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虏获青年

2014-04-29白芷

大学生 2014年4期
关键词:弓箭公开课讲座

白芷

长城是非遗?

“非遗青年”的创办人张金晖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大四毕业生,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砖雕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彦的女儿。2012年大二结束的那个暑假,张金晖希望做点不一样的社会实践。因为从小就生活在砖雕世家,接触了许多老北京的民俗、传统文化,她一直很想为这些传统文化做点事情,于是把这样的想法和同学说了下,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拍一组关注非遗传承人子女的纪录片,主题是青年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张金晖负责统筹、搜寻、联络要拍摄的非遗项目和相关人员。那段时间,他们采访了北京“聚元号”弓箭、仿古瓷、天桥中幡等非遗项目,收获很大,后来在校内的暑期社会实践分享会上,当张金晖把拍摄非遗纪录片的故事介绍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立刻有很多同学表示出强烈的兴趣,有些人甚至当场表示希望他们下一年继续拍,自己也能参与。

这样,在2013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张金晖团队又“扩编”拍摄非遗纪录片,主题叫做“国梦坚守”,亲身了解传承人是如何带着自己的项目走出国门。由于采访的故事更多、内容更丰富,他们不但拍了两部纪录片,还出了图文集。实践成果几乎拿了学校所有实践类的奖项,这让团队的成员惊喜不已,但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就合计着成立一个社团,让关注非遗这件事能持续做下去。2013年9月,“非遗青年”在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注册成立。

成立了“非遗青年”后,张金晖和社团骨干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社团到底做什么?“非遗”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而大学生究竟能为其做什么?还是一直不断寻找非遗项目,采访传承人?

为此他们做了一份问卷调查,拿给很多大学生作答。其中有一题是“以下哪些属于非遗项目?”让张金晖感到吃惊的是,居然有很多人都选择了“长城”,“我没有想到这么基础的常识性问题,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甚至连非物质性文化遗产都不了解。”张金晖说。

活动

有些人甚至乱给传承人提建议。比如有人建议传统艺人简化工序,放弃手工用机器设备替代,这些观点上的误区让张金晖觉得匪夷所思,“这些文化之所以能被称之为‘遗产,就因为他们是纯手工制作,千百年来保持着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即便不那么好看,但每一步都必须完完全全遵循古法,这才是非遗最宝贵的价值所在。这也是他们和大批量生产的现代产品最大的不同。”

经过团队成员的讨论和思考,大家一致认为:“非遗青年”要做的就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认知非遗项目,让大学生们更多程度地接触非遗,尽可能去纠正一些错误的认知。“我发现其实很多大学生心中对传统文化都有热情,但是需要被点燃,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大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有一点积淀,没准在他未来的工作中能有所体现。比如设计师在设计作品过程中能想到运用一些传统元素,这就足够了,远比给传承人‘出谋划策,为传承人找徒弟更靠谱。”张金晖说。

分享加体验

明确了“非遗青年”的宗旨之后,就要开展实实在在的活动。目前,社团最重头的活动就是“非遗大师公开课”。这个公开课除了邀请著名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知名的文化学者讲座,介绍非遗相关文化外,最大的亮点是有实践活动,非遗大师们会手把手教学生亲手体验自己的项目。比如面塑,大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捏面人,让参与的每个大学生都能亲身感受传统文化。

目前,短短的三个多月里“非遗青年”开了四次公开课,邀请了两位非遗大师给同学讲座,举办了两次普及非遗知识的学术类讲座。

让张金晖印象深刻的是“非遗青年”的第一场公开课,那次讲座,她邀请的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苑利教授。说起和苑利教授的相识也很有意思。作为传媒大学的学生,张金晖一直很关注新媒体。“非遗青年”创办之后,他们就开通微博、微信、人人的公开主页,在系统推荐关注中,张金晖发现了苑利教授的微博,她发现苑教授的观点很有意思。于是张金晖给老师发去了私信,希望能跟老师交流,苑教授很快就给了回复,很爽快地答应了邀约。

