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指向

2014-04-29

理论与当代 2014年4期
关键词:首创精神小岗村群众

改革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是全面深化改革、促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的厚重无处不在。

一、深化改革的人民主体

(一)人民是改革的主体

改革始于人民的实践。人民不是游离于改革之外的旁观者,也不仅仅是改革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共享者,而是改革的亲历者、实践者、创造者。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民实践史。中国的改革浪潮肇始于农村,以“一大二公”为基本特征的人民公社制度,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和规模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的能动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实施“大包干”。“大包干”生动反映了农民希望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长期受“大锅饭”“平均主义”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进发。“大包干”实施一年后的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增产,收入翻番,戴在小岗村人头上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帽子也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小岗村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大包干”顺民意、创实惠的做法得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公开肯定,农村改革势在必行。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为中国理顺农村生产关系打开了新路子,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包产到户行动生动地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新举措往往是改革重要的经验来源,正是若干个小岗村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燎原大势。实践已经证明,人民是我们改革的主体。

(二)人民是改革的动力

人民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不仅开启了改革之先河,为改革各项决策的出台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宝贵经验,还为改革提供了最强大的人力资源。30多年的改革历程,是在历经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没有人民的支持、拥护、参与,党就不能生存,更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发轫于小岗村的“大包干”之所以能以燎原之势点燃改革开放的熊熊烈火,促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就在于其顺应了民心、体现了民意、惠及了民生、释放了人民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民力,同时,又为乡镇企业的兴盛创造了条件,使之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我国改革事业开辟了一条新路。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正是广大人民的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推动着中国改革的进程。一言以蔽之,人民是推动改革的基本动力。

二、深化改革的民生指向

人民是改革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和共享者。改革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带来的红利,这是改革的根本价值;改革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改革的基本立场。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大量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也为之伴生,侵害人民的切身利益,这些现象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时,如何重民权、顺民意、惠民生、解民忧、聚民智,就成为全党首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也是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宗旨和行动准则。坚持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的光荣传统。

革命战争年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血牺牲而又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正是肩负起了历史的使命,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缔造了新中国,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艰苦建设年代,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局面,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广大人民的衷心企盼。共产党人勇敢地肩负起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并为在中国这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享发展成果,是广大人民的热切期望。共产党人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紧紧依靠人民,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建党90多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民利益是党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党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福利,党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于人民。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好群众工作,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功,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

(二)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证明: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人民愿望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归根到底就在于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仅对于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力量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而且注重接受群众建议,始终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并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发挥群众首创精神,问计于民,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和工作方法,是继续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宝贵经验。

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首先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党员干部必须摆正位置,树立平等、尊重心态,以公仆之心对待群众,毫不动摇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是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的前提。尊重群众,就要以谦虚姿态问计于群众,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营养,提高政治智慧和执政本领;尊重群众,就必须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以平等态度对待群众,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就必须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和执行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还要疏通问计于民的渠道。只有广开言路,集中民智,正确对待来自党内和群众的不同意见,努力营造平等讨论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和保护人民群众谈实情、讲真话、说心里话,经常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倾听群众呼声,以人民的意愿作为决策的参考和基础,才能做出尊重民权、顺应民意、维护民利、赢得民心的正确决策,才能赢得人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执政成效。

(三)要“鼓励群众大胆探索”

智慧蕴藏于民间。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民群众创新成果的提炼与升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强劲的改革春风吹拂华夏大地,冲破了僵化思想的束缚,激发了广大群众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创造激情与活力,亿万民众在党的带领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征程中,彰显出蓬勃的生机,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如今,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到了打攻坚战、啃硬骨头的时候,要战胜艰难险阻,再创辉煌,需要集中群众智慧,激发群众聪明才智,为群众发挥首创精神创造条件,启发、引导、鼓励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此,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政绩观,强化群众观念,培育群众感情,学会换位思考i工作作风上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享乐等群众深恶痛绝的不正之风;工作方式上要接地气,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知民需,解民忧,惠民生。与此同时,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墨守成规、封闭保守、自我满足等僵化思想的束缚,在全社会树立敢于实践、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意识: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解决群众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必须提供明确的政策支撑,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极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氛围,激发群众中蕴含的无穷能量,充分调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为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

(执笔:李晓兰)

责任编辑:杨家海

猜你喜欢

首创精神小岗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蕴涵的首创精神及实践思考
“红船精神”内涵解读
试论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首创精神的历史作用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音乐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