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中国孩子的“伊顿传奇”

2014-04-29

理论与当代 2014年4期
关键词:慈悲心安吉拉伊顿

安吉拉在第3期的《瞭望东方周刊》上撰文说,不久前,朋友圈里有一则轰动性新闻:在英国的一个中国朋友的儿子,被著名的伊顿公学录取。在英国,上伊顿比上牛津、剑桥还要难,学生家庭一般非富即贵,学费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的。这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凭的是什么呢?小家伙是“放养”长大。按朋友的话说就是:零早教,零兴趣班,每天管吃饱睡着。孩子一路上的也都是最普通的免费公立小学。可这个背景普通的华裔小伙子天生在西方古典文学和哲学方面有不一般的“奇思妙想”(伊顿对其的入学评价)。我想,这一方面是家庭“放养”的好处。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生在中国,这个孩子多半正奔波在英语补习班和奥数学校之间呢,哪有空闲和心情“奇思妙想”哲学问题?就算他有兴趣想,也要被家长斥之为胡思乱想吧?另一方面,这也是学校教育鼓励孩子天性发展的结果。据朋友介绍,在学校里,朋友的儿子因为对西方古典哲学有强烈兴趣,被允许从学校图书馆无限借阅相关书籍,学校老师还为他联系了这方面的权威教授,对他进行“课外指导”。放手去做。全力支持——如此的教育慈悲心,实在令人感动。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样有特殊才能家庭又不富裕的孩子,伊顿在确认了其家庭收入情况后,为之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猜你喜欢

慈悲心安吉拉伊顿
柔软的春
幸福的方法
领导干部有效提升管理艺术的路径研究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陈威如:未来管理需要极大的“慈悲心”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别让“爱心墙”坍塌
伊顿成功举办伊顿—长城车辆解决方案技术日
伊顿在上海车展亮相四款重量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