因为是社团的第一次公开课又是一个专业的学术类讲座,张金晖担心内容太过专业会很枯燥,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如果第一次公开课就做砸了,那么估计以后很难聚集人气。所以讲座之前,她特意跑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听了几堂苑教授的课程。听课后,她发现苑教授讲的例子都很生动,一点不古板,最重要的是他常常会纠正很多固有的错误观念。张金晖认真地做了笔记,选取了其中她认为有意思的内容,和老师提前做了沟通。她把课堂上听到的,比如哪儿的房子是蘑菇状的?为什么史诗要在固定的时节演唱,不能提前唱?诸如此类有趣的点摘录出来,做到宣传海报上,贴在校园,发布到网络平台上。那天的讲座,三百人的大教室里连中间的走道都站满了人,三个小时的讲座没有人提前离席,都在静静聆听老师的课。

第一次活动的圆满成功让张金晖非常高兴,接着她又邀请到郎派面塑艺术的代表人之一张宝琳大师来学校给同学讲座。每次邀请讲座嘉宾,张金晖总希望能有点不一样的东西,希望同学们能收获更多。有一次她在微博上关注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国鹏,她没想到一个和非遗完全不搭界的音乐主持人,私下里一直在做抢救保护古琴曲的事,当她看到国鹏花了八年时间搜集和录制了各式各样古琴曲,又在多方联系出版,诸多不容易但国鹏一直在坚持着,张金晖马上想到,也许可以请他来给大家讲讲怎样保护传统文化,他是怎样坚持做到的。果不其然,那次的讲座也很成功。

目前他们正在积极筹划寒假的重点活动,“寒假期间,我们会号召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寻找非遗项目,下个学期我们的活动会侧重在分享,会邀请同龄人讲自己在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保护中的故事。我们还想做方言分享会。”

爸爸去哪儿?

在做“非遗青年”之前,张金晖对非遗的认识大多来自于父亲,但只是一点点文化上的熏陶、浸染,所学的都是一些边边角角,其实对于父亲,对于这些传统艺人的坚守,她了解得并不深刻。

张金晖说,采访聚元号弓箭传承人杨福喜之前,她一直认为虽然弓箭的制作步骤很复杂,但是拥有这样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只要有时间创作,一年可以做很多把弓箭。但她后来了解到,弓箭上有一部分要用到牛筋,这个对于拉弓箭的韧度很重要。而牛筋韧度只能在一定的季节才达到最强,就冲这一点就决定了产量是很少的。

也直到这次社会实践采访自己的父亲,张金晖才得知当年父亲建造了国内唯一一座微型古建筑砖雕——吉祥门楼后,曾经有一位日本学者想出高价买断。当时这个日本人想建一个古建筑博物馆,想把张金晖爸爸的作品作为藏品放在那里。那位学者甚至提出,只要她父亲同意,他可以让他们全家去日本,解决孩子的工作、生活等困难,保证他们衣食无忧。可是张爸爸断然拒绝了,“爸爸说这个作品如果在日本问世了,就一定会被认为是日本的作品,可是它是我们中国的,我不能做这样的事。”这件事让张金晖深受触动,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能为非遗为父亲做点什么。

“爸爸现在已经是50多岁,眼睛开始老花,我很担心他能不能把那整个四合院做出来。”张金晖说她现在有一个强烈的念头,要和爸爸一起完成这个作品,之前她的志向是做编辑、策展人,现在她只想身体力行为非遗做点事儿。眼下,她正积极准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研究生考试,如果通过考试,她希望能在每个大假期放下一切,一门心思同爸爸一起做砖雕,帮助父亲完成梦想。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弓箭公开课讲座
惊弓之鸟
弓箭风波
弓箭告急!请求支援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论阿勒泰乌梁海部弓箭的崇拜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