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迪·沃霍尔:15分钟的永恒

2014-04-29Jenny

大学生 2014年4期
关键词:沃霍尔安迪艺术

Jenny

安迪·沃霍尔来了。这是他的展览第二次来中国,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极少有人知道安迪·沃霍尔这个名字,他的展览在中国也没有引起多少涟漪。时隔多年,如今安迪·沃霍尔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眼里,是一个经典与神话。2013年9月底到11月初,这一次安迪·沃霍尔在中央美院的展览,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对着他的作品慢慢回味。

在未来,人人都能成名15分钟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8.6~1987.2.22)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

但是,尽管人人都知道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依然是让人难懂的。如果你只是从大众热议的“政治波普”“通俗艺术”之类词来看他的作品,难免落入看个热闹的尴尬。于是,我在看他的展览前,专门买了安迪·沃霍尔自己写的自传《安迪·沃霍尔的哲学》,之所以在这里强调“自己写”,而并非他人代笔或者记者采访的合集,是因为安迪·沃霍尔深刻洞见到媒体不可能说出他想说的话。“因为几乎没有新闻记者想知道你到底怎么想——他们只想得到符合他们问题的答案以符合他们想撰写的文章,而他们的想法往往是你不应该让自己的性格介入那篇他们所写的有关你的文章,不然他们一定会恨死你加重他们的工作,因为你给的答案越多,意味着他们必须加以曲解以符合文章的答案也越多。比如他们问你喜欢罗马吗?你最好只是微笑说你喜欢罗马,然后让他们写他们认为你喜欢罗马的原因。”

基于安迪·沃霍尔对媒体如此深刻的洞察力,我觉得,还是他自己动手写的东西比较更能接近他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虽然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在未来,人人都能成名15分钟。

这是安迪·沃霍尔的预言。

安迪·沃霍尔做出这个预言的时代,是电视逐渐风行的1960时代,安迪·沃霍尔又是个超级酷爱看电视的人,他成名后的生活圈子,是电影明星、电视明星、名主持人、各路达官显贵交相辉映。他喜欢给名人拍照片,为名人画像,以名人为作品主题。而他一生挚爱电视,认为自己娶了电视当老婆。他认为有了电视的时代,只要亮相足够十五分钟,就可以让一个人成名。到了现在,网络、推特、微博、微信、各种社交媒体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人成名的时间大大缩短,5分钟乃至5秒钟就可以了。当然,成名的速度与大家忘掉你的速度成正比,五秒钟娱乐过后,你是谁,对谁都不重要了。安迪·沃霍尔的伟大,在于他通过艺术,得到了永恒。

商业与艺术:可口可乐里的政治哲学

1962年7月,沃霍尔34岁,以32幅“金宝汤罐”系列画作举办了自己的首个波普艺术展,至今这32罐罐头仍在世界现当代美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图案简洁明朗,带有一种干净的、几何形的、机械的模式,硕大的logo宣告着它的商品身份。以往的画家尽管也多在描绘生活,但聚焦的多是庄稼、牛车、鲜花、水果,而将可口可乐、罐头甚至美元、明星等商业对象置于画布中央,在当时是巨大的创意,这完全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成了他“政治波普”的标志性作品。在这次的央美展览中,我们没有看到可口可乐作品,却看到了一排金宝汤罐头作品,不同口味的金宝汤罐头瓶子,金宝汤罐头箱子,壮观出场。

这种工业时代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食品,有什么可神奇之处?将可口可乐或坎贝尔罐头包装几乎全真复原,这就是艺术么?

其实这跟沃霍尔的可口可乐政治哲学有关。在《安迪·沃霍尔的哲学》一书里,他说美国这个国家伟大的地方在于开创了一项传统,其中最富裕的消费者与最贫穷的消费者基本上购买相同的东西。你可以在电视上看见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喝可口可乐,伊丽莎白·泰勒喝可口可乐,然后你想想,你也可以喝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就是可口可乐,没有钱能让你买到比流浪汉所喝的更好喝的可口可乐。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所有的可口可乐都很好喝。伊丽莎白·泰勒知道,总统也知道,流浪汉也知道,而你也知道。

