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美文学教学的改进
2014-04-29杨月
杨月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英美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英美文学课程在深化学生所学知识、进步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英美文学教学面临许多难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英美文学教学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发展形势要求。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英美文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外语与文学双重作用。英美文学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有益学生心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性、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然而,传统英美文学课授课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对文本的理解,因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在新的英语环境和社会需求下,英美文学教学显然是英语教学成功转型和拓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提到的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主要为英美文学名著;不仅是简单的文本,也可以是电影、网页、语音资料和表演等形式。
“文学是一面明镜,文学是一点烛光。文学是一个世界,文学是扇窗。”教育从来就离不开文学,尤其是语言类教育。中西方历来有尊重文学教育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有了文学教学,《诗经》一直是古代教育的教材之一。在西方,很多课本其实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一直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学可以在塑造人格与精神、抵御物质主义侵蚀、防止人的异化和物化、丰富人的心灵世界等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内学校普遍地没有在英语教学中开设与文学有关的课程,有的也仅仅是几门非常简单的电影欣赏和英美文学介绍。或者发给学生自习性质的文学欣赏的书籍,这些很难起到文学教学应有的效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没有太大的作用。
英美文学教学就是要通过阅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普及必要的英语文学知识,更加熟练地应用英语文字表达思想,感受外国文化的熏陶,熟悉文学背后博大精深的知识。实际上,通过英美文学教学的方式,既能更好地实现原有英语语言工具教学的目的,也突出了新的素养教学目的,完全符合时代需要和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语言工具式教学提升为综合英语素养教学,不仅不会冲击传统英语教学,相反是促进。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美文学的作用不一定像一些实用课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对人审美能力、想象力以及个性,会对学生一生中的做人、做事等产生深远影响。文学所宣扬的关爱、乐观等本身就是一种美。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人把事业、工作、学习从生存层次拓展至生命层次,也就是进入一种纯美的境界,从而激发无限的激情、灵感和动力。英美文學教学包含对于价值观的认同与批判,能让学生了解各种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其个性与创新性。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学作品活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四川外语学院前院长蓝仁哲教授就提出“学文学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风格各异的语言,这不仅可以扩大词汇、增强语感,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其民族文化传统,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其一:合理选用英美文学教学内容:面对不断减少的英美文学课课时和学生有限的阅读水平,英美文学课教师在挑选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精心挑选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与选课学生的人生体验紧密结合的文本进行讨论。教学内容最好包含文学史、作品和批评方法等3个方面。
以往的教材要么太偏重于对“文学史”的介绍,要么完全忽略了“文学史”。对文学史的简单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为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起到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课要让学生了解主要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家,但因为课时的限制,教师只需概述“文学史”的内容。对于作品的选择不必过于注重经典,而是要着眼于作品的可读性。教师所介绍的作品不能太难、太枯燥,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能通过阅读感悟人生、亲近生活。
文学课对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的选择也是必要的,但教师选择的理论最好能用来分析课堂讲授的作品,这样有助于学生思考、讨论,以便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对作品的分析、欣赏能力。所以,合理选用的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是密切相关的。
其二:不断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是迫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收集与讲授作品相关的资料,以备课堂讨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设计,让学生就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某个作家、作品及写作特色、文学术语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为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学生必然会运用一切资源,主动查找资料,认真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
(2)将比较文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英美文学教学应该打破时间上的静态局限和空间的地域限制,把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并不是作家孤立的行为,而是多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的结晶。
以美国意象派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站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枝条上的花瓣。这里的“面孔”与“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的内涵。在中国的古代诗人中也有很多与意象派主张相似,用意象主导其诗歌的例子。
如在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孤舟”、“蓑笠翁”和“寒江雪”等若干个意象相互烘托映衬,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类似的诗句还有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诗句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中西文化对比贯穿教学的始终,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中外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三、结束语
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怎样适应未来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其输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知识面、较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每一个英美文学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李公昭教授说:“除了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们更应从自身去找原因。”…面临困境,改革已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加强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充分发挥英美文学课在人文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造就一批批未来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 中国外语,2010(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