高考作文这件事
2014-04-29袁卫星
亲爱的女儿:
明年你就要参加高考了。现在,我来和你谈一谈高考作文这件事。2010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依然采取了“提示语+标题”的形式,这是在预料之中的,这是江苏想保持的“特色”,但今后会不会和全国其他独立命题的省市一样,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值得思考。
江苏作文阅卷组在制定评分标准时指出,对于“绿色生活”这个题,考生不能离开“生活”谈“绿色”,也不能离开“绿色”谈“生活”。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题中之意:从情感层面解读,那就是热爱自然;从实践层面解读,那就是护卫自然;从思想层面解读,那就是顺乎自然。
阅卷组还指出,“绿色生活”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行为均属此列;大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时尚、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而精神层面的生活,则要扣住“道法自然”(道家)或“天人合一”(儒家)的核心意蕴去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去选择。例如重在享受过程的积极主动的快乐的学习生活,又如既敬业乐业又能寄情山水、休闲身心的工作状态等。
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一道上手容易写好难的题目,貌似贴近生活,而且也不太容易跑题,但考生大多落入俗套,围绕着低碳、环保、保护环境等泛泛而谈,像是在写一篇“环保征文”,且鲜见新意,不见深意,因此普遍得分不高。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考生把爱国、亲情、友谊、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直接套入“绿色生活”之中,呈现出“泛绿”倾向,这类作文被打到了及格分以下。而能扣住“绿色生活”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地分析论证的文章,以及能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自己或他人“绿色生活”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描写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绿色生活”的图景画卷,引发自己对“绿色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的文章,实在是少之又少。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篇被评为满分的考场优秀作文片段:
绿色生活
江苏某考生
蜗居一隅。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这一切,与理想中的绿色生活太不相称。
今天,你是否还在为日益暴涨的房市殚精竭虑?是否还在替明天的落脚点大声疾呼?是否还在为身居蜗壳怨天尤人?你终日翘首期盼头顶那片绿,却发现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陷于名利中,一身污泥……你的书架蒙了尘,你的心灵生了灰。
生活本绿色,菩提本无树,然,何苦惹尘埃?
可我还是终于瞥见了你的满架藏书和藏书后面的那盆文竹,它透过几千年厚重的书田,袅袅动人,青翠欲滴。你摸摸那文竹的叶片,眼里有我读不懂的深意。你建议:何妨用只透明的玻璃杯,来泡一杯春色?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茶源于尘土却止于流水。这杯中的茶,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此时捧起,雾色弥漫,影影绰绰。这已不是墙上的画,书上的诗,而是胸中的万千气象,是锦绣河山浓缩于身体里的悠然体会。
你呷一口茶,望向窗外,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和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展现尽你所能想象到的每片绿。在这时,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片独立绿,绿到你自身也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匍匐在万绿丛中的叶。
亲爱的女儿,这篇作文,我们无法简单地用“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来断定它,它就是一篇散文,而散文,正是你所偏好的一种写作文体。
那么,怎么写好散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写好“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写实”的“实”,一方面是指真实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是指思想感情的真实,不虚饰,不矫情。这种境界要求作者忠实地记述客观事物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运动过程,毫不掩饰地向读者展示一个赤裸裸的自我。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这样的写实名篇。那个捧了一袋橘子爬月台的老态龙钟的父亲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酸的送别仪式,至今仍能打动不少读者的心。
