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2014-04-29邓国军
邓国军
摘 要: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态环境的现状,主要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民。邓小平要求以加强污染治理、提高效益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以植树造林、提高绿化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以美观宜居、功能完善为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要大力推进改革、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法制保护环境,坚持全民共享、全民动手的理念,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4.04.003
[中图分类号]A765;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4)04-0015-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形成了一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
一、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论述中。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摆脱了把生态环境问题意识形态化的思维禁锢,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需要及时地保护和治理。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和对相关地方视察的过程中,多次强调要重视环境建设问题,注重解决水土流失、污染治理,废水、废气、废物等的处理和利用问题。1978年,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努力下,中共中央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对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1]1990年,邓小平同志又强调指出:“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2]363
邓小平同志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态环境的现状,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首要问题和第一要务是发展,实现和保障人民和国家的发展权益。但人口多、底子薄,科技水平落后,必然会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大,生态环境的压力负荷大,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3]163—164。特别是针对人口多的问题,他还明确地指出“人多是中国最大的难题”,因此提出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为了实现赶超战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粗放式地发展经济,以全民大炼钢铁为典型的粗放式社会生产,造成国内大量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导致了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极大地浪费了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194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2.5%,1950年—1962年则降为1.8%”[4]。1972年國内发生了大连湾污染、北京鱼污染、松花江水系污染几件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使得邓小平同志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他看到漓江污染时指出:“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文化名城,保护好桂林山水不受污染,是桂林一项重要工作。”[5]1978年他批评指出:“上海金山工程处理不好,很多废物排放到海里,鱼都没有了,污染很大。”[6]375 1980年,他参观万年寺、双桥清音等名胜古迹时,看到森林被毁,痛心地说:“山坡上森林被毁……会造成水土流失,人摔下来更不得了。”[7]27这种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使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吸收西方国家的生态环境危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走西方的老路,才能科学地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环境污染又客观存在的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任务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邓小平认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既要补工业文明的课,又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避免误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生态危机陷阱。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民。这从邓小平同志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人民幸福的两对关系的思考中可以看出。
邓小平同志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否则得不偿失。他批评漓江污染,“你们为了发展生产,如果把漓江污染了,把环境破坏了,是功不抵过”[5]。在黑龙江听取相关领导同志关于开荒问题的汇报时,他说:“韩丁对我国大面积开荒提出过一些宝贵意见,他列举世界上一些国家由于开荒带来风沙等自然环境恶化的例子,指出搞大面积开荒得不偿失,很危险。我看很有道理,开荒要非常慎重。”[6]375 1983年在游览太湖时,他询问了太湖周边工业对太湖水质的影响情况后,强调太湖水要注意保护好,不要弄坏了。当认识到四川遭受水灾与过度砍伐相关时,邓小平又指出“最近发生的洪灾涉及林业问题,涉及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点树,报上对森林采伐的方式有争议。这些地方是否可以只搞间伐,不搞皆伐”[7]27。在阅读到关于苏州风景区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来信时,他当即作出批示,请耀邦同志阅,并将此件转江苏省委研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从上述的相关谈话和批示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当经济发展污染生态环境或者经济发展与环境矛盾时,邓小平同志要求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能因为经济发展而把环境污染破坏掉了,那是得不偿失。但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环境保护也是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78年他在辽宁本溪对相关人员说:“我们有的企业太脏,管理不好。日本管的好。人家首先是抓卫生,第二是抓安全。……环境卫生抓得好,人的疾病也少一些。人一整洁,精神面貌也好了。”[6]373邓小平同志认为,生态环境抓得好,卫生工作搞得好,人们的精神面貌就会好,生产效率就会得到提高。1979年,他在同中央相关领导谈经济建设方针时指出:“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要保护风景区。桂林那样的好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6]466景区的环境搞好了,景区的风景变好了,就有基础大力发展旅游业,环境保护也就能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1983年,他也曾对苏州当地同志说:“苏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视绿化工作,要制定绿化规划,扩大绿地面积。”[8]763他肯定杭州的绿化工作,“杭州的绿化不错,给美丽的西湖添了色。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西湖名胜,发展旅游业”[8]771。总之,从这些讲话中我们都可以直接地看出,邓小平同志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绿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邓小平同志认为保护环境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对于温饱的渴望大于环保的要求,但是邓小平从长远出发,认为保护环境也是造福人民。他认为一些地区可以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以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方式实现发展。“黄河之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活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8]868。特别是对于一些风景名胜区,邓小平同志更加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可以通过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旅游业来惠民。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事关当代人的生活幸福,也事关子孙后代的幸福。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对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题词时就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2]21。1983年,邓小平再次要求兰州部队制定支援地方建设的规划,“协助地方搞好西北高原的绿化工作,改变西北自然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8]883。
三、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布局
邓小平同志以问题为导向,从能做到的实际出发,以解决人民普遍关注、切实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从三个方面布局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以加强污染治理、提高效益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发展。但邓小平认为,粗放式地发展经济,不注重经济发展的投入和产出、不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不能发展。对于污染生态环境的企业要切实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的力度,对企业进行改造;对于确实不能发展的,要进行关停。经济发展要坚持走科技含量水平高、集约高效、节约型发展之路。
1. 要下大力气解决生产过程的“三废”污染。邓小平同志在大庆油田考察时,针对油、气、化工污染严重的状况,强调指出:“一定要把三废处理好。我们的化学工业三废问题都没有解决好。”[6]375他叮嘱大庆油田负责人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在谈到漓江污染时说“桂林漓江的水污染得很厉害,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造成水污染的工廠要关掉,‘桂林山水甲天下水不干净怎么行”[6]387。对于新建的企业,他强调要实行环保准入制度,说现在最重要的一条,是新建的企业必须保证环境卫生、无害,注意影响环境卫生的东西。
