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视角
2014-04-29张丽娜
摘要 叙事视角是作家创作小说极为重要的写作技巧,备受叙事学界研究者的关注。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不仅包括传统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还恰当的以故事中人物作为叙事角度的有限视角,以及多重式人物视角。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既能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又能同时展现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本文从三个不同类型的叙事视角出发,力图揭示不同的叙事视角对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及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叙事视角 全知视角 人物有限视角 多重式人物视角
评价一部小说是否优秀,不仅要看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否精彩,还要审视这部小说采用何种叙事视角串联全文。叙事的视角作为小说的重要特征,对于作者小说主题是否能传达给读者具有重要作用。叙事视角是指站在某种角度的故事叙述者以何种方式进行叙事的着眼点。即使是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观察角度由不同的叙事者叙述出来,便能让读者产生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因此叙事视角也是文学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德伯家的苔丝》问世一百多年,依旧深受读者的喜爱,这与哈代采用了最佳叙事视角叙述苔丝不幸的一生密不可分。中国文学界关于《德伯家的苔丝》的研究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分析、译本研究等成果,但关于其叙事视角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本文将从哈代使用的三种不同叙事视角进行分析,力图表明不同叙事视角在表现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以及世态人情中的作用。
一 全知视角——以作者为叙述者
与小说故事没有关联的旁观者(通常是作者)进行故事叙述,对故事中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发生的一切全知全能,对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了如指掌,这种叙事方式即为全知视角叙述。全知叙事的特点是叙事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可以从任意角度观看故事,并能透过表面观看人物的内心。全知视角是《德伯家的苔丝》中最主要的叙事视角,主要用于女主角苔丝所生活地方的地域风貌和世态人情的描写。《德伯家的苔丝》的故事背景是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出现的脱粒机标志着英国开始步入工业社会,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农民的土地和工作被无情的吞噬。读者通过全知叙述者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世态风情得到全面了解,合理地诠释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苔丝为了生存,在残酷的工作环境中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作者通过全知叙事者客观地描述了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苔丝的同情感油然而生。同时着重描写苔丝在遭遇困难时坚强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更增加了读者对苔丝的钦佩与喜爱。
通过全知视角叙事,人物形象浮于纸面,真实生动,故事的真实性也大大增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视觉化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行动,情绪较为容易被故事带动。全知叙述者可以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发表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对故事主人公的机遇进行评论,铺垫后面故事的发展。读者通过叙事者的评论能够感知事件大致的发展轨迹。例如,第十一章结尾处亚雷将苔丝玷污,苔丝的命运从此发生转折,全知叙事者发出一段评论“令人痛心的地方就在这里了。我们那位女主角从此以后的身份,和她刚迈出她父母家的门坎到纯瑞脊的养鸡场去碰运气那时候的身份,中间有一条不可测量的社会鸿沟隔断。”叙述者在这里其实揭示了造成苔丝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世俗的偏见。苔丝被道德绑架,成为牺牲品。作者对苔丝的同情通过全知视角传达给读者,同时也为后面故事的发展打下基础。
运用全知视角,作者可以通过全知叙述者对传递给读者的信息进行选择,从而制造悬念,使故事发展更加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眼球。例如,小说四十七章的一段描述“就在快吃午饭的时候,有一个人悄悄地从栅栏外走进地里,站在第二堆麦垛旁边,看着眼前的情景,尤其是看着苔丝。他身着医生式样时髦的花呢衣服,手里摆弄着一根漂亮的手杖。”在这段描述中,读者正跟随叙述者的目光将注意力由工人打麦的场景转移到刚刚走进地里的这个人身上,并对这个人的身份产生好奇: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他那么关注苔丝,是不是和苔丝有什么关系?作为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当然十分清楚这个人的身份,之所以暂时隐瞒,是为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
二 人物有限视角——以故事人物为叙事者
许多采用全知叙事者进行叙事的小说,通常也会根据作品的构思需要转变叙事视角。通常是由全知叙事者转换为以故事人物为叙事者的有限视角,全知叙述者的感知被故事中人物的感知取代,通过故事人物感受的角度,将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内心活动转述给读者,对于故事中的其他人物,读者只能和这个人物一样,凭借接触去想象、以及猜测。首先,通过有限视角叙事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其次,故事由身处其中的人物口中叙述出来,可信度也随之增添。具体到《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除了主要的全知叙事者,哈代还运用了主人公以及次要人物这两种人物有限视角。
1 通过小说主人公的视角来提供事实,展示画面