“传神”的“神”,指的是事物内在的底蕴和神采。它要靠“形”来传达,“形”即指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当代著名女散文家苏叶的《画饼娘》中有一段文字令人过目不忘:“曾经开心地、疯狂地笑过,说要开一爿店,卖炊饼。店名就叫‘画饼斋。每日以仅有的原料,做几个实在的大饼,卖给那些无福领略美酒佳肴的普通人。……倘做到哪一日,忽然缸底的面,瓮里的油,都成虚幻,而疲惫的路人仍寻上店来,我便搬出笔,在纸上画一个圆粑粑给他。告诉他,饼是没有了,钱是不收的,你就把这个拿去吧。他或者撕了,或者骂一句,或者觉得这个店还有些情意,都可以,我都笑纳,都觉得安慰。”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一种超凡脱俗的情趣,可谓“传神”。
“妙悟”的“悟”,是指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透视,对生活本质的发现。当代女作家潘向黎有一篇散文《红尘之上》,以在贺年卡上写的句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为线索,对“聪明而不安定的女孩”“朝夕共事的朋友”“一个特别的男孩”“亲爱的人”提出不同的批评、劝告以及希望。她觉得王维的这两句诗对于“聪明而不安定的女孩”来讲,“是一种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对于“朝夕共事的朋友”来讲,“是一种无须防范、了无芥蒂的默契”;对于“一个特别的男孩”来讲,“是一种单一洁净、不染尘埃的人间情怀”;对于“亲爱的人”来说,是一种“物我两忘、浑然天成的禅”。她觉得人生应当有一种超脱于十丈红尘之上的“安宁、纯净、隽永,亘古不变”的境界。读这样的散文,无疑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涤。
我们以此来观照上面的考场优秀作文:从“写实”的角度来说,它写了“饮茶”这件事,这是一件“雅事”,可谓选材讨巧;从“传神”的角度来说,“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画出饮茶的环境可谓对人生真谛之透视,对生活本质之发现。
写实、传神和妙悟,并非提笔就有,这需要平时累积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其所谓“功夫在诗外”。
俄国著名画家菲多托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求救于生活。”菲多托夫说,画室里的劳动,只占绘画劳动的十分之一。他的主要工作是在街头和别人家里。他说他总是睁大了眼睛去看,去寻找表现的题材。他有一幅名画《少校求婚》,有声有色地画出了没落贵族和新兴商人婚姻交易中极精彩的一刹那。为了画好富商的形象,他常到商场去,观察商人们的容貌、体态、神情。他曾在一座桥边看见一个商人,这人“有着棕黄色的胡须,挺着大肚子走路”。他认为这个形象很典型,很理想,便跟踪他,一直跟到他的家里。后来又和这个商人交朋友,在他家住了一年,不断观察他的举动,研究他的性格,还给他画了不少肖像画。后来,菲多托夫就把这个商人搬进了《少校求婚》中去,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求救于生活,才不会使作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法国作家福楼拜指导学生莫泊桑写作时,主要就是让他观察生活。他要莫泊桑每天把经过门前的马车、路人的不同情况速记下来。他说绝不会有两个马车夫的神情是一样的,重要的是抓住特征,不可似是而非。莫泊桑后来成为文学家,在他创作的许多小说中的人物都形象鲜明突出,富有个性色彩。
也许你会说:“可是我的生活太平淡!”是的,你作为一名学生,无非是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没有太多能引起你感情大起大落的事。但“平平淡淡总是真”,我觉得你不仅要学会敏锐地观察生活,而且更要学会体悟生活中的道理,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观察生活之后,还要感受生活,悟出情感,悟出道理。没有人的世界比盲人的世界更单调更没有色彩了吧?可在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 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善于感受生活的心。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打动了全世界无数读者。因此,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要用心感受生活,体验情感。
请注意“用心”二字。这个心,是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体察人情冷暖,才能关心国事家事,才能感受到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变化。做人和作文是密不可分的。李白的诗俊逸清新,大气磅礴,是因为他为人洒脱奔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锤炼功深,是因为他忧民爱国。德国诗人席勒说过一句非常尖锐的话:“一个诗人的人格如果不比他的诗伟大,他的诗必将为人们所不齿。”
最后,请允许老爸不揣浅陋,用新写的长篇散文中的一个篇章来结束今年的这封生日信吧,祝你的作文越写越好!
