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导学规律 提高学习效果

2014-04-29杨炳奎

关键词:认知规律效应

杨炳奎

摘 要: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课程结构和相关技能也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其发展过程和规律往往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课程结构和相关技能与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和美学原理的指导密切相关。教学只有做得三方的协调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达到教学目标,获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认知;规律;效应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20-2

一、认知导学活动的一般规律

导学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也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人的学习和发展必须认识规律,遵循规律。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过程,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以实践决定认识。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认知的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直接引发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周围的事物,激发其内在认知需求,让认识和感知事物符合学习心理活动规律。教师每天都在试图改变着学生,他们对学习机制与规律理解得越深,他们就越能取得成功。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而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通过教师的导学,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实验,从而真正掌握新知识,提升学习质量。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毛继东在呼和浩特铁路一中上的一堂作文课,是一个典型的导学案例。

1.毛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一张普通的白纸,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他们认真感受,写一篇关于白纸的小短文,写完后抽样朗读。五分钟以后,学生们展示小短文,但所写的几乎全部是“眼睛看到的白纸”,即视觉印象。平均字数为30多字,是搜肠刮肚、愁眉苦脸写出来的。

2.于是毛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听这张纸的声音。学生们先听不着,后来听着了,“撕纸的声音!”……学生们一下列举了十多种声音。

毛老师又发问了,有谁把听到的声音写在作文里,学生们纷纷摇头。紧接着毛老师又引导学生嗅这张纸的味道,学生们开始时什么也闻不到,突然一位学生嗅到了“烟味”,这是纸被烧着时发出来的。又有学生嗅到树皮味道,“因为它是植物纤维做的。”这样学生们嗅出了纸的十几种味道。

毛老师又设问了,“有哪位同学把嗅到的味道写进作文了?”同学们齐声说“没有!”“从今天起大家学会用自己鼻子吧!”用同样的方法,毛老师又引导学生用手摸纸,学生们也摸出了纸的十几种形状。

3.最后,毛老师又请学生们用五分钟,再写一篇以小白纸为题的作文。结果,平均字数达到80多字,并且都是立体描述,生动鲜活、这样,毛老师圆满地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二、把握导学活动的本质联系

规律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只有体现事物根本性质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现代教学论逐步为我们解决了课堂导学的本质联系,那么,我们能否探索一些课堂有效导学的经验,更好地规范和指导课堂教学呢?

1.先学后导以学定导规律。先学后导、以学定导、学会学习是导学的一条规律。教师遵循这条规律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导学不断强化。自学能更多地解决陈述性知识的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进行交流体验,教师适当点拨,易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2.先导后学以导引学规律。先导后学、以导引学、学会思考又是一条导学规律。教师实施这条规律,引领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这条规律更适合于循序性知识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导学,当学生遇到难点或不具备阅读理解能力时教师应导入深入浅出的案例或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感。

3.学导互动面向实际规律。学导互动、面向实际、学会体验是最后一条导学规律。这条规律揭示新知识的导学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知识,养成课堂师生互动的学习习惯。所谓互动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活动。一切导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现状进行导学。导学对象不断变化,导学的方式也随之而变,不断创新,决非机械重复。这是一个发现、创造、获得体验的过程。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规律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对规律的内涵和理解也非简单化、绝对化。只有全面深刻理解,创造性地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实现高效学习。

三、探究教学美感的核心理念

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忽视情感教育,弱化审美教育,缺少对教学美的思考与研究。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美再次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线,成为有效教学研究的对象。我们认为教学美是通过其核心理念而实现的。

1.教学应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科学是客观的、逻辑的、分析的、可以重复的和有用的。艺术研究的是激发和唤起人类的情感的。艺术是主观的、直觉的、感觉的、创新的和无关紧要的。有人理解科学和艺术是对立的,更有人认为是相互关联的。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创造的,又是为人类服务的,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通性,而且是跨越时空的。

事实上,科学需要艺术。在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还从未发现一种没有艺术的文化。为什么艺术在文化中如此重要?艺术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艺术所代表的许多活动,如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都源自生活,都是人类经验的基础和生存的需要。艺术在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艺术促进了人类的认知、情绪和心理活动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美育的真谛是情感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内在情感。情感教育是在师生之间和师生与知识层面展开的。既要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又要培育师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态度,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艺术性地赋予知识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其价值与魅力,有了价值与魅力,教学美感就油然而生。这就是为什么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会产生教学美的缘由。

2.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世界上的一切美归根到底就是两种,一种是形式美,一种是内容美。只有两者统一,才是真正的美。教学美是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教学美。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接受与创造的关系上,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另一方面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来表现。反映在课堂里一种内容可以用多种方法来阐述,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内容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各个参展国根据本国特色和本土文化,从展馆设计到展厅布置,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反映出不同的美感。一种形式也可以容纳多种内容,例如课堂教学是一种形式,可以承载各种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给我们教学带来很多启迪。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应该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新课改以来,已经出现了许多充满美感的高效课例。

3.主体与情境的高度融合。

课堂的主体与情境高度融合是指情境设计要体现真与善的统一,这是创造教学美的重要手段。融合主要是指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相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主体与情境相互作用,获得很好的情境体验;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愉悦学生身心的影响,这是形成教学美的基础和前提。

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元的,我们可以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利用故事情境,吸引学生,联想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巧设组合情境,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创建文学情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各种不同的情境与主体相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教学美,让学生沐浴在充满美的课堂里,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实践证明,依据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和美学原理,遵循学习心理活动规律、课堂导学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从生理、心理和美学多角度探索课堂导学的新路子,不断创设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和美学原理三位一体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是能让学生又好又快地掌握一门学科知识体系、基本结构和相关技能的。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成平.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于民.中国美学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懒马效应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