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逝水年华》中的“自我”与“时间”管窥

2014-04-29张珂

作家·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自我时间表现

摘要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世界级的鸿篇巨著,在对这部文学作品进行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其富有哲学寓意的文字中,探寻生命的真谛,时间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就《追忆逝水年华》中的“自我”与“时间”进行一定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作者的内心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为《追忆逝水年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

关键词:《追忆逝水年华》 自我 时间 表现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文学作品,篇幅相对较长,其耗费了作者几尽一生的精力。在作者精致,冗长的文字描写中,我们可以对人生产生全新的认识,对时间进行深入地理解。《追忆逝水年华》这部作品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有很多,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值得挖掘的一部文学作品。就作品中的“自我”以及“时间”而言,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将“时间”与“自我”联系到一起,在时间的流转中看到一个又一个“自我”的消亡与蜕变。

一 《追忆逝水年华》中的“自我”表现

1 “自我”的认识

要想对《追忆逝水年华》中的“自我”进行全面的掌握,首先应明确作者对于“自我”的认识。而谈及作者对“自我”的认识,就要从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著的《驳圣伯夫》谈起。《驳圣伯夫》这本书从字面上看是普鲁斯特对作家圣伯夫(CharlesA.Sainte-Beuve)观点的驳斥,是一种批判性的文学著作,但是通过对这本书进行仔细地分析发现,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性的批判性作品,其更多的是对作者写作思想的表达,是作者个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认识,对美学的看法。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应对生活有着全面而具体的感知,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有着深刻的认识,“自我”是最具戏剧张力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应将“自我”融入其中,使得文学创作与“自我”感情、“自我”思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是这种结合应是拔高的结合,是脱离作者现实中“自我”的行为。普鲁斯特认为作家应对“自我”进行一定的掌控,这种掌控应具有一定的挖掘性,可以使作家从现实中的“自我”为出发点,挖掘出更加深层次的“自我”,并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出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自我”。普鲁斯特对“自我”独到的认识,可以有效的提高作家创作过程中的独特性,让作家创作出的作品与一般的作品区分开来,对于激发文学作品的创造性,发掘作家潜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自我”的定义

“自我”这一词汇出现的相对较早,在早期心理学著作中有所提及,其是一种形容本真“自我”的词汇,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普鲁斯特在进行“自我”的研究与表述的过程中,其与心理学上所表述的“自我”存在一定的偏差,更侧重于一种由外向内的“自我”挖掘,“自我”研究。由于受到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影响,普鲁斯特在对“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其将“自我”划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层级,一个是外层的“自我”,一个是内层的“自我”。所谓外层的“自我”就是趋于表面,与人進行交流,维持正常生活的“自我”。这部分的“自我”一般具有实际的生活技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生存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变,是一种可见的“自我”。而内层的“自我”,则是比较隐私的“自我”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自我”。这部分的“自我”一般不会对实际生活产生影响,但其却是人类最本真、最纯然的一种“自我”表现。这种深层次的“自我”与外层次的“自我”相比较具有明显的自由性,不必像外层“自我”一样对个性进行压制与束缚。值得注意的是普鲁斯特在对深层次的“自我”进行认识的过中,认为语言与深层“自我”有着天然的冲突,二者很难进行协调。也就是说语言的存在注定深层“自我”的消失,深层“自我”的存在注定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而普鲁斯特之所以会这样认为,主要是由于其认为语言是外层“自我”最突出的表现特征,是一种人为可控并带有着一定理智的行为。现实生活中没有深层“自我”存在的土壤,因此深层“自我”只能是人类意识流中不被关注的一点,在外层“自我”的掩盖下,不断的绵延向前,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长久的存在。普鲁斯特的一生充满悲剧,羸弱的身体,病痛的折磨使其对外层“自我”产生厌弃,想要通过深层“自我”的探寻,填补心灵上的空洞。在不断寻求深层“自我”的过程中,其对回忆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美好的事物都存在于过去,只有对过去进行不断的追忆,才能获取灵魂的幸福。

3 《追忆逝水年华》中深层次“自我”的体现

《追忆逝水年华》中的深层“自我”与作者普鲁斯特处于两个层面。这主要是由于普鲁斯特对写作的独特认知造成的。其在《追忆逝水年华》中重新对“自我”进行了塑造使之更加贴近深层次的“自我”,进而摆脱了作者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作者在进行《追忆逝水年华》的创作过程中,其认为人物的内心应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世界上没有人拥有单一性的一面,在不同外界因素的刺激下人类内心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这是“自我”本质的属性。在对小说中人物进行描写的过程中,普鲁斯特将人物进行片段式,侧面,不具体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人物没有鲜明而具体的性格,也没有单一而个性化的性格。作者不会对作品中的任何人物进行过多的评价,给了每位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让读者通过对作品中人物进行思考,进而透过作品看到现实中的自己,对自己的深层“自我”进行探寻。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普鲁斯特不希望自己创作出的作品仅是记叙性的文章,他希望读者在对《追忆逝水年华》这部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透过作品看到更多自己平常难以注意的东西,并提醒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产生重视。除此之外,普鲁斯特在进行《追忆逝水年华》创作的过程中,还注重对多层“自我”的把握。由于作者认为“自我”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拥有着不同层面的“自我”。例如,画家比施其在小说第五卷中被人形容成极为“讨厌”的对象,却在之后的描述中又突显出了优秀而伟大的一面。使得其表现出的形象,既矛盾又符合“自我”的发展规律。

