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用缝纫机的设计发展历程及情感化转变
2014-04-29郭新生王倩
郭新生?王倩
摘 要:家用缝纫机在时代的长河中几经波折,从兴起到风靡再到衰退直至今天的复兴,家用缝纫机在家庭中的情感角色也经历了多次转变。文章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缝纫机的外观设计历史进行简要论述,它大致分为机械阶段、电动阶段以及智能阶段。在了解缝纫机的设计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体会缝纫机对于人们生活情感上的转变。如今的家用缝纫机不再是为了节省开支而使用的必要“生产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件时尚且富有趣味性的“家居玩具”。
关键词:家用缝纫机 外观设计 家居玩具 情感化设计
家用缝纫机作为家庭生活用品进入人们的视线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它曾风靡一时,成为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在美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对于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是否掌握熟练的操作缝纫机是判断能否称得上“称职的妻子”、“负责的母亲”、“有能力的主妇”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国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曾流行有名的“小康标准”——三转一响,其中三转中就包含缝纫机。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缝纫机都曾在家庭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伴随着工业、技术等方面等发展,家用缝纫机的发展也经历了机械阶段、电动阶段以及智能阶段。
一、家用缝纫机的外观设计发展历程
(一)机械缝纫机阶段
1844 年,波士顿的技工霍维(Elias Howe,1819-1867)发明了一种在针尖上引线的针,并利用上下两根针将布料缝合,这是第一台缝纫机的雏形,它使得机械缝纫成为现实,也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很大震动,这将大大提高纺织行业的生产力。该模型的整体设计都是最基本的机械构件,对外观几乎没有考虑,只是单纯从使用角度出发,给人一种笨重、粗犷的感觉。
1851年,由艾萨克梅特胜家(Isaac Merritt Singer,1811-1875)个人建立了胜家公司(Singer),是美国最早开始生产缝纫机的公司。胜家改良了霍维发明的缝纫机的雏形,确定了缝纫机的基本形式,也生产出了第一台缝纫机。以黑色金属外壳为主,没有过多装饰纹样,但相较霍维的缝纫机,已明显感觉到胜家在设计缝纫机时,对其外观已有所考虑。虽外型较为朴素、粗糙,但却相当实用。
同年,该设计在水晶宫博览会展出,也带来了巨大轰动。一台小小的缝纫机却有着超过十个熟练裁缝的缝纫效率。
19世纪50年代,缝纫机基本上都是手摇式缝纫机,用单手旋转右侧的摇杆,带动上、下轴和针杆进行缝纫。渐渐也开始注意机械的外形,黑色金属外壳与金色优雅细腻植物纹样的大胆搭配,运用在整个主轴、车身及前板面上,以及大量金属曲线轮廓的运用,体现出了整体设计的奢华装饰风格。机械的基本形状是由机械功能决定的,但外表又与这种机器所在的社会背景所欣赏的工艺美术运动的美学概念相一致,也更为家庭妇女与家居环境所接受。手摇式缝纫机在风靡的同时,也面临着速度较慢,操控不灵活等局限。
1859年,脚踏式缝纫机问世,解放了不停摇动才能进行缝纫的右手。利用脚的前后踩动来带动缝纫机,大大提高了缝纫的速度,也使得双手操作控制台的区域更加灵活、方便。同时,家用缝纫机的外形上的设计也更为了符合家庭妇女的审美而进行改良。设计将结构外露的缝纫机在不使用时,收入台板下专门设计的机箱内,美化与整洁了整个工作空间,同时又成为一件可做书桌,可做案几的家具,丰富了缝纫机的空间与作用。
(二)电动缝纫机阶段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电力的广泛使用。1889年,胜家公司又紧跟风潮,设计出了电动缝纫机。电动缝纫机是由电动机所驱动,是一项革命性的设计。它速度更快,为批量化、标准化生产服装提供了便利。将原有需要占据很大空间的缝纫机架变得不再必要,任意的桌面都可成为摆放、使用缝纫机的空间,有效地减少了整个缝纫机的占地面积,使机身变得更轻巧,使用变得更便捷。
伴随着缝纫机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产品,缝纫机的外形也产生了不断地、新颖的变化,由不易搬运、易锈的铁制外形向轻便、美观的塑料外壳转变。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基本上确定了家用缝纫机的简练的塑料外壳。德国最著名的缝纫机企业百福(Pfaff)的缝纫机设计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最高水平之一,技术美学的概念渗透其中,他所生产的缝纫机基本都已白色塑料外壳为基本形态。
(三)智能缝纫机阶段
电脑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缝纫机的改良。在1975年多功能家用缝纫机的诞生,标志着缝纫机也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多功能缝纫机不再单纯的具有一种缝纫功能,可以选择不同的针脚大小、不同的花纹线迹以及缝锁扣眼等。
