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构建

2014-04-29张玉玲

中国市场 2014年49期

[摘要]高校的国有资产既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教育、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物质基础,又是高校为促进学科学位建设、进行经营性活动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高校国有资产规模增长幅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增长的同时,部分国有资产流失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意义深远。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现行模式弊端;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9-0144-02

1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了专职管理。各专职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处、设备处等,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专职从事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近年来,各高校都建立了部分规章制度,如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物资设备采购制度等。各高校在国有资产的论证、购置、验收、管理、使用、维修、报废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使浪费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弊端

2.1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高校内部,重“教学科研”轻“资产管理”的现象存在,即在高校的现有体制及其发展的大方向下,教学与科研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2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资产按资产类别设立不同的部门分别管理,存在管理权限分散、管理部门定位模糊。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有效协调机制,造成管物与管钱脱节;在管理权限的设置上,资产管理部门管资产不管人,资产使用部门管人不管事,人事管理与资产管理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存在管资产管人管事相脱节,缺乏把管资产管人管事有机统一起来的管理机制。

2.3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缺失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人们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经营性国有资产上,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产出收益难以量化,特别是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还是空白,制约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益和管理水平。

2.4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预算管理薄弱

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更多的是注意资产的管理方面,忽略资产预算的管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各部门资金来源渠道呈多样性,缺乏必要的约束和协调管理,造成资产配置的随意性,盲目性,存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脱节的情况,造成资金投入的浪费。

3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建议

3.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强化全员成本意识

学校国有资产是办学的物质基础。搞好国有资产管理,说到底是向学校负责,向大家负责的问题。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评价体系,以保证学院教学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资产、财务、教学等部门,要主动当好参谋,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资产管理工作的落实。

3.2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加强资产的监督与管理

资产处是学校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学校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学校国有资产实行一级管理,宏观调控,以实现“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体制,把管资产管人管事有机统一起来的管理机制。

3.3制定资产使用、管理的奖惩制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建议学校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教学仪器设备等资产管理的先进评选与表彰。在学院和机关各部处评出三至五个资产管理先进单位和资产管理先进个人,给予奖励,并发奖牌及证书,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把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和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内容。

3.4借助校园网,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

学校校园网的升级为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资产处已购置了一套管理软件,将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资产数据上网,资产对账、查询、统计等都可以在网上进行。

4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4.1观念创新,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

本着“经营学校”的理念,盘活库存资产,以依法理财的思想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突出资产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充分重视资产纳入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资产的预算管理,克服资产的重复购置,调节闲置资产,做到物尽其用,增强经费使用效益,有利于杜绝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

4.2制度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预算制度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并存性及相互密切的关系,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探索建立高校资产预算管理制度,把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制订出系统的、可操作性的资产预算管理执行及报告制度。严格区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界限,用制度规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购建、有效使用、处置的行为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购建、保值增值及权益分配的行为。

4.3体制创新,解决多头管理和责任主体缺位问题,实现资源的整合

按照“本金基金分流理论”将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分开管理,以解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主体缺位的问题。根据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无偿性和运动的非循环性特点的性质,应由学校财务处和学校资产处进行管理。其管理目标是合理配置、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性质是使用的有偿性和运动的循环周转性,应归口校办企业经营管理,其管理目标是实现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4.4管理手段创新,借助计算机网络优势,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

建立国有资产网络化管理体系,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逐步形成对资产的投入需求、形成方式、调节使用、审核报销、计价核算、处置报废的监控模式,使国有资产从需求、购入、使用直至报废都处于制度的严密监督和管理之下。同时借助网络优势,实现国有资产 “账、卡、物”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实时管理,从而保证国有资产 “账账、账实”相符。

4.5机制创新,实现高校国有资产效用的最大化

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使用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需要通过一定的代理合约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建立一种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国有资产效用的最大化。

(1)建立全过程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折旧制度,从而解决国有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现状。同时,加强非经营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规范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行为,完善收益分配制度,以资产权属为纽带,以完善的成本核算为基础,合理分配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注重调动和保护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积极性,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后,既要努力通过生产经营实现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又要在保障国有资产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建立可行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不仅仅是对国有资产的保全,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是对高校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效果进行评定,主要评定其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通过构建高校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把高校资产纳入考核范围,以此来推动高校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高校改善资产管理工作。

高校的国有资产是开展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和内部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它质量的好坏、结构的优劣、管理的效果都直接影响整体管理水平。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又很复杂的管理工作,有很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探索、解决,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的各项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陆华,朱新萍.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26).

[2]吴若红.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蒋业香.浅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新问题[J].财会通讯,2010(35).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校级课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WM2013-45).

[作者简介]张玉玲(1967—),女,山东蓬莱人,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