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美学意境

2014-04-29张惠英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和谐意境

张惠英

摘 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描写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儒林士子的人生百态。吴敬梓开创性地将对真实生活的感悟和丰富的人生情愫融入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实现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从而树立了一种崭新的美学秩序,一种自然和谐的美学新特征。

关键词:儒林外史;美学;意境;和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可见,真景物、真感情是意境的两大主题。意境具有创造性,不是拘泥于既定的框架、简单的重复和无谓的模仿前人作品,而是作者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感悟,一种思索,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自然和谐的美学特征。

《儒林外史》以辛辣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各个阶层对待“功名富贵”的千姿百态,以写实主义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直陈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深层次地思索了科举制度下士人阶层的命运,开创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儒林外史》用情饱满、感人至深,它寄托了作者全部的真情至性。

一、悲与喜的自然交融

悲与喜的自然交融是最具代表的美学意境。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谈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悲与喜的自然交融,比单纯的描写悲和喜更具有深邃的美学意境。《儒林外史》描写的悲与喜,来源于真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现实生活最真实地刻画,开创性地将悲与喜两种感情糅合在一起,构建出了独特的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

首先,喜剧形式蕴含深层次悲剧内容。比如小说正文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周进。他辛辛苦苦读了几十年的书,连个秀才也不曾中过。六十多岁时在省城见到贡院的号板,便一头撞过去,号啕痛哭,直哭到口吐鲜血。周进的哭让几位杂货店老板心里觉得凄惨,便凑钱为周进捐了一个监生,他竟趴在地上磕头,甘愿变驴变马报恩。小说以喜剧形式花重笔描写了周进,深层次悲剧意境却是他已经完全遭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荼毒,固执且愚忠,人性已被彻底泯没。再比如范进,他命途颠沛,穷困潦倒,受尽丈人胡屠夫的白眼和奚落,五十四岁那年好不容易获周进提携中了个秀才,向胡屠夫借钱参加乡试时被骂得狗血淋头。范进听到自己中举后,竟然大笑了一声发疯了。范进中举发疯是人性被压抑久了后的感情宣泄,充满着无奈和悲怆。又比如腐儒马纯上先生,他热衷于八股文章,然科场久不利,只得靠评选文章谋生,除此之外对生活世事一无所知,迂腐呆板。他游西湖时见到供奉仁宗皇帝御书的楼房顶礼膜拜。他们这类小人物的辛酸却被作者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看后无不觉得心酸和凄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讽刺效果。

其次,悲与喜自然重叠。悲与喜重叠,契合了阴阳学说中阴阳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即“物极必反”。吴敬梓创造性地将悲与喜串联在一起,相互渗透,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比如对范进母亲意外去世的描写。范进中举后,许多人都来奉承他,家境一下子富裕起来。而范进的母亲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当得知房子丫鬟等都是自家的,乐极生悲,一命呜呼,正所谓悲从喜中来。再比如严监生立赵氏为正室那一段。当天,严监生立赵氏为正室,在大厅、二厅,书房、内堂屋等场所正大宴宾客。当宴席正酣的时候传来了噩耗,王氏却在房内断了气,呈现在我们面前却是这样一幅滑稽的画面,前堂大办喜事,第二层中堂办丧事。这些看似喜事的背后,暗藏着悲的潜流,讽刺效果尤为明显。

再次,喜剧形式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无情。王玉辉是封建礼教的一名忠实信徒,他的三女婿病死后,三女儿决意殉节而死,双方家人都反对,唯独王玉辉不加阻拦,反而支持他的女儿,认为“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女儿死后,他没有丝毫的悲伤,反而仰天大笑,说女儿“成了仙了”。这种痛失亲人的悲痛,却被吴敬梓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讽刺的意味不言语表,喜剧色彩最鲜明,悲剧性最浓重,讽刺的意义也最深刻。

二、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完美统一

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更能够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生活真实,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社会存在。作为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儒林外史》,描写了封建末世几代儒林士子在科举道路上的升沉荣辱命运,作品真实、完全、忠实地描写当时的社会生活本质。

首先,客观生活真实与作者主观感情相统一。吴敬梓以客观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轨迹,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和爱憎褒贬等全部感情都倾注到自己的描写对象中去,展示了自己的美学理想。他年轻时,不善于料理生计,过着挥霍的生活。参加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受侮辱。离开故土后,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晚年时,生活无着落,常年处于饥寒交迫中。这样的丰富人生阅历,人生感悟,成就了《儒林外史》,也成就了吴敬梓。

其次,生活细微成就艺术真实。《儒林外史》注重从真实生活的细微处着墨,处处刻画生活真实。比如对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严监生临死前恐怕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费了油,总伸着两根指头不愿断气。众人一直不解其意,直到赵氏会意挑掉一茎灯草后,严监生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再比如对方盐商母亲入节孝祠时的描写。近处是“街上锣响,一片鼓乐之声,两把黄伞,八把旗,四队踹街马,牌上的金字打着‘禮部尚书、‘翰林学士、‘提督学院、‘状元及第。”而远处则是“卖花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一个一个往嘴里送。”又比如对胡屠户的刻画。胡屠户治好范进的失心疯后,跟着一起回家,看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著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片段的描写从生活细微处着墨,从实处写来,虽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人物形态和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大为增色,成就了艺术真实。