1982年,乔治亚罗(Giorgio Giugiaro,1938-)为尼齐公司设计的新型“逻辑”缝纫机选择来一种适当的技术型外形以适应时代的气息。这种技术外形体现当时社会对科技感的无限追求。井然有序的操控面板,硬边的外观线条,有力的黑白对比色都叙述着当时人们对设计美感的追求。
二、家用缝纫机的情感化转变
(一)从中国家庭中家用缝纫机角色看情感化转变
在中国的六七十年代,缝纫机风靡一时。“三转一响”当时社会的流行,指的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录音机。当时的“三转一响”是小康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许多女性择偶的标准之一。到了20世纪80年代几乎家家都拥有缝纫机,婚嫁的彩礼或嫁妆也少不了这一重要的角色,可见当时的家庭对缝纫机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家家都会自己动手制作服装,缝补家用。作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应该是对传统缝纫机有模糊印象的最后一代,儿时也几乎都穿过长辈用家用缝纫机为自己制成的服装。而渐渐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购买服装的便利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等等条件的变化,家用缝纫机被收起或闲置在各家阳台及储藏室之中。
历经二十余载,在智能化的缝纫机时代,缝纫机在生活中的角色又迎来了新一次的转变。家用缝纫机不再是为了节省开支而使用的必要“生产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件时尚且富有趣味性的“家居玩具”。
(二)现代家用缝纫机对家庭的情感化角色转变
当设计越来越希望个性化、独特的今天,许多追求独一无二设计的人又重新把缝纫机摆进自己的工作室或家中,用缝纫机缝制专属于自己的特有的物件。关于缝纫机制作物件的读物、报刊也越来越多。只是单纯为了满足自我的乐趣而进行缝制的行为,恢复了人与物之间单纯的情感关系。所谓情感,也就是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我们对于产品的情感就如同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一样真实地存在,它很现实。另一方面,情感有时也是难以捉摸的,它通常是很复杂的、互动的,与情境紧密关联并且十分主观。人在使用缝纫机缝纫的同时,对缝纫的情感就自然地建立起来。单纯地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使用该物品,就回归到了人与物最单纯的关系上。
在高度工业化、批量化生产产品的今天,缝纫机的使用可谓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更成为一种复古的时尚潮流。手工物件在各个层面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来缝纫机在生活中的角色转变。著名时尚家居店宜家曾举办“为家穿新衣”的活动,活动内容是运用宜家缝纫机,按照自己的创想,DIY用纺织品打造家居的新年装扮。活动反响热烈,吸引许多人参与其中,无论是家庭妇女,还是在校大学生,甚至儿童也乐于参与。享受自己动手,运用机器制造成品,从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
日本设计师Miyuki Sakai用缝纫机制作属于自己独特的绣画日记(如图)。她的缝纫日记分成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类别:厨房、起居室、办公室、化妆室、花园、街道、咖啡、餐桌等。在这种喜爱手工DIY的环境中,家用缝纫机不再只是生产工具,它的生产更多的是一种兴趣和趣味性的驱使。从这种转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与物之间的单纯的情感关系。
三、结 语
从缝纫机的设计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缝纫机在生活中的地位从接受到风靡,而后随着高度工业化的发展,缝纫机逐渐退出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居于工业化的背后。但当复古的DIY潮流袭来,家用缝纫机又一次被推上来人们生活乐趣的风头浪尖。
家用缝纫机的逆动,表达复古的情怀,同时也回归了人与物之间最纯真的关系。在制作时,就像自己在与之对话,单纯人们在繁杂生活中的心绪。当代设计应更多地向时尚的“家庭玩家”缝纫机一样注重情感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黎.双性的隐形记忆:家用缝纫机的性别化设计史[J].装饰,2014(01)
[2][6]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郑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胡睿.缝纫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文化商业,2011(09)
[4] 万秀峰.胜家缝纫机[J].紫禁城,2008(04)
[5] 陆斐然.浅议情感化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2(05)
[7] 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郭新生,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教授。
王 倩,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