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思维中的历史视界
2014-04-29徐姗姗崔洋
徐姗姗 崔洋
【文章摘要】
文章以韩愈的古诗《幽兰操》的英译为个案,探讨诗歌翻译中诗歌翻译思维与历史视界的融合对诗歌翻译的影响。从诗歌翻译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视角切入,就诗歌翻译中的结构、格律、意境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诗歌翻译思维;历史视界;《幽兰操》;视界融合
翻译是人类三种思维形态(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相互协作的过程。翻译逻辑思维有利于消解原文结构的难译之处,翻译形象思维有助于翻译形象和意境的再现,而翻译灵感思维可以实现译文的妙笔生花。因此,诗歌翻译必须首先要使译者的诗性思维参透作者的诗意,与其内涵产生共鸣。在本文中,笔者将以中国古代著名诗人韩愈唱和孔子的《幽兰操》及其译本为例,从诗歌翻译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视角切入,就诗歌翻译中的结构、格律、意境等问题进行探讨。
1 《幽兰操》 原本和译本简介
相传古诗《幽兰操》(又称“猗兰操”)是精擅琴艺的孔圣人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作品。此曲历史上和者甚多,其中以韩愈作《琴操十首》中的第二首《幽兰操》为著,唱和孔子原诗:
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韩愈的这首诗由于跨越的历史语境长,文化语境各异,现代人对此古诗的理解和阐释也是异样,若在21世纪的今天构建出在结构、风格、意境和主题等方面实现视界融合的译作,必须充分把握诗歌的特点和性质,去体会原作的情意志等内涵,从而实现跨越时空的视界融合。
2 历史视界与诗歌逻辑思维
逻辑是一种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贯穿于翻译过程始终。通常来说,语法分析对于结构、格律处理无能为力,逻辑分析最有效。正如著名语言学家F.R.Palmer 所言:“逻辑可以解决语法不能解决的难题和歧义”。(胡开宝2009:168)面对中国古代诗歌,其特有的严谨结构必须依靠逻辑思维让译者进入原作者的思维模式,达到历史视界的融合。
这首《幽兰操》延续了儒家思想,以自然景物入手,处处体现君子的坚韧与执着。但这个来自《China Daily》的官方译文打破了原文的英气,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The orchid song
The orchid is flourishing, its fragrance spreads.
If no one plucks one to wear it, how could that harm the orchid!
My coming back today, who caused it?
I have been traveling everywhere, for years on end.
The luxuriance of the frost and snow (will bring) luxuriant crops (in spring)
If you are not sad I will not come to see you.
Luxuriant crops (mean) a good harvest.
Although a gentleman may be sad, he keeps proper conduct.
首先看第二句,若按照原文結构,则应翻译成“no pluck, no wear; no hurt to orchid”,不知所云,所以运用逻辑思维,将原诗中暗含的主语等元素补足,牺牲格式,但让人一目了然,也将作者的情绪显现,缺点是结构历史视界的偏差,使原诗神韵丧失。就逻辑而言,二者是完全不同范围的概念,不妨译作“heavy snow is blowing with frost dancing around”。中外诗歌各自的语言不同,语音特征不同,需要译者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古诗的格律特点,揣摩原作用韵特点,向原作靠拢。
3 历史视界与诗歌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诗歌翻译中的角色非常重要,使诗歌具备了美感。一般来说,要想现代译者与古诗原作者艺术方面的历史视界融合,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图式构建,才能使译文生动形象,充满文采。下面,我们把另一译作与原作就意境上做比较,看是否在“意境”上达到视界融合。
The orchid song
Orchid upright, fragrance floating.
Without being selected, still keeping integrated.
Even in great torture, not worrying about future.
Traveling around, all year round.
Seeing heavy snow and frost, watching exuberant buckwheat.
Monarchs does not know black from white, I would rather keep my unrecognized talent.
The buckwheat has its own exuberance, while the wise man has his own elega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4070d0100ftin.html)
在《幽兰操》中,韩愈借用了两种意象来创造意境,一是借用植物兰花,以物喻情;二是借用绘画手法描写自然现象。孔子一生看似被权贵所弃,但在其思想深处,有一种“兰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自信与豁达。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韩愈把绘画技巧融入了诗歌创作,简单“贸贸”两个字就形象的让隆冬的风雪交加甚至更恶劣的天气跃然纸上。译文理解了这个创作手法,连用了两个动词“seeing”和“watching”,把隐喻幕后的形象君子之人凸显到了幕前,用“人动”代替了原作中的“物动”,把两种意象意义重合,这正是巧妙的形象思维之作。
4 结语
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使译者甚至读者对原作者的理解实现跨文化、跨时空的历史视界融合,但要达到完全重合并非易事。因此,译者必须调用相关的诗歌翻译思维,利用其中的逻辑思维熟悉原作的格律、句法;利用形象思维参透原作的意境和风格;灵感思维则可以用来进行在原作基础上的创造性翻译,让译文出彩。
【参考文献】
[1]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开宝.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译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西风.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
[7]谢振天.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 http://www.confuchina.com/zhuanti/index.kongzi.htm
[9] 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trans/2010-01/11/content_9298732.htm
[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4070d0100ftin.html
【作者简介】
徐姗姗(1982—),女,汉族,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商务管理系国际贸易教研室,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