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们读故事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

2014-04-29

新作文·高中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老屋命题奶奶

作文志

寓言故事也罢,真实故事也好,故事,无疑是新材料作文材料的一大作料。2014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中,虽然寓言故事的形式没有出现,但新课标卷的“两人过独木桥”,广西卷的“老王生病”,重庆卷的“租房”,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等作文材料,不是真人真事,就是“意林”故事。

既然是故事,我们每个人从中看到的都不一样。譬如读《红楼梦》,“吃货”看到的是各类美味佳肴;家庭主妇看到的是凤姐的治家之道;做生意的,看到的是起伏不定、云波诡谲的社会现实;当官的,看到的则是宦海沉浮、步步为营的艰辛;写作者呢,看到的是曹雪芹的文笔和写作技巧等等。因此,这就注定了故事虽同、观点各异的局面。有的同学可能会看到故事的很多面,但这同时也是一个缺陷:考场上时间短暂,材料的可立意处如果千头万绪,恐怕会乱了阵脚,麻了头皮。

为让大家眼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本期我们就特意来谈谈,遇到故事类的材料,如何破除僵局。

二人谈

题目:那些我们一起做过的故事

嘉宾:从 晓

职业:一线教师

中国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国度,远至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近至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台上的中国作家莫言,他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有故事了,文章就写实了,有骨架了,不空泛了;有故事了,就有立意了,有思想了,有倾向了;有故事了,就生动了,具体了,有印象了……故事中有鲜活的人物,有生动的情节,更有正义和善良,一代代的中国人在故事中成长,在故事中涵养自身。

对一个学生来说,不仅要从故事中汲取道德的营养,更要具备审题立意的能力。

立意是一则故事确定的基本倾向,它包括故事的思想内容、命题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对一则故事的审题立意就是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构思意图、故事主旨,在文本材料的反复阅读中寻找合适的立意,在“一千个哈姆雷特中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而不是“俄狄浦斯”。那么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快速而准确地确定立意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立意必须回归材料,回归阅读文本。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曾反复强调,应以文本为阅读和批评的中心,它不是读者单向的任意乱读、肆意胡读。

综观2014年的故事,从故事意蕴的多与少,可以分成两类:单一型、多元型。

情感单一,往往是因为意蕴的单一,即作者感情取向非褒即贬,这类故事往往是时代主流价值的形象诠释,如2014年的湖南卷、全国新课标卷Ⅰ、重庆卷。

我们一同来回放一下这些故事,重温感动。

2014年湖南卷:被誉为“最美乡村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这是一则以湖南省桃源县观音寺镇党委书记唐述林为原型改编的故事,这则故事人物鲜活,时代性很强——集中体现了“爱国、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把个人生命和家园天下、民生福祉联系起来,情感意蕴比较单一,审题的难度不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情感意蕴的单一并不表示立意的单一,确立什么样的立意,什么样的立意最为合适,从哪个角度确立立意等等,和故事的呈现方式、讲述角度以及关键词有很大关系。

情感多元,往往是因为作者客观叙述故事,字里行间没有倾向性的褒贬,这类故事常常具有意蕴情感的多侧面、多层次,品读往往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见仁见智现象。

2014年湖北卷: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参天古木,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这则故事哲性逼人,充分体现了高考试卷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山脚、山腰、山顶的游客对风景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风景也各有评价,充分体现了世界的多元。命题者对这些认知差异的游客,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包容,没有出现任何褒贬意味的词语,立意显得意味深长。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立意:

从登山者的角度:在遇到同一问题有不同答案的时候,一定要开动脑筋,善于甄别,而不能人云亦云;既然选择了攀登,就要坚持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

从下山者的角度:世界是美丽的,但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慢慢走,慢慢欣赏;……

这些立意视故事角色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倾向,甚至有可能立意是相背离的。这种立意的多元性、开放性不仅给学生写作拓展了无垠的写作空间,也给社会各界带来了许多颇有意味的思考,因而深受命题者的喜爱,也成为一线写作训练常用的材料呈现方式。

笔者举2014年高考两个事例,是故事型材料作文的一个缩影,关注这类命题,注重这些故事,一定程度上把握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未来方向。当我们从个人精神与时代脉搏的共振处,从个人成长与角色意识的统一中,感悟生活,融入生活,高考作文写作不是难事。

观点:关注命题者的腔调

嘉宾:紫 胤

职业:作文杂志资深编辑

“腔调”原本是一个中性词,多指人说话的声音、语气;也指人动作的模样。而我们写文章时如果用到这个词往往具有贬义性:如果说一个人说话有腔有调,表面意思指他说话时有模有样、有板有眼,但潜藏着假正经、虚伪、装腔作势的感觉。因而腔调是我们常常批判的对象,但我们并非活在真空中,很多时候文学是政治的延伸,如每年发生的国家大事往往是教辅书预测的高考热点。毋庸讳言,高考作文也承担着教化的功能,当前的故事类材料作文大都带有寓言色彩与哲学思辨意味,这类材料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需要我们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剖析其内在主旨。甚至可以说,有些故事是先有靶心才有靶子——所谓故事是人为加上去的血肉。但我们写作文时并非要欣赏命题者雕琢文字的水平,这种神形不和反而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命题者的腔调。

以一个故事为例,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毫画了幅《卖羊图》:农人牵着两只羊,到羊肉馆去卖。一位农民看了连连摇头,笑着说:“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仔细看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哪里多了绳子?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叹服。

