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羔羊常见病的防治

2014-04-29许英民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4期
关键词:卧地内服肌肉注射

许英民

1 羔羊大肠杆菌病

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羔羊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出现剧烈的腹痛或败血症。因发病羔羊常排出白色稀便,又称为羔羊白痢。多见于寒冷的冬春季节。

1.1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数日龄至6周龄内的羔羊,偶有3~8月龄的羊发病。本病多发于冬、春舍饲期,放牧季节很少发生。气候多变、初乳不足、圈舍潮湿等原因促进本病的发生,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1.2 临床症状

败血症型:发生于2~6周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41.5~42.0℃,病羊精神委顿,四肢僵硬,运动失调,头常弯向一侧,视力障碍,随之卧地,常磨牙,头向后仰,一肢或数肢做划水动作,口吐泡沫,鼻流黏液,呼吸加快,很少或无腹泄,最后昏迷,多于发病后4~12 h死亡。有的病羊关节肿胀,疼痛。

肠型:多见于7日龄以内羔羊,病初表现体温升高,随之出现下痢,体温降至正常,羔羊腹痛、拱背、委顿,粪便先呈粥样、色黄、后呈淡灰白色,含有凝乳块,严重呈水样,含有气泡,有时含有黏液和血液,排粪痛苦,甚至里急后重,病羔羊衰弱,食欲废绝,卧地不起,脱水死亡。死亡率为15%~75%,偶见关节肿胀。

1.3 防治措施

1.3.1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羊舍环境条件,定期消毒,保持母羊乳头清洁,让羔羊及时吃到初乳等。有条件的可对妊娠母羊接种大肠杆菌疫苗,可使羔羊获得被动免疫。

1.3.2对于发病羔羊可注射5%氟苯尼考注射液,5~20 mL/(kg·bw),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 d。也可用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05~0.1 mL/(kg·bw),肌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3~5 d。

1.3.3 用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20~25 mg/(kg·bw)+碳酸氢钠片10 mg+矽碳银片2~10片+次硝酸铋片2~10片+颠茄片2~10 mg,加水内服,每日2次,连用3~5 d。

1.3.4 可用白头翁散。白头翁、秦皮、黄连、炒神曲、炒山楂各15 g,当归、木香、芍药、车前子、黄柏各30 g,加水500 mL,煎至100 mL,每次3~5 mL,灌服,每日2次,连用3~5 d。

2 羔羊沙门氏菌病

羔羊沙门氏菌是由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羔羊发生急性败血症、毒血症和下痢为特征的传染病,有时可见肺炎和关节炎。

2.1 流行特点

此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早春和晚秋为主,羔羊容易感染,成年牛主要带菌,病菌通过粪、乳、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体外,污染水源、饲草、饲料、垫料等。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感染,也可由交配和分娩子宫感染。此外,鼠类常携带病菌。气候突变,营养不良,长途运输,哺乳不当,寄生虫侵袭应激因素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2.2 临床症状

多见于7~15日龄的羔羊,也可于2~3日龄的羔羊。病羔羊体温升高达40.0~41.0℃,食欲减退,严重腹泻,排黏性带血稀便,有恶臭气味。精神委顿,虚弱、低头、拱背、继而倒地,发病羔羊往往死于败血症或严重脱水。有的出现肺炎和关节炎症状。病羔羊耐过后,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变为侏儒羊,发病率约为30%,死亡率约为25%。

2.3 防治措施

2.3.1 定期进行检疫,发现病羊应及时淘汰,注意圈舍、饲料、饮水的卫生消毒工作。羔羊出生后及早吃上初乳,并注意保温,发病羊群也可隔离饲养,全群羊要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2.3.2 可用硫酸新霉素注射液4~8 mg/(kg·bw),分2次肌肉注射,可连用3~5 d。内服25~35 mg/(kg·bw),每天分2次内服,连用3~5 d。也可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内服或肌肉注射,首次量0.1 g /(kg·bw),维持量0.07 g/(kg·bw),每天2次,连用3~5 d。

2.3.3 腹泻脱水时,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 mL+2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5%碳酸氢钠注射液50 mL+10%安钠咖10 mL,1次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4 d。如有肺炎症状的,可用青霉素320万IU、链霉素200万IU,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d。