再次,人物典型化造就艺术真实。《儒林外史》描写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以找到其影子,但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要比小说中的丰富的多,复杂得多,吴敬梓对人物的塑造采用了典型化手段,使得这些人物更具有典型性、更带有普遍性。比如对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胡屠户虽然只是范进中举故事里的一个配角,但描写非常具有典型性,尤其是他在范进中举前后令人瞠目的变化。范进向他借盘钱参加乡试时被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说“癞虾蟆想吃起天鹅屁!”连带他的老娘也被骂了。可一等范进中举,胡屠户的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见人就夸范进,说他才学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文曲星。

三、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完美和谐

《儒林外史》描写一大批朝廷权奸、贪官污吏、戏子妓女、风流名士、落魄士子、孝子节妇等各色人物,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底层儒林士子的生活及其精神风貌。小说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人物,另一类是与之对立的反面人物。作品中这两类人物整体上是和谐,和谐体现在对立统一上。

正面人物是少数坚持自我生活方式的真儒名流。比如王冕、杜少卿等。他们淡薄功名富贵,绝不趋炎附势,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比如开篇楔子描写的王冕。他从小就是一个孝子,通过读书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无视权贵,不求名利,不求官爵,追求寄情于山水之间的生活。再比如杜少卿。他看破了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性的阴暗面,守着田园做举业,喜欢在桂花树下,与几个知心朋友谈心畅饮。杜少卿追求的是性情的真、行为的善和道德的美。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正面人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反面人物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腐儒和假名士。他们中大多数人犹如着魔一般醉心于八股举业,想以此叩开功名利禄的大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日沉迷于研习八股文章,除此之外毫无半点谋生手段,是封建科举时代的废物。如典型人物代表周进和范进,年到暮年还未曾中举,不善于打理生计,生活穷困潦倒。中举后,忠实地为八股取士制度效命。再如牛布衣,周游四方寄人篱下,最后客死他乡。又比如施御史、鲁编修、高翰林之流,大肆为封建科举制度唱赞歌,鼓吹“有操守的,到底要从科甲出身”等谬论,全然成了除八股文章之外其余一无所知的社会蠹才。正如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第二十五评语“自科举之法行,天下人无不锐意求取科名。其实千百人求之,其得手者不过一二人,不得手者,不良不莠,既不能力田,又不能商贾,坐食山空,不至卖儿鬻女者几希矣。”

《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遥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严谨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两类人物整体形象是和谐。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存在一些对立统一的人物形象。比如真名士杜少卿与假名士杜慎卿的对比,真侠士风鸣歧与假侠士张铁臂的对比,真才女沈琼枝与假才女鲁小姐的对比、余氏兄弟与王家兄弟的对比等。

四、自然景色完美烘托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描写真实自然景物来烘托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比如花重笔描写了王冕在湖边放牛时遇到的雨后自然景色:“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吴敬梓借对这段自然景色的描写,突出了王冕崇尚自然的个性,借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烘托了王冕清高脱俗,率直洒脱的情操。

五、形式与内容完整统一

这里说的形式是指《儒林外史》的结构。胡适曾对《儒林外史》的结构有过这样的论断:“坏处在于体裁结构太不严紧,全篇是杂凑起来的”。现在看来这种论断并不合理。首先,从整体布局上来看,《儒林外史》全篇共55回,分段叙事。第一回安排了一个楔子,主要是借写王冕的故事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指出全书的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第55回安排了一个尾声,写的是市井中的四个奇人的事迹,借以“述往思来,高山流水”,对全文进行一个总结,进一步阐述全文的主旨。其次,正文部分也有清晰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2回至30回)讲述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社会各个阶层的对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第二部分(第31回至37回)讲述杜少卿等一些文士名流的故事,以聚集在泰伯祠举行祭祀进入全书的高潮。第三部分(第37回至54回)是对一些有缺点的正面人物的描写,与前半段反面人物形成对比的局势,喻示文运由盛转衰,渐渐衰落,由高潮逐渐转向低谷。如此看来,《儒林外史》的全局结构是完整的、统一的。

此外,《儒林外史》的内容也是完整统一的。全篇以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儒林士子的社会形态的描写以及对士人阶层命运的思考这一思想主线将人物串连起来。主体部分是以反面人物周进的出场揭幕,以妓女王聘娘的出家为尼告终。虽没有丰富有趣的内容,然作者以对真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辛辣而又婉曲的讽刺笔调,从细微处现真情,客观地反映了整个社会风貌,构成一副如同《清明上河图》那样的人生画卷。同时,人物的出场也是自然和谐的。作品对人物的出场安排非常巧妙,以前一个人物的谢幕引出后一个人物的入场,同时将一个个故事连缀起来,首尾相连,呈现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个个丰满和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和谐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