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目漱石《心》中的死与“明治精神”

2014-04-29解媛媛范莹莹

作家·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国权国家主义民权

解媛媛 范莹莹

摘要 《心》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我的父亲”的死、K的死、先生的死进行比较分析,与其特定的时代情况及社会情况相关联,考察这些“死”所表现的明治精神。其中,“我的父亲”的死体现了国权论的思想,而K和先生的死则体现了知识分子民权论的思想。

关键词:《心》 夏目漱石 明治精神

夏目漱石生活的时代正是帝国日本不自省的猛烈推行殖民地主义和帝国主义战略,为成为“世界一等国”推行军国主义的时代。夏目漱石其实正是标榜“个人主义”,站在反对君主集权制立场的文学家,他作为“个人主义者”的同时,又阐述了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存的可能性。他对日本现状所导致的人们“精神衰弱”的社会抱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心》中的时代是以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日本以帝国主义近代国家为目标的明治后半期为背景,以描写明治期知识分子孤独生存与内心苦恼为中心,是反映时代思想的作品。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由明治时代(公元1868年至公元1911年)向大正时代(公元1912年至公元1926年)迈进的过渡时期。明治时代国权论和民权论两种思想并存。明治期的终结,意味着与明治时代一同起步的形成民权论近代国家的可能性也随之一同消失。《心》中的先生就是“为明治精神殉死的”。“明治维新”以后,保留着江户时代汉学传统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对肤浅的欧化风潮的对抗。在受欧美思想影响的日本,存在着自然主义与近代个人主义的思想,同时还存在着浪漫主义思想道德。这两种思想奇妙的相结合,人们成为了“两栖动物”。《心》中的先生和K也是这样的“海陆两栖动物”,和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在矛盾与悲剧中过活。

《心》在描写明治时代各阶层人们精神的同时,也体现了夏目漱石自身的思想,是一部与当时时代状况和历史有着深刻联系的作品。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代表一般民众的“我的父亲”的死,和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的K和先生的死,来考察明治精神的含义。

一 《心》中人物的对立关系

《心》中的时代是以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近代国家迈进的明治后半期,夏目漱石对当时明治时代近代化的外发性持批判态度。当时的日本本应在扎根传统、保持个人个性和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近代化,但是日本却无视传统,在只是形式上模仿西洋的状态下勉强推进近代化,日本不但没有进行内发性的近代化,而且为了走上帝国主义国权论近代国家的道路,破坏了传统的伦理观,而新的共通观念却还没有形成。

《心》中描绘的就是生活在这样明治时代的人物,他们分别代表着明治时代国权论中的国家主义和功利主义,及重视民权论非政治性的个人主义。先生的叔父和“我的父亲”属于前者,先生和先生的好朋友K属于后者。

作为前者代表的先生的叔父从实业家到县议员,是当时日本地方典型的处于功利主义阶段代表国家主义的人物。叔父在先生的父母死后成为先生的监护人,为其管理财产,最后霸占了先生的财产。这种为了自己立身出世不择手段的人属于当时国家主义的代表。“我的父亲”是一般民众的代表,他认为有用的人就应该到社会上谋得职位和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他赞成立身出世,从广义上来说也属于国家主义。

而与之相对,作为蔑视功利主义知识分子代表的先生反对国家操控的出世志向主义,逃避倡导国权论的明治国家,切断自己与社会的一切关系。先生是对抗当时社会风潮、为了自己的个性与自由逃离俗世,非政治性的个人主义的代表。知识分子K和先生一样反对立身出世主义的人,同时他还是个极度否定世俗欲望的禁欲主义者。K小的时候被送到医生那里,成为医生的养子,本来K的养父是打算出学费让他到东京学医的,他却拒绝了。比起当医生,K更重视自己要走的道路,其实,如果K答应将来成为医生的话,就可以拿着养父给的丰厚学费轻松学习享受生活,可他却遵从自己的心选择了苦行的生活。这样的K就走上了与国家主义和利己主义相反的道路。

