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面子之争”
2014-04-29
除了首都、直辖市和省会,被“觊觎”的城市头衔还有很多,比如副省级城市以及这个听起来高不成低不就的“较大的市”,千万别小看后者,這个头衔也要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背后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城市地位以及特别的权限——比方说,立法权。
于是,为了这些头衔及其背后的好处,城市们不惜做出诸如连续27年在两会上执着申请同一个头衔、“自费”买名号、派官员向总理“苦苦哀求”这样的行为。
宁可自费也要当副省级市
副省级市是一种行政级别,而不是行政区划级别。副省级市的“四大班子”: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均为副部级,与副省长同级,所以城市就因此沾了光。副省级市的主要优势在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上将其与省级行政单位统一对待,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已经有了省一级的权限。
副省级市的前身是所谓的“计划单列市”,判断标准就是其独特的经济地位。1994年,中央把原14个计划单列市和杭州市、济南市共16个市的政府机构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直辖市后,副省级市减少为15个。副省级城市大多数是省会,非省会城市只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深圳这五个。
虽然国家早就声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考虑增加副省级市”,但这并不妨碍各地级市的热切追求。曾有来源不明的消息称赣州、襄樊、安庆、株洲、洛阳等十个城市将荣升第二批副省级市。 另外一些城市没有“传谣”,而是用实际行动让自己当上了副省级市——没错,它们决定“自费”。“自费”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地方财政补贴高出来的工资差额——因为副省级城市的政府机构要比地级市高半个级别,相应的政府官员的工资也要高半个级别。自费享受副省级待遇的城市有昆明和贵阳。
先富牌照: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大连、青岛、上海、温州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开放城市自然会有较为开放的政策,这些城市可以获得宽松的外资项目审批权限、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待遇、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增加外汇使用额度等“特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被证明确实可以“先富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开放城市公布后,威海一直声称自己是第15个沿海开放城市,并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透露这样一条信息:当年威海市领导发现自己不在开放城市之列,为了不让居民失望,特地上京找到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据理力争。 1987年,国务院终于批准威海市区享受等同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
摘自《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