这个材料很简单,但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还是有一定的“腔调”的。羊的这种习性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羊群效应”,也被称作“从众效应”,从叙述腔调看,材料对这种“跟随”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批评、否定的感情倾向。我们作文时,最准确的立意应该是从羊的这种跟随习性,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盲目跟从”的现象,由此去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如何走出盲目从众的心理误区。如果我们要反弹琵琶,将材料解读为“团结”“忠诚”“不离不弃的爱”等,或许能出人意料。然而在当前强调创新、突出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这应该不是命题者的本意,而且不要忘记既然是“卖羊”,那么羊的结局很可能是屠宰场,这要求我们抠字眼,读出背后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寻求突破。

故事读懂之后,“腔调”也颇合我意,那么我们作文时最重要的是与生活对接。故事性材料作文往往有很强的所指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空对空”坐而论道,用抒情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必须有现实材料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考场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平时脑中就空空如也,那么一到6月7日上午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屈原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的首级飞无数次,韩信赖在胯下干脆不起来……这种罗列无法体现我们的思考价值,更重要的是,难以刺激到阅卷老师的眼球。

这需要我们的日积月累。我们应明白,故事性材料并非无源之水,它是对生活智慧与哲理的高度浓缩。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多关注一些媒体热点人物与话题,因为一个大时期内的导向性话题往往是媒体从身边形形色色的生活中挖掘、汇聚而来的。

标杆文

守护灵魂

◇重庆一考生

读过游客在丢垃圾时,因为没有为他人着想,被房东拒绝签订租住合同的故事,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奶奶说,每一座老屋都有一个灵魂,人在,屋在;人亡,屋亡。守住了灵魂,就是守住了老屋。

我在睡梦里,看到老屋又活了过来,听到风拂过屋檐发出“呜呜”的声音,我甚至还看到明月下奶奶又抱我入睡的身影。

那时,老屋还是一个健壮的青年,它见证过我的出生,呵护我度过整个童年。记忆中,奶奶最爱抱着我在那棵大树下乘凉。院子里还有满墙的金银花﹑玫瑰花,那时我最爱在清晨露水还未干透的时候,摘几朵玫瑰花送进老屋,然后,从朝阳初升玩到夕阳归山,迎来天亮,送走晚霞。傍晚时分,奶奶站在院子里呼唤我回家,我听到老屋也在发出“咕咕”的呼唤声。

记忆中的童年总有无数新奇的游戏。6岁时,老屋已经开始苍老,变得憔悴。老屋的外壳上记载了我从出生开始不断变化的身高,我记得有堂课,老师教画画,回到家,我用石块在老屋的墙上画了好多线条,我在欣赏自己“杰作”的时候,奶奶回来了,我以为她会夸我。夜晚时,奶奶让我伸出手,狠狠地打了我两下,然后又心疼地抱着我。我在奶奶的怀里哭得好伤心,不懂奶奶为什么打我。奶奶轻声说:“老屋是有灵魂的,你用石块划破了墙壁,它会感到疼的。”后来我睡着了,在梦里,我似乎听到老屋在低泣。

而后两年,在盛夏的夜里,刮起大风,下着暴雨。那时的老屋已经进入老年,墙上出现很深的皱纹,早已经不住大风大雨的洗礼,夜深,老屋漏雨了。奶奶让我在床上别动,她打着手电筒,开始接雨,就像母亲照顾生病的孩子般细心。老屋变了样,屋顶的瓦掉了好多,院子里的大树也倒了。我看到奶奶一个人坐在屋门口,偷偷地抹泪,像是没照顾好孩子般自责﹑难过。我蹲下去抱着奶奶。

那是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之一。过后几年,奶奶病倒了,她拉着父亲的手,叮嘱父亲要守护好老屋,这是她的根,也是她的孩子。父亲点着头答应奶奶,替她承担这份责任,守护这份关爱。

没过几年,我们搬了新家,可是父亲还是时常回老屋打扫﹑修葺。我回到老屋,仿佛看到奶奶欣慰地笑了。我想以后的岁月里,只要老屋还在,我也会替父亲守着这份责任与关爱。

屋在,人便在。因为屋里有一个灵魂,它永远是你的归宿。

如果把我们传统文化中对人宽容仁爱,对事谨小慎微等美德比作老屋的话,我们都是在这座老屋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责任守护好它。

【深入品味】这篇考场作文有些惊心动魄:危险而优秀是这篇作文最突出的特点。

先说本文的危险。从文章开始到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老师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老师一直在作者是偏题还是在考题规定范围犹豫,直到最后一段,老师才豁然开朗。这位考生处理得很艺术,但也很危险。因为这不是创作,而是考场应试,简单地说,如果阅卷老师没有耐心看到最后一段了就当成偏题作文打分了(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再看本文的优秀。首先有欲扬先抑的阅读效果。从文章开始到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最后一段“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人在忧郁之后有惊喜,这种惊喜效果尤佳,让人拍案称绝。其次,全文用了象征(说比喻不是最恰当),老屋原来是支撑全篇的物象,是一种精神、文化、品格的象征。这使文章含蓄而隽永,深刻而有味。再次,“我们都是在这座老屋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责任守护好它”一句使文章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也更欣赏作者笔法的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几分“老辣”。

猜你喜欢

老屋命题奶奶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老屋
奶奶驾到
下一站命题
老屋夜雨
我家也有奶奶等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