属于前者的人物,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对国家主义毫无质疑态度;与此相对属于后者的人们,对抗国家主义及其衍生的功利主义风潮,为了伸张自身的个性和自由远离俗世(现实世界)。这样的对立构图通过“我的父亲”的死与K和先生的死鲜明表达出来,他们的“死”中所体现的明治精神也呈对立状态。

二 一般民众“我的父亲”的死与明治精神之国权论

《心》中乃木大将的死是解明三人之死的重要媒介,乃木大将的死是为明治国家国民统合中心的明治天皇殉死,对于乃木大将之死的理解,在当时分成一般民众的想法和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想法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一般民众来说,所谓殉死是遵循古风的行为,乃木的殉死表现了日本传统道德——武士道的忠诚,是值得赞美的;而对于一部分知识分子来说,乃木的殉死是旧时代的行为,是违反天地公道的愚蠢之举,表明了他们的反对态度。“我的父亲”持有前者的态度。

“我的父亲”是明治时代典型的一般民众,深受明治时代国家主义及其主要政策——富国强兵政策影响的人,他哀悼天皇的逝去,并对为天皇殉死的乃木大将表示赞美,是拥护以天皇制为中心国家体制的人。

天皇驾崩的通告传来时,父亲拿着那张报纸,“唉呀,唉呀”地叫着。“唉呀,唉呀,天子终于驾崩了。我也……”父亲没有说下去。

父亲变得经常说胡话了。“我对不起乃木大将,真没脸见人。不,我随后也跟着去……”

从父亲的话中可以看出乃木大将的殉死带给大众的冲击和感动非常巨大,由此可见,明治时代是建立在以天皇为君主、国民为臣下的封建君臣关系为基础的近代国家时代。江户时代只在武士间形成的主从关系,在明治时代对于像“我的父亲”这样的一般民众来说是自古以来应该遵守的道德观。作为一般民众的“我的父亲”已将支撑近代日本国家的为了国家(天皇)可以舍弃自己生命的意识形态融入血液中,即使在慢性心脏病发垂死的时刻,还担心着天皇的病情,在得知乃木大将为天皇殉死之后,自己也要紧随其后追随天皇而去。所以從广义上来说,“我的父亲”的死与乃木大将的死属于同一性质,通过代表一般民众的“我的父亲”的死所表现的“明治精神”是以天皇为尊,建立基于富国强兵国家主义思想的近代国家,其根源就是国权论。也就是说,“我的父亲”的死所表现的是“明治精神”之国权论。

三 知识分子的死与明治精神之民权论

1 K的死与明治精神之民权论

K是“甲午战争”后日本郁闷青年的代表,他是彻底的禁欲主义者,为了将自己与污浊的世俗分离,一直对抗着当时的国家主义和功利主义,其结果就是他将自己关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换言之,K就是明治20年代后期有代表性的青年之一,他对日本逐渐走上国权论道路心灰意冷,用将自己锁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手段对抗着现实的俗世。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推行国权论,像K这样的知识分子,眼見国家离个人主义的民主国家越来越远,伤心失望之余只能用无视国权论、远离政治的方法来逃避,这是对逐渐推行开来的国权论的一种孤独和绝望的对抗。K是对抗重视国家的帝国主义近代化、追求重视个人的民权论道路的个人主义者,身处那个为了功利而不择手段的年代,他却选择成为了禁欲主义者,放弃世俗的欲望、追求抽象的高尚理想。但是这个时候K不知不觉爱上了夫人家的小姐,这种对女性的爱属于世俗感情,与他的禁欲主义相悖。K向先生坦白自己对小姐的爱情后,受到了先生的指责,在思想的矛盾中挣扎。而这时先生却背着K,恳请夫人同意了将小姐嫁给先生。最后,K在给先生留下一封信后选择了自杀。