2. 引进技术,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邓小平多次强调,企业生产发展要综合考虑,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他在参观黑龙江友好木材厂时,对企业把制造剩余的材质加工成纤维板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并说“这个好,能废物利用”。在四川考察石油勘探时,他说天然气能生产化肥,化肥又能增产粮食,还可用来发电,可作多种化工原料,还要求改造企业里的一些装置,比如钢铁企业里回收余热、回收废气,益处很大。
3. 发展旅游业。邓小平认为,旅游业污染少,大有文章可做。他多次强调指出,要加快旅游业的整体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绿化,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大力发展旅游业打下基础。
(二)以植树造林、提高绿化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
邓小平认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植树造林、提高绿化是一条重要的措施。植树造林,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美化环境。针对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他多次强调要植树造林,对于种树也比较困难的地方,就要多种草。“甘肃那地方就低了,他们植树也不容易,首先是种草”。“北京要搞好环境,种草种树,绿化街道,管好园林,经过若干年,做到不露一块黄天”[6]466。同时,邓小平强调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就是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像西北的不少地方,应下决心以种草为主,发展畜牧业”[3]316。不能盲目地种植,要有规划。“风景区造林要注意色彩的完美,山林就像人的穿着一样,不仅有衣衫,还有裙子、鞋子、袜子,下面种茶,四季常绿,还有经济效益”[9]。此外,邓小平同志还强调,不能再乱开荒,一定要慎重研究。不能再乱砍伐森林,一定要注重林木保护。
(三)以美观宜居、功能完善为要求建设生态城市
邓小平同志重视城市的建设和规划,认为城市建设是一门学问。他对城市建设的要求体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1978年9月,邓小平在唐山视察时指出,城市建设要有好的规划,要有新的观念。他说现代化的城市要布局合理,要解决好污染问题,废水、废气污染环境,妨碍人民的健康。城市建设要把美观、适用、节省结合起来。他说,现在资本主义管理讲美学,讲心理学,讲绿化。美观使人感到舒适,会影响人们的情绪,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要求在住宅区种花、栽树,搞好绿化,同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楼房房间的使用面积,解决相关配套设施比如煤气管道、自来水,规划好商业网点、电影院等。1986年,邓小平在视察天津市区时,考察了立交桥建设,俯瞰了街景,对天津的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在视察天津居民小区的楼间花园和园林小品后,对居住小区的绿化、美化及完善的小区功能又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四、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邓小平同志对于如何根据三大布局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其目标任务,有着务实的思考和行动。他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也要大力推进改革,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法制保护环境,同时,要坚持全民共享,全民动手的理念,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一)大力推进改革,用科学的体制机制加强环境管理
邓小平同志认为,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要大力推进改革,要改革僵化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过去不合时宜的管理理念,在加强管理中提升环境保护水平。邓小平同志认为,环境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他说“厂子的清洁,也是个综合能力的体现”[6]373。“废水、废气污染环境,也反映管理水平”[6]386。环境保护就需要有人抓,有人负责。“北京要种草,种了草污染可以减少。所有的民用锅炉要改造一下,统一供热,一是节约燃料,二是减少污染。这件事要有人抓,抓不抓大不一样。要制定一些法律。北京的污染要限期解决”[6]506。在1982年,我国就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设立环境保护局。1984年,国务院成立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8年,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地方,负责环境保护的机构也基本建立健全起来。
邓小平同志认为,加强环境保护,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去资源、能源消费大、浪费多,主要是自然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市场机制还没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要提高煤油的价格,促使使用单位节约,这实际是保护能源的政策”[10]。
(二)大力发展科技,运用先进的技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主张要把这一思想贯穿到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和环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他鼓励企业大力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从生产的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生产水平落后的现实国情下,更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1980年7月视察成都农村沼气应用时,他强调说“发展沼气要有一个规划,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要抓科研”[6]653。1983年,他在同中央领导谈经济工作时指出:“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耕作栽培方法,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都要靠科学。”[7]1在邓小平鼓励支持下,我国大力进行科技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实施一大批科研攻关项目,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加快立法进程,运用法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法律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邓小平主张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要善于运用法制促进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针对我国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情况,他说:“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廠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3]146在谈到义务植树造林时,他要求“这件事,要坚持20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时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3]21。他还强调说:“可否提出个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或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使之成为法律,及时施行。”[8]771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9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结束了新中国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我国也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六五”时就单独有一部分强调环境保护,同时《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也相继出台,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四)加大动员宣传,全民行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邓小平认为,自然环境、生态空间是人民共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共同的事业,应该全民行动。他鼓励全民植树,从领导干部到军队再到社区,他都提及要搞好这一工作。要“发动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每年每个市民要植树二十株”[8]887。要动员军队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帮助地方绿化;鼓励社区搞好住宅小区的绿化。企业要切实采取行动,防止“三废”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他还注重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全民的宣传教育,亲自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科技期刊题写刊名,关心和鼓励期刊发展。他还提出“要让娃娃们从小养成种树、爱树的好习惯”[6]492。于此同时,他带头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率先垂范,以自己实际的行动影响社会。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的身体健康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生态问题已成为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问题成为了民生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迫而艰巨,我们要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自觉运用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去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王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治理的理念、体制和政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164.
[4]樊宝敏,董源.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4).
[5]张弘.伟人的智慧光耀山水桂林[N].桂林日报,2013-10-16(0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孟红.邓小平的植树情结[J].文史月刊,2004(12).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96.
责任编辑:朱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