小说中采用更多的是以女主人公苔丝为视角的叙事方法。例如,第三章、第五十章中关于苔丝两次回家的描述。当苔丝逐渐走近自己家,她在户外的所见到的、听到的都是作者转换为苔丝的视角。因为听说父母亲身体不好,苔絲赶回家中,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在她母亲住的那所房子那面,她看见有一线灯光,这线灯光是从寝室的窗子里射出来的,有一个树枝,在前面来回摇摆,把灯光弄得忽明忽暗,仿佛冲着她挤眉弄眼似的。她刚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所房子的轮廓——现在己经用她的钱,修葺得焕然一新了。”通过这段描写,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使用苔丝的视角对家变化的描述和运用与作品中人物毫无关系的全知叙事者的视角相比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读者通过苔丝的叙述,能够对苔丝的情感发生直接感应,更能体会苔丝的心情。
同时通过苔丝的视角接触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更能增添故事的神秘感。读者对男主角亚力克的认识就是通过苔丝的视角。苔丝看到“有一个身影从帐篷的三角门里走了出来。这是一个高大的青年,嘴里叼着烟。他面色有些黑,两片嘴唇虽然又红又黑,样子却不好看,嘴上留着两撇黑色的八字胡,修得整整齐齐,两端的胡尖卷曲着。”这段描述是通过苔丝一人的视角,有助于让读者通过苔丝的眼睛观察这个新出场的陌生人,并对这一人物产生直观印象。读者会对这个人产生好奇,他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与苔丝相遇后会发生什么?作品的神秘感和戏剧性被大大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被大大提升。
2 通过次人物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
在利用主要人物的视角叙述故事之外,酌情使用次要人物的视角,有利于将作品的主题变得更加丰富,同时还能够客观的叙述故事,避免以作者为叙述者的强入己见。第三十五章中苔丝在向克莱倾诉了自己痛苦的过往后,通过一位村名的视角展现了她跟随克莱的户外步行。“他们又一声不响地往前瞎走。事后据说,那晚上,并桥村有一个乡下人,半夜里去请医生,在草地上遇见了一对情人,一前一后,一声也不言语,慢慢地走着,好像送殡似的。他瞅了他们一眼,觉得仿佛他们脸上,非常焦灼,非常愁闷。”“事后据说”还是全知叙述者的视角,但紧接着的叙述便转换成夜间一位乡下行人的视角,通过视角转换,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更重要的有助于读者对后文的理解。通过村民的眼睛看到这一对情人面容焦虑,一前一后行走,似乎在送葬的行列之中。这句话明显地暗示读者,他们在草地上的这段行走已经表明了克莱会离开苔丝,并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时这一视角的转换也使读者更接近于故事当时所发生的事件,使作者与故事中的人物得以保持相对的距离。通过小说故事中次要人物的有限视角来展现故事,使其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三 多重式人物视角——多人同为叙述者
在多重式人物视角叙事模式中,叙述者虽然还是小说故事中的不同人物,但是已经变为了同一事件由多位不同人物的眼光共同观察。这种叙事视角能够表现出在同一个故事中,不同人物面对同一人物或者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通过这种多视角叙事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事件,同时自主的辨别是非,对故事产生自己的看法。例如,苔丝认亲一事的描写就是采用的多重式人物视角,故事同时展现了苔丝的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小酒馆的老板娘和酒馆里一个上了年纪的醉鬼和苔丝等多个人物的观点。通过这些人物的不同观点,读者能够非常形象地认识到他们的性格特点。例如,苔丝父母的无能与虚伪;苔丝的善良与坚强等。同时还能感受到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
文中关于血统看法的描述,同样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老德伯维尔一直以自己家族拥有纯正的德伯维尔家高贵血统为豪,并认为特兰岭的那家仅仅是分支,血统已经不够纯正。但是对于西蒙·斯托克来说,之所以在自己的姓氏中加上“德伯維尔”,仅仅是想要掩饰自己不可告人的过去。而苔丝原本并不在乎自己家是否属于德伯维尔世家,并已经快要忘记这件事,但为了博取克莱的好感,产生了将这件事告知克莱的想法。最为可笑的是克莱,他一直标榜自己讨厌名门世家,但是当他得知苔丝是老门户后裔后却表现的非常兴奋。作者通过不同人物对血统的认知,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各色人物。特别是苔丝和克莱这两人,看似反抗旧时代,具有抗争精神,实则还是有虚荣的一面,为了自己的目的,向世俗偏见低头。这也表现出他们并非是新时代真正的代表。读者在多重式人物视角叙事中可以自行对人物的价值取向做出判断,并在这种判断中感受到作者在小说中所呈现的时代悲哀。
四 结语
作者选择何种叙事视角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其创作小说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一文中,采用了以作者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以故事人物为叙事者的人物有限视角、以及多人同为叙述者的多重式人物视角。通过运用多种叙事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多视角的阅读空间,以及阅读后想象理解上的多维视野,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形象立体的故事世界,对读者阅读的积极性起到充分调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哈代,孙致礼、唐慧心译:《德伯家的苔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2] 董小英:《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 唐俊芳:《解析哈代小说中悲剧风格的演化》,《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年第3期。
[4] 刘影、杨秀珊、刘杰:《哈代的社会观及其作品的悲剧意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5] 孔卫东:《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边城〉〈苔丝〉中的风景如画》,《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 史元辉、陈进封:《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苔丝悲剧》,《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7] 刘宝贵:《从苔丝之美解读苔丝悲剧的构建》,《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 李杰:《“苔丝”悲剧的文化透视》,《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9] 宁晓燕:《从〈苔丝〉管窥哈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0] 祁光颖:《〈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根源探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2期。
(张丽娜,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