“信的内容很简单,甚至有些抽象。只说自己懦弱无能,前途无望,故而自杀。”

K被信任的好友背叛是很绝望,但这不完全是K自杀的理由。从信中可以看出,K自杀的理由比起失恋及好朋友的背叛来,更多的还是因为自己意志的薄弱和对未来的绝望。K的自杀保全了他终究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使自己从悲凉和孤独中解脱出来,使他从死亡中开拓了新的人生,延长了自我的精神生命。

2 先生的死与明治精神之民权论

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先生也是明治时代的知识分子,他被功利的叔父夺取财产,不再相信任何人。先生的父母在世时十分信任叔父,死后将先生和全部财产都托付给叔父管理,而叔父却霸占财产背叛了先生。对人不再存有信任之心的先生,一开始对寄宿地的夫人和小姐也并不信任,后来因为对小姐的爱才一点点的敞开心扉,而在好友K搬来与他同住后,围绕着先生、小姐和K产生了三角关系。当先生听到K向自己坦言爱着小姐时,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指责K是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渣滓,让K断绝对小姐的爱恋。先生在这场爱情的角逐中取得了胜利,最终K在自我思想的矛盾中选择了自杀。K自杀后,认为其自杀是因为自己背叛的先生陷入了痛苦的罪恶感里,为了麻醉这种罪恶感,先生只能沉浸在书与酒的海洋里,切断了自己与社会的一切联系,也放弃了为受到社会认同而做的努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生渐渐认识到K的自杀并不仅仅因为自己的背叛,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这个时候的先生自己也逐渐走上了与K相同的道路。先生开始认识到,K是独自与破坏传统道德、越来越走上国权论与功利主义道路的国家对抗失败后选择自杀的,也可以说K是因为那份独自抗争的“寂寞”而绝望,进而选择自杀的。在明治天皇逝世后,先生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形成重视个人人性和自由的近代国家的可能性消失了。K死后一直在孤独和痛苦中生活了15年的先生,在了解了K自杀的真正理由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先生说:“如果自己殉死的话,那也应该为明治精神殉死。”

本来殉死是封建时代武士们用来表示对君主绝对忠心的方法,而小说中曾提到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乃木大将为天皇殉死持否定态度,所以《心》中先生的“殉死”,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知识分子为逐渐逝去的、重视个人个性和自由的“明治精神”殉死。

“明治精神始于天皇亦终于天皇”,书中先生这句话表明了明治精神的终结,而随之出现的“为明治精神殉死”,在当时的日本人中包含着两重含义。在以“我的父亲”为代表的普通庶民来看,“明治精神”就是国权论,对这些普通民众而言,“为明治精神殉死”实际上就是为代表国权论国家顶点的天皇殉死。而中日“甲午战争”后的苦恼青年K的自杀与其说是因为失恋与朋友的背叛,不如说是因为自我意志的薄弱,和对未来的绝望,是对精神挫折的醒悟。先生的自杀原因之一是对K的死怀有负罪感,同时也是为重视个人个性的“明治精神”之民权论思想殉死。

参考文献:

[1] 松本三之介:《明治の終焉―乃木将軍の殉死》,新曜社,1996年版。

[2] 夏目漱石,林少华译:《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曹瑞涛:《为“明治精神”而殉——夏目漱石〈心〉中“先生”之死分析》,《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4] 羽鳥徹哉:『こころ』における明治の精神について[J] ,成蹊人文研究3,1996. 3。

(解媛媛,河北工业大学讲师;范莹莹,河北工业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国权国家主义民权
村翁
《民权素》“素”义旨辨略
——兼论《民权素》创刊宗旨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当代中国行政执法中的国家主义立场
边疆治理现代转型:从“国家主义”到“国家社会互构”
李斯特国家主义理念思辨
紫甘薯红色素与其他同类色素的稳定性比较
论何新新国家主义的内涵
张之洞的奇谈怪论
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