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2014-04-29张高敏吕海莲
张高敏 吕海莲
摘 要: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中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考试的关系,综述现有课程考试理论并指出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提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考试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课程考试;考试理论;改革
随着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地方高校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在能力结构上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除了高校教学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外,还与当前高校的课程考试模式、考试方法、评价标准等软建设有直接的关系。社会人才需求层次变化已经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的变化,教育部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研究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考试改革措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考试的关系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不同性质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各不同,但社会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却是一致的,即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和社会评价标准不同,高校目前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第一关,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便是高校课程考试,因此,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涉及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的整合、重新配置,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转型整体改革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实践—考试教学体系,在培养应用能力前提下做到理论—实践—考试共同推进。但在高校实际的转型过程中,往往围绕专业改革与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理论层面,和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新建项目课程、丰富项目库案例库、构建开放共享的教学课程体系等资源方面上下大工夫,更多的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忽视了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与完善。
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知识掌握度的评价工具,对教学活动和相关参与者的行为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试,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维的考试,则会抑制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使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受到束缚。高校课程考试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学生、教师和教务管理者等多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评定功能、区分功能、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等基本功能。另外,课程考试还涉及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课程考试与人才培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变革。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要考虑到课程考试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标准;课程考试活动科学与否,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采用科学合理的课程考试方式,可以区分不同类型人才的层次结构,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反过来,培养人才目标的不同也要求考试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都有所区别。
二、当前高校课程考试制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高校课程考试的目的是高校内部检测自身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2014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727万人,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但许多企业却找不到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既然这么多高校毕业生都通过了当前的高校課程考试体系,得到高校的认可,却为什么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但还是能够说明目前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与社会应用需求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
当前高校普遍把课程考试功能定位在总结性评价上,忽视考试的诊断评价和反馈评价功能。教师把课程考试作为授课完成后的一个环节,改试卷提交成绩只为应付检查;教学管理部门不关心课程考试质量,只重视课程考试组织纪律和及格率;学生也把课程考试作为一次大作业来应付过关,以致出现“高分数低能力”现象。同样的问题还表现在高校课程考试方式主要是通过闭卷笔试为主来检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通常局限于教材,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客观题占较大比重,试题答案唯一,这些方式更多的是检验学生的记忆力和判断力,忽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标准化答案让所有学生千篇一律,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深层次的认识理解,限制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创造力以及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考试目标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仅仅是为了达到一个高分,从而造成高校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由于课程考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变革,课程考试制度设计的不健全,就必然导致能够完全通过课程考试的学生却远远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设计的能力要求,于是当前地方高校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时就存在与制定传统课程考试制度相似的问题。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推进,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重点倾向于培养实用性、职业性、技能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只有理清课程考试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课程考试更有目标性、针对性,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考试改革措施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把发明创造转化为实际生产应用,创造实际价值。地方本科高校的课程考试改革,更应该加强课程考试的实践教育性,突出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1.理论考试多元化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但将学生有限的时间精力大部分放在理论中,把动手动脑的课程简单局限于书本背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考试不能局限于死记硬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把考查目标从原来的知识本位转移为考查能力本位、技能本位。要逐步引导学生从被动性、任务性和功利性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性、探索性和求知性的能力性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追求应用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合理配置高校教学资源,将教师、学生从普通授课的教室中解放出来,开设更多的实验室、工程室、实训室,让学生有更多动手的空间和时间,增加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硬件实验设施和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把研究思维、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把更多的理论研究通过工程项目展示给学生,为其提供工程平台,开阔学生视野,增强项目经验。再根据课程设置,将考试转变为不同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发散性和开放性应是新型考试的重点。不再让学生拘泥于对错之中,而是更多的通过实训考试去寻求面对问题时客观、有条理、有思想的思考和解决能力的诉求。让理论考试不仅促进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能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习实践考试统一化
学习实践考试的统一化就要求考试过程化评价,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在不同的学习场景、应用场景和考试场景下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中的理论应用能力。对待高校课程考试,应抛弃统一标准答案和一次考试制度,实现学习中考查,考试中学习,将考试和实践贯穿于对应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从学习之初,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确定实践方向。教师要通过学习过程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缺点,对整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合理指导。此外,考试的评判内容,将包括理論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实践的实施程度,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考试转变为学生考查自己能力的检验方式,以及指导自己下一步实践的阶梯和基础。学习实践考试统一起来,解决了传统考试一次定成败的局限,全面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判断,包括知识掌握、理论应用、发散思维、前景预测、方向掌控、流程控制、偏移纠正、结果产出等多方面,既要综合判断使其更科学,也要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和指导,使得阶段性成果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实践考试统一化之后,考试结果更加准确地体现学生的真实综合素质,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3.授课教师角色化
基于学生诉求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转变。要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建立“讲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由于实践环节的增加,理论教学的时间将大幅减少,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的授课形式应转变为陪伴式、导师式、经理式,转变教师角色。要能够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和陪伴,将单纯授课转变为伴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让教师也适时地进行实践和交流,不仅是教学的交流,还应该有真正走入企业、公司、研究所的机会,让教师能够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能够相对准确的把握该课程的前沿和热点方向,从而给学生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让学生能迅速确定研究方向。同时,将学科知识广泛的应用空间引入学生学习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程本身的学习利用价值。还要使教师类似产品研发中经理的角色,对学生的成果转化起到督促和引导作用,这既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力之一,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促进力之一。
4.课程考试结果产品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把发明创造转化为产品的要求,担负把实际生产转化为创造实际价值的任务。在考试改革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把考试结果努力向产品化靠拢,让考试结果尽可能地顺应目前国内的研究趋势。目前国内很多硕士甚至博士的研究,也仅仅是理论研究,产品化程度还有待加强。要使得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其根本要求就在于产品化的发展。因此,应通过课程考试改革,培养学生产品化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一次考试的结果,都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里程碑,让结果转变为成果,使学生学习动力更加充足,目的更加明确。在一次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缩短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距离,将工作之初的实习期放在学习中进行,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课程考试结果的产品化,让学生对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有了一个明确的实体展示,也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一种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汪艳丽.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J].教与职业,2010(30):20-22.
[2]刘燕.大众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1):70-72.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