3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B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败血症。其临床症状为剧烈腹痛,小肠发生溃疡和羔羊大批死亡。

3.1 流行特点

主要以7日龄以内的羔羊,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其羔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最高。母羊营养不良,产羔季节过于寒冷或炎热,均有利于本病的发生。病羊及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羔羊吮乳,或食入被本菌芽孢污染的牧草、饲料或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感染。

3.2 临床症状

病初羔羊精神沉郁,低头拱背,不愿吃奶,随后发生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色或带血、恶臭,甚至排粪失禁,变为血便,病羔逐渐脱水,虚弱,卧地不起,如不及时治疗,常在1~2 d内死亡。有的羔羊,发生腹胀而不腹泻,或只排少量稀粪(有的也带血),四肢瘫痪,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最后昏迷而死亡。

3.3 防治措施

3.3.1 加强母羊的饲养管理,供给配合饲料和优质牧草,保证羊舍舒适卫生,冬季要保暖,夏季防暑,产羔前对产房进行彻底消毒,可用2%火碱溶液、0.2%过氧乙酸、0.3%百毒杀消毒,注意接产卫生,脐带严格消毒,辅助羔羊吃奶。每年秋季给羊注射羊梭病四联氢氧化铝灭活苗,可预防羊快疫、猝殂、肠毒血症和羔羊痢疾或羊厌气菌氢氧化铝五联灭活苗,可预防羊快疫、猝殂、肠毒血症、羔羊痢疾和黑疫病,皮下或肌肉注射5 mL,必要时于产前2~3周再注射1次。

3.3.2 可用20%强力霉素注射液0.1 mL/(kg·bw),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 d。用磺胺脒0.1~0.2g/(kg·bw)+碳酸氢钠0.5~1.0 g+矽碳银片2~4片+次硝酸铋片2~4片+颠茄片2~3 mg,加水混合后内服,每日2次,连用3~5 d。也可用氧氟沙星2.5~5.0 mg/(kg·bw)+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20~40 mL/(kg·bw)+地塞米松注射液2~5 mL+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3 mg,混合后1次静脉注射,每日1~2次,连用3~5 d。

3.3.3 可用中药进行治疗,乌梅(去核)、黄连、黄芩、郁金、猪苓、甘草各9 g,泽泻7 g,诃子、山楂、神曲各12 g。共为细末,加水500 mL,煎至100 mL,红糖50 g为引,1次内服,连用3剂。

4 羔羊低血糖症

羔羊低血糖症,是指初生羔羊体温过低,羔羊发抖,是羔羊血糖浓度降低的一种糖代谢障碍性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冬、春季,以棉羊的羔羊较多,临床上以平衡失调和昏迷为特征。

4.1 流行特点

哺乳母羊的营养状况较差,泌乳量不足,乳汁营养成分不全,使羔羊形成缺乳。或羔羊身体较弱,跟不上放牧羊群而受饿。也可常见于羔羊患有消化不良,营养性衰竭,严重的胃肠道寄生虫病等。总之,在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羔羊饥饿。

4.2 临床症状

多发生于出生后5日龄以内的羔羊,有缺乳或受寒冷的病史。羔羊精神沉郁,不爱活动,体温下降,皮温降低,黏膜苍白,呼吸微弱,但呼吸次数增加,肌肉紧张性降低,行走无力,侧卧着地、脱水、消瘦、严重时空口咀嚼,口流清涎,角弓反张,眼球震颤,四肢痉挛,嗜睡,甚至昏迷而死亡。

4.3 防治措施

4.3.1 加强饲养管理,母羊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时,供给全价配合饲料,补充优质干草。产房注意保温,防止羔羊受凉,吃足初乳,提前补饲精料。防止羔羊消化不良、肺炎、肝病、脐带炎和羔羊痢疾等疾病。

4.3.2 可用10%~20%葡萄糖注射液20~40 mL,静脉注射、腹腔注射或口服,每日2次,连用3~5 d。

5 羔羊佝偻病

羔羊佝偻病是羔羊生长发育期,因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障碍所致骨变形的疾病。临床上以消化紊乱、异食癖、跛行及骨骼变形为特征。多发于冬末春初季节。