有时你幻想那些高高在上、享尽奢华的有钱人所拥有而你没有的东西,而且他们的东西一定比你的东西更好,因为他们比你有钱。但是他们喝一样的可乐,吃一样的热狗、穿一样由服装工厂工人生产的衣服,看一样的电视与一样的电影。有钱人不会看到更搞笑的《实话或挑战》,也不会看到更恐怖的《大法师》。你惊骇的程度就跟他们一样——你会做同样的噩梦。这一切的一切都非常美国。

所以,现在我们大概稍稍明白了为什么可口可乐代表了美国精神。安迪·沃霍尔画的不仅仅是可口可乐。

坏品味与剩余物的审美观

沃霍尔成为成功的商业插画师,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事了,他为专辑和书本设计封面,也为百货公司的玻璃橱窗提供画作,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为米勒鞋店所画的插画,这令他获得“画鞋的人”的美誉。 这一时期,沃霍尔已经有着颇为鲜明的画风了,图案古怪迷人,并且带有一种不规则、粗糙的手工质感。他往往先用墨渍线条在光面纸上作画,然后用手指按压,将图案印在另一张吸水纸上,最终“制造”出略带模糊、呈锯齿状的线条。

坏品味是不好的吗?

沃霍尔说:“我一向喜欢拿剩余的东西来创作,做剩余物的作品。那些被丢弃的东西,每个人都知道是不好的东西,我一向认为很有潜力变得有趣,这么做好比回收作品。我向来认为剩下来的东西里富含幽默。”

沃霍尔并不是说大众品味不好,因而坏品味漏掉的东西就是好的。他觉得剩下来的东西大概是不好,但是假如你能接受它并让它变好,或至少变得有趣,如此一来,你至少不会浪费比当初更多的东西。你回收利用作品也回收利用这些人,而且你是利用其它生意的副产品作为自己的生意经营,因此,这是一种更节省的运营模式,同时也是最有趣味的运营模式。

住在纽约更让人容易想要其他人不想要的东西——去搜刮那些剩余物。因为住在这里要和太多人竞争,因此,得到任何东西的唯一希望,就是改变自己的品味去要那些别人不想要的东西。举例来说,纽约风和日丽的时候,路上挤得水泄不通,人多到你甚至看不见中央公园。但是在恶劣阴雨的周日早晨,没有人想起床,或者就算是起床了也不想出门的时候,你可以出门到处散步,整条街道都是你的,这可是美妙得很。

当安迪·沃霍尔没有钱拍那种有好几千个镜位与重拍镜头的剧情长片时,他就试着简化拍片的过程,所以在他的电影里,用了所拍摄的每一英寸影片,因为这样比较便宜,而且比较简单又比较有趣。“何况,这样我们自己不会有任何东西剩下来。”

关于时间,成长的经验

1949年(21岁)安迪·沃霍尔离开匹斯堡去纽约寻找机会,他是来找寻艺术家的梦想的,但现实让他只能先成为一名商业插画师来谋生。为了省钱,他不断搬家,与不同的室友同住,一度曾跟17个人住在一个地下室里。那些日子,蟑螂给沃霍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住过的每一间公寓都有一大堆蟑螂。一次,他带着作品集到《时尚芭莎》杂志办公室,谁知拉开作品集拉链,蟑螂便爬了出来。这样的经历让沃霍尔感到羞辱不已。

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处奔波的时候,他学到了一件与时间有关的事。刚开始,有人给他的见面时间在早上十点,当他绞尽脑汁想办法在十点整抵达的时候,却往往要等到十二点五十五分才能跟对方见面——美国的午餐时间通常是下午一点开始,十二点五十五分还算上班时间,也就是说,他们只给沃霍尔五分钟的时间介绍他的作品!在经历这种事情一百次以后,沃霍尔说自己终于学会了一样技能,如何正确地扭曲理解约定时间:“你说十点?我没有听错吧?我想我会十二点五十五分到达那里!”而让他悲哀的是,对方还真的是在那个约定的错误时间里出现。可以推想的是,未成名前的沃霍尔,尽管被那些高傲的杂志主编晃点无数次,依然还是抱着实验的态度早到了,到了最后,他在等待中唯一的乐趣估计就是:瞧,十二点五十五分又重复出现了!