二 《追忆逝水年华》中的“时间”表现

1 “时间”的根源

作者给其作品起名为《追忆逝水年华》意在对过去生活的追忆,是对过去回忆的见证。而作者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对往昔时光的追忆主要源于其对现在生活的不满意,以及对死亡的排斥与厌弃。也正因为此“时间”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格外的敏感,是作者的对“自我”进行不断挖掘的推动力,是整部作品得以继续的根本。而首先就“时间”的根源来说,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根源有着不同的看法。作家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其在“时间”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难以感悟到快乐与满足,因此将“时间”的根源定义在过去,通过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对过去“时间”的把握,找寻其人生中不曾得到快乐。普鲁斯特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在不断的追忆中获取生命的满足,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过往产生认识,在往昔的“时间”中得到重生,从“时间”的飞逝中进行“自我”的救赎。为了可以让《追忆逝水年华》的主题表现的更加清晰明了,普鲁斯特在文章的开头就从一个人的睡眠入手,通过对一个人睡眠的思考与认识,引出“时间”在生命中的意义,以及“时间”与人的关系。这是辨证的思维方式,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时间”的本源,去追求逝去的时光。

2 “时间”与“自我”

《追忆逝水年华》中“时间”与“自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二者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就是回忆。回忆让小说中“自我”找到了更大的舞台,同时也让作者创造了更多对往昔生活进行回忆的机会。在小说中作者充分的借助了心理上的“时间”,通过心理上“时间”的设定对回忆进行了描绘。作者在进行回忆的过程中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有效的逃避,顺着回忆的线,将心理“时间”进行调整,虽然外层“自我”已经难以回到过去,但是深层“自我”却可以在心理“时间”的牵引下向着曾经的美好迈进,让作者去重新感悟人生中的美好。作者在进行回忆的过程中认为真正回忆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哪些我们觉得重要的,难以忽视的东西反而并不是回忆的重点,哪些并不能带来回忆的快乐。反而是不经意间的感动,最自然的气息,更能让人产生回忆,引导人获取最美好的体验。

3 “时间”的价值

“时间”的价值是什么,在对《追忆逝水年华》这部作品不断的研读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作者在进行回忆的过程中,借助“时间”将过往串联起来,在往昔中寻找自己,给过去的“自我”赋予新的生命力,让其可以在无尽的“时间”中永恒的存在,获取超脱现实世界的存在感。而“时间”的价值就在于在作者进行漫长而细致的追忆过程中,将记忆中的每段“时间”进行清晰的呈现,并让这些“时间”通过理智的手法,将往昔的情境呈现出来。由外而内的,让作者产生思考,产生认识。虽然在进行回忆的过程中普鲁斯特对理智的回忆方式评价不高,但是在对“时间”进行回溯的过程中,作者也清楚地认识到理性的思维是进行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理性的思维仍在小说中广泛的存在,并在作者进行不断追忆的过程中,将作者的追忆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中。

4 “时间”的固定

现实生活中“时间”奔涌向前,谁也不能对其进行改变。而在普鲁斯特的观点中,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要想让其获得永久的存在,就要跳脱现实空间的束缚,通过对往昔的追忆,将“时间”固定。这也是《追忆逝水年华》诞生的原因,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将那些美好的过去,一闪而过的灵感,赋予哲学的思想都囊括在作品中,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将具体的“时间”永远的固化。普鲁斯特对于文学艺术情有独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将文学艺术,通过创作文学艺术的方式留住易逝的“时间”。在进行創作的过程中,作者为了让“时间”的表现更加具有张力,凸显“时间”固化的特性,在《追忆逝水年华》中作者运用了多种的叙述手法,通过不同手法的应用表达出了不同的思想与意识。给作者最深层的“自我”提供了巨大的展示平台,让其可以将“自我”的各个层面尽情的展现。普鲁斯特一直对于“时间”的前进有着明显的排斥,其希望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可以有效地对抗不断前行的“时间”,让生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中变得更加丰富。

三 结语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世人在对其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让读者在对小说进行阅读之后开始对美、对生活产生进一步的感知,让人生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安逸与顺畅,让回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注: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假想式移动关系构式的体验性认知阐释”(2014-zd-123);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解构视角下《高级英语》教学模式建构再思考”([2012]-JKGHAD-0169);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英语师范专业高年级精读课教育文化模式建构的思考”(2013-JSJYLX-002)。

参考文献:

[1] 李晓燕:《〈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艺术》,《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

[2] 费香娟:《留在指尖的记忆——青春与〈追忆似水流年〉》,《江苏教育》,2012年第Z1期。

[3] 韩扬文:《真实与间离——〈追忆似水年华〉内在性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张珂,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教授)

猜你喜欢

自我时间表现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时间消灭空间?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