与君书(节选)
袁卫星
我要先和你说说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它的名字,是可以像莲花一样,从你的朱唇上轻吐出来的。当你吐出它名字的第一个字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唇齿留香了。另外的一个字,你完全可以抿在嘴里,直到抿出它糯软的感觉来,直到抿得它化在你的舌根,甜到你的心头——它的名字叫苏州。
我不喜欢那个戴眼镜的余秋雨给苏州下的定义——“白发苏州”。是的,苏州已经两千五百岁了,但是它依然长发飘飘、身姿婀娜,永远不老的样子。连被称为“百戏之祖”,老得不能再老、雅得不能再雅的昆曲,都排出了青春版的《牡丹亭》。苏州就像一个天上下凡,不,不,该是天堂固有的仙女,每到春天来临,就会水声轻灵,走动出一个曼妙的身段。
我知道我这么一说,你就会在苔痕上阶、草色入帘的季节到苏州来,扮一回风景,不,风情中的人。你会把杜丽娘那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咿咿呀呀地吟唱给我。是的,苏州园林,仅几块乱拼的花窗,就能乍现它的精细灵活;只一条曲折的长廊,就能隐藏它的悲欢离合。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走一走。
平江路是古城苏州保存相对完好的一条老街。这条老街,绵延三四里,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比如:狮林寺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悬桥巷、菉葭巷、丁香巷、传芳巷、大儒巷、中张家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光这些个巷名,念叨念叨,就很有些味道,就会让你心底轻泛起些许涟漪,脑中平生出许多遐想。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绕自膝。
但是他的“另一半”——平江河还在,同样是绵延三四里。几百年,不,应当是几千年如一日,正像我们和自己深爱的人约定的那样,相依相伴,终老不弃。或者如歌中所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要穿软底的平跟鞋,甚至纳底的粗布鞋走在平江路上,不要在凹凸不平、老实厚重的长条街石上敲击出“的咯的咯”的声音,不要去惊动历史。要打望舒先生在《雨巷》中“撑”过的那把“油纸伞”走在平江路上,不管逢不逢见“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
就这样,走在平江路上,你会觉得走出了另一片天地,走进了梦中的世界。一侧枕河石栏把时光流转、岁月冉冉诉说给你,两眼挡路古井将几多往事、几多风雨深蕴其中。俯身探视石栏光滑、苔痕青绿的井口,你会平添感慨:两千年了,历尽沧桑,它依然清澈无比!抬首凝望墙影斑驳、窗漆脱落的老宅,你会如陆苏州所言,“仿佛还可以看见王孙公子骑着高头大马走进了小巷,吊着铜环的黑漆大门‘咯咯作响,四个当差的从大门堂内的长凳上慌忙站起来,扶着主子踏着门边的下马石翻身落马”,“仿佛可以听到喇叭声响,爆竹连天,大门上张灯结彩,一顶花轿抬进巷来”……
如果你走累了,那就拐到中张家巷去转一转。这里有昆曲博物馆,有评弹博物馆,也有苏州最老的书局——百花书局。你可以到昆曲博物馆的戏台上去过把瘾。也许一个观众也没有,你只是自己演给自己看,但人生这出戏,本身就没有设什么观众席。你也可以到百花书局去淘线状的方块字,或者买最有名、最正宗的昆曲和评弹。你还可以掏寥寥的几块钱,和早晨在平江路上“王林记”烧饼店前排两小时长队买一个烧饼的老苏州们一起,再花上两个小时,在评弹博物馆听一曲评书,消受半个下午。品着茶、摇着扇,甚或手剥着不加糖、不添盐、香喷喷、干脆脆的原味香瓜籽,台上着长衫穿旗袍的演员说啥唱啥,尽管多半一句也听不懂,但你照样会在老苏州们哄笑开来的当口“扑哧”一声,照样会在老苏州们泪水涟涟的时候掏出手绢……
该是一声长调把你的魂魄召回到平江路。那是蓝印花布、提篮小卖的农家大嫂拖着长声在沿街叫卖:“啊——要——白——兰——花——”这一声声的长调被一阵阵洁白纯美的花香所包围,你被它们牵引着,走过了潘世恩故居,走过了洪钧故居,走过了全晋会馆,一不留神,就走到了你所向往的园林——这里是藕园。
坦白地说,在苏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藕园排不上什么大的座次。若论古朴,苏州有宋代的沧浪亭;若论雄深,苏州有元代的狮子林;若论雍容,苏州有明代的拙政园;若论清幽,苏州有清代的留园……而这藕园,仿佛当年园子主人在摊开的图纸上只画了寥寥几笔,显得太过随性,太过散淡。但正是这随性和散淡,合了平江路的风韵。平江路要是开腔唱来,必定是:“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走出平江路,就是喧闹无比的干将路。这是苏州古城的主干道,目前正大兴土木,在原有路基下,建造苏州第一条轻轨线路。望着车水马龙而又拥挤不堪的街市,想着如何才能在滚滚车轮中穿过狭窄的斑马线,你生出感慨: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我转过身来,在你,也在自己耳边低语:
“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
爱你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