艺术就是失误与意外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偏爱重复的沃霍尔,一辈子讨厌“正确”与“精准”。他拍电影,要用的演员一定是所有具备电影常识的导演都不会用的“不合适的人”,他迷恋那些突发的不合适的场景和意外惊喜。在错误的时间和一大堆错误的人做错误的事,在他的世界是正确的准则。这次的展览中的摄影部分,没有展出沃霍尔当年拍的一箩筐名人(史泰龙、约翰·列侬、滚石乐队主唱Mick Jagger、球王贝利、篮球明星贾巴尔、拳王阿里等等),而是非常有意思地展出了一大排立拍得照片,当年立拍得街拍亭在美国流行的时候,沃霍尔立刻就着迷了,他着迷的是那些被丢弃的拍得不像证件照的部分——没对准头部,正在整理衣服,大笑,两个人挤在一起,只拍到屁股等等诸如此类的意外,这正是沃霍尔欣赏的艺术。他找来一大拨朋友对着街拍亭摆错误的姿势,这一组照片,可以说是沃霍尔错误艺术哲学最好的体现。

他在工作伙伴身上寻找的特质之一,是对他想做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误解。不是根本性的误解,只是偶尔有些不严重的误解。“当有人不全然了解要他们做什么,或是他们听不清楚你命令他们做的是什么,或是录音带质量欠佳,或是他们自己的幻想开始渗透进来的时候,我往往喜欢后来的结果更胜于我原先的构想。接着,如果你拿第一个误解你的人创作的结果,将他交给另一个人,然后要他们把它做成他们所知道你要的样子,这样也很好。”这也是为什么沃霍尔的艺术工厂被外界批评为“一拨业余的人”按照沃霍尔的指示生产艺术品。沃霍尔要的正是业余的乃至不合适的人,因为业余的人往往有惊喜,相反,“假如其他人从未误解你的意思,假如他们完完全全照着你的画去做,他们不过是你脑中想法的传输人,这会让你感到无聊。但是当你与误解你的人一同工作时,你得到转化而非传输,长期看来,这样有意思得多。”

人人平等的劳动哲学

当然,如果你简单地理解安迪·沃霍尔的成功就是靠复制名人商业画,找到了一个模式,便一劳永逸,那真的是太表面了。沃霍尔在商业插画、电视、摄影、电影等各个传媒或艺术领域都有涉足,他不仅多产而且勤奋,首先他认为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所以他要做复制,拒绝原件,要让所有人都买得起可口可乐那样买得起他的艺术品。其次,他的工作室(他称之为工厂,也取其可大量生产复制之义)接所有的商业广告或插画的活儿,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他喜欢亲力亲为,他并不认为艺术家和扫地的女佣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分工不同罢了。他在书中花了大段的文字来阐述他的劳动哲学。尽管他觉得美国的民主很伟大,但是他依然认为,在劳动分工上,大家对体力劳动者仍有歧视。“美国这个理念就理论上来说非常伟大,因为我们废除了女佣与看门人,然而,这些工作还是得有人做,我总是认为,就算是有高度聪明才智的人也能够从当女佣这个工作中学到很多事情,因为他们会看见许多有趣的人,并在最美丽的房子里工作,我是说,每个人都为其他人做某些事——你的鞋匠帮你制鞋,而你为他创造娱乐——永远是一种交换,若非因为我们加诸某些工作上的污名,这种交换永远是平等的。母亲一向为儿女劳动,那么街上某个人帮你劳动有什么不对?不过,世界上必定还是有些人不愿动手打扫,他们认为自己比打扫的人更优越。”

安迪·沃霍尔的劳动哲学是理想主义上的平等,只是这个社会赋予每种劳动不同的价值,才使得人们对分工不同的劳动有不同的好恶选择。如果沃霍尔拖地一个小时和他艺术创作一个小时的价值相当,那是真正的平等。但是,对沃霍尔来说,他毕生的努力也在于实现这种平等吧,比如,把艺术品复制到可口可乐一般的价格。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沃霍尔安迪艺术
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
成为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的个人艺术史“成为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从A开始,再回归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机器人安迪
爆笑街头艺术
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