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照相馆的变迁史
2014-04-29段晓燕
段晓燕
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拍照是在几岁?当时穿着怎样的衣服?身边站着些什么人?
每个人家里,或多或少总还留有一些老照片,也许那白色的边边已经泛黄,但照片上的人却清晰如画。当一家人翻开这些老照片时,一个个故事和片段涌入脑中,随着指尖的触摸,岁月在流走。
留住生活中值得记录的每一个瞬间,对于现代人来说早已不成问题,带有强大拍摄功能的手机、相机等设备层出不穷,抓拍、摆拍各有乐趣。当都市人用一种热情去迎接拍摄带来的快感时,传统照相馆也开始转型,走上了多元化发展之路。
见证辉煌的凯旋门
在上世纪80年代,到照相馆照相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除了证件照之外,大多数家庭会去照相馆记录孩子出生的日子,还有生日留念、结婚留念,以及拍摄全家福。
老照相馆里,全家福的是热门业务,逢年过节,照相是要排队的。当时的照相馆比较少,技术设备齐全的更少。很多人为了早点拍照,照得好看些,或者早点拿到照片,是要给照相的师傅点烟的。那是传统照相馆最为辉煌的年代。
在长沙,几乎80%的老人都知道一家老照相馆。它创建于1946年,最初的店址在长沙市药王街,时逢抗战胜利,以祝贺为名,取名“凯旋门摄影社”。1954年,凯旋门与白宫照相馆合并,迁址五一广场。
由于設备先进,摄影室宽敞,道具精良,树木花卉、亭台楼榭几可乱真,摄影的师傅技艺精湛,善用灯光,善抓角度,凯旋门在老百姓中口碑极佳。最亮眼的在于照相馆当街处有一个大橱窗,展示着拍摄的放大人像招徕生意,当时相片中人物的发型和衣服一度成为长沙时尚的风向标,被人争相效仿。行人路经此处,往往会驻足欣赏,说不定还能在橱窗里发现熟悉的面孔。
凯旋门曾为梅兰芳、李谷一、左大玢等文艺名人及国家领导人拍摄过照片,在上世纪90年代创下单店营业额上千万元的辉煌业绩,成为行业内标杆。其它照相馆的价格定位都以凯旋门为参照。
也许很多老长沙人的家里还保留着在凯旋门拍的照片,在他们的记忆中,在相机还不普及的年代,去那里拍照,是一个隆重的仪式。
影像时代的积淀
在这样一个视觉时代,影像已经成为记录生活的主流方式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90年代,个体照相馆和婚纱影楼遍地开花,“婚纱摄影”、“婚纱影楼”日渐闯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款式多样的婚纱,精致设计的化妆,以及创意十足的拍摄手法,让婚纱照一度成为追捧的热潮。很多老夫老妻还特地补拍了婚纱照作为纪念。
特别是在1995年,长沙市进行五一商业特区建设,长沙摄影业进入了快速扩张期。那一年,涌现出了大批港台品牌的婚纱影楼、前卫新潮的照相馆以及创意十足的私人工作室。它们具有营销力强、装修精良、布景细致、视觉冲击力强以及后期制作技术高潮的特性,很快就受到了年轻人的亲睐。
同时,照相机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有些家庭购买了照相机后,除了拍摄证件照、婚纱照,基本不再到照相馆拍照。当时还是胶片机的年代,花上20多元钱买胶卷,无论是家庭聚餐、朋友聚会,还是外出游玩,自己做摄像师,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拍完之后冲洗照片相对麻烦,除了少数玩家配有自己的专业暗房之外,老百姓基本都到照相馆去花钱冲印,相信很多人都有因为直接抽出胶卷,导致整版胶卷直接曝光毁了的经历吧。
2000年后,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拍照手机的日渐成熟,胶片相机也只被一些真正的玩家所使用,日益退出历史舞台。
发展到今天,更多的小型摄影工作室诞生,拍照,视频,甚至微电影,摄影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对行业而言竞争已然进入白热化。然而,依然有一些老字号的照相馆,能够与时俱进做出转变从而生存下来。
很难预测,再过几十年,影像时代会发展成什么模样,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时光的积淀,总能让人察觉历史的厚重;用影像记录的生活片段,总能长留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