5.1 流行特点

主要见于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及日光照射不够,以致哺乳羔羊体内维生素D缺乏。妊娠母羊或哺乳羊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圈舍潮湿,污浊阴暗、羊消化不良,营养不佳,可成为该病的诱因。冬季未补饲,春季产羔,更易患本病。

5.2 临床症状

病轻者表现为生长缓慢、异嗜、呆滞、喜卧,卧地起立缓慢,四肢负重困难,行走步态摇晃,出现跛行。关节有疼痛反应。病程稍长,则关节肿大,以腕、系关节及球关节较为明显。长骨弯曲,腕关节有时可向后弯曲,附关节向前弯曲,四肢可以展开,呈“八”字形叉开站立。后期,病羔羊以腕关节着地爬行,后驱不能抬起,重症者卧地。

5.3 防治措施

5.3.1 加强和改善母羊的饲养管理,加强运动和放牧,多给青绿饲料,补充骨粉,增加羔羊的日光照时间。

5.3.2 可用维生素A、D注射液,3 mL肌肉注射。或用精制鱼肝油3 mL,灌服或肌肉注射,每周2次。补充钙制剂,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10mL,静脉注射,或用维丁胶性钙注射液2 mL,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用3次。

5.3.3 可用中药进行治疗,其方剂为:神曲、焦山楂、麦芽、麦饭石各60 g,蛋壳粉120 g,混合后研碎,每只羔羊内服12 g,连用1周。

5.3.4 用维生素D3注射液0.15万~0.3万IU/(kg·bw),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 d。也可用丙二醇10 mL,维生素AD丸1丸,维生素D2磷酸氢钙片1片,干酵母片1 mg,加水混合1次内服,连用3~5 d。

6 羔羊白肌病

羔羊白肌病(肌营养不良)是伴有骨骼肌和心肌组织变性,并发生运动障碍和急性心肌坏死的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以患病羔羊拱背、四肢无力、运动困难、喜卧地为主要特征。

6.1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是由于饲料中缺乏硒和维生素E所致,或饲料中鈷、银、锌等微量元素含量过高,影响羔羊机体对硒的吸收。此外,本病的发生与含硫氨基酸及维生素A、B、C缺乏等因素有关。

6.2 临床症状

发病羔羊精神沉郁,运动无力,站立困难,卧地不起。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呼吸急促,可视黏膜苍白。四肢及胸、腹下水肿,尿液往往呈红褐色。有时呈现强直性痉挛,随即出现麻痹、血尿。也有羔羊病初不见异常,往往于放牧时由于惊动而剧烈运动或过度兴奋而突然死亡。过于肥大的羔羊越容易发病,且死亡越快。

6.3 防治措施

6.3.1 加强羊的饲养管理,供给豆科牧草,母羊产羔前要补硒。对于缺硒地区的新生羔羊,在出生后20 d左右,可用0.2%亚硒酸钠1 mL,肌肉注射1次,间隔20 d,用1.5 mL再注射1次,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6.3.2 可用0.2%亚硒酸钠注射液2 mL,每月肌肉注射1次,连用2次。内服氯化钴3 mg+硫酸铜8 mg+氯化錳4 mg+碘盐3 g,加水适量,灌服,并辅以维生素E注射液5~10 mL/(kg·bw),每日肌肉注射1次。

6.3.3 可用0.1%亚硒酸钠注射液,羔羊2~3 mL,成年羊5 mL,肌肉注射,间隔1~3日注射1次,连用2~3次。醋酸生育醇注射液(醋酸维生素E注射液),羔羊0.1~0.5g,肌肉注射,间隔1~3日注射1次,连用2~3次。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羔羊1~2 mL,肌肉注射,或亚硒酸钠维生素E预混剂(亚硒酸钠0.4 g,维生素E 5 g,碳酸钙加至1 kg)0.5~1 kg,加入1 t饲料中。(编辑:何芳)

猜你喜欢

卧地内服肌肉注射
内伤内服
一生的长度(四章)
中西医治疗牛产后卧地不起
内服外敷防疫情
奶牛卧地不起的病例报告
奶牛卧地不起防治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关键问题探讨
肌肉注射给药致臀部大出血1例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