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视艺术的媚俗特征
2014-04-29刘世璇
刘世璇
摘 要: 电视媒体在当代新媒体时代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电视艺术越来越贴近生活,其媚俗特征也逐渐显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其自身特征和受众群体变换两方面着重分析发现电视艺术媚俗化不可避免,但是必须加以控制改善,才能发挥电视艺术真正的意义和魅力。
关键词:电视艺术;媚俗;受众;收视率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
电视媒体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传播社会新闻和表达人民意愿,在引导社会舆论,在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身心愉悦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电视业的成熟和发展,电视艺术也愈加贴合大众文化,贴近社会生活,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电视艺术在力图与大众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其媚俗特征却日渐明显。
“电视艺术对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绪和要求等积极迎合,也对受众低浅层次审美情趣乃至官感刺激愈加迁就”[1],造就了电视界一片又一片浓厚的媚俗乌云蔓延开来: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专门深究嘉宾的私人隐私话题,问题露骨尖锐而且没有意义,只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有的电视节目中,节目编辑故意让嘉宾爆出极具争议或骇人听闻的话,引发社会一片哗然;有的电视新闻则着重爆料节目中一本正经的嘉宾或主持人的丑闻和小道消息;还有一些电视剧篡改历史,歪曲人物性格,上演着不伦不类的历史闹剧……
通过这类愈演愈烈的“大众通俗文化”拥有的广阔市场,不难看出,现如今这种媚俗化趋势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电视节目以收视率为目的
首先,从其艺术文化本质来说,“大众文化必须关系到大众切身的社会境况。”、“加入文化商品或文本不包含人们可从中创造出关于其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资源的话,它们就会被拒绝,从而在市场上失败,它们也就不会被广为接受。”[2]约翰·费斯克的这些阐述都说明了电视艺术要想被大众广为接纳就必须贴合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接近大众的真实生活,才能被接受。这就使得电视艺术在尽量通俗近人的道路上走向了媚俗的弯路。
当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媚俗化的节目往往是电视艺术中吸引力最强,竞争力很大的一部分。这也许恰好反映了这些节目产生的初衷——收视率。 受众需要什么,市场就会流行什么。电视艺术媚俗化与现在电视信息传播的功利化和商业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主义侵蚀着人们价值观的今天,在收视率说明一切的电视界,只要是流行的,受欢迎的,能换来最大利益的节目,就是需要大力推广和生产的“文化产品”;只要是能提高关注率,引起强烈反响的消息,就是“有价值新闻”。
二、受众群体的变化
“大众文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像大众文化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3]约翰·费斯克在《解读大众文化》中如是解释大众文化的来源。由此可见,电视艺术媚俗的种子也在大众的内部和底层。
的确如此,现如今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不再是上层人家的奢侈品,反之,其受欢迎程度更大的是在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家,忠于电视的人群大部分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家庭主妇,老人,孩子。这样的受众更倾向于电视带给他们的短暂廉价的愉悦感,追求“及时行乐”式的娱乐的宣泄 。同时一些新颖的节目形式也满足了观众一些猎奇、叛逆的心理,一些文化程度并不低的观众也承认他们有世俗的趣味,那些絢丽的、无品味的文本,能为他们提供快感,虽然深知它们是无知低俗的,是冒犯自身阶级标准和认识的,但这种快感之所以能带来愉悦,部分原因也正是在于它们冒犯着那些阶级标准及意识形态。这就为电视媚俗文化提供了成长的营养。
由此看来,电视艺术媚俗化原因来自于大众文化本身、当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大众心理、传播观念等诸多因素,其发展势头是不可避免的,媚俗化的电视节目也实现了一定的消遣大众的作用,但是“略具艺术性的低度娱乐只是电视的一个附属功能。”[4]电视艺术还肩负这引导社会价值观,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教育下一代等重大的社会责任。它来源于大众文化并促进发展着大众文化。如此媚俗化的电视艺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传播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错误引导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也会导致大众文化的衰落和狭隘化。
所以电视艺术的媚俗化特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更是亟待改善的,只有摒弃粗鄙媚俗,发扬电视节目的积极作用,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才能真正展现电视艺术的魅力,使其在新媒体时代仍能占据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3] 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钱海毅.电视不是艺术[J].当代电视.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