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潜能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2014-04-29赖幼珍
赖幼珍
【摘要】数学“潜能生”是指智力正常,但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学习方法不得当,或者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环境和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在任何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潜能生都是存在的。他们在班上的人数虽然不算多,却是班级的消极因素,若没有做好转化工作,将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下面我就对数学教学中“潜能生”的成因和转化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潜能生;成因;轉化;策略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好“潜能生”的辅导工作,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结合我的数学教学实践,就“潜能生”的主要成因及转化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潜能生”的主要成因
1、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
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使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没有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不过问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对子女要求不高,引导督促不力。有的家长以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对立面。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学生得不到温暖的教育,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从而影响学业,在校表现不理想。
2、学生个体差异
(1)思想素质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踏实的学习作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懒惰,作业马虎草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潜能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潜能生的学习的进步。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数学上似是而非的问题比较多,数学概念混淆不清;运算速度缓慢,准确率差;方法不灵活,思维不敏捷,新旧知识联系不上;由于旧知识没掌握,新内容又不断增加,面对新旧知识应接不过来,故而沦为潜能生。
(3)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多数“潜能生”缺乏成功的感受与体验,学习中不断碰到困难,遇到挫折,害怕学习,甚至讨厌学习,心理压力大,不敢去请教,怕被认为“笨”,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因而自暴自弃。
3、学校教师的关怀不到位
有的教师因教不得法,讲得多且快,学生思维跟不上;有的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处理问题不公正,促使学生逆反心理的滋长;有的教师缺乏爱心和耐心,没有给“潜能生”必要的关爱,他们成了被遗忘的群体,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甚至由于偏见而导致简单、粗暴的对待,伤害了“潜能生”的心灵;老师对“潜能生”的进步不能及时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不能获得与优等生同等的关注。以上种种原因都是导致“潜能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数学“潜能生”的转化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潜能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老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鉴于数学“潜能生”的形成的多方面原因,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转化数学“潜能生”谈几点对策。
1、尊重和爱护“潜能生”
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自尊自爱之本。现实疗法创始人格拉泽指出:“人都有爱与被爱两种本能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则可能产生焦虑,抑郁寡欢,自暴自弃等情绪反应。”特别是“潜能生”,他们身临困境、受人鄙视、缺乏信心,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敌视。
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老师不要无形中拉开“潜能生”与“优等生”的差距,更不能厚此薄彼。说实话,每个老师都喜欢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我们更应该顾及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潜能生”,他们也有自尊,也有人格上的平等。当“潜能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挺身而出,让学生感觉温暖,就像父母在身边一样。学习上的困难,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找到成因,鼓励他们刻苦努力、多问老师、多问同学,建议他们改进方法,一定能赶上甚至超过其他同学,“只要你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行。”老师给学生的永远是希望。
2、加强“潜能生”的自信心
“潜能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潜能生”,首先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而“潜能生”往往得到的总是批评、否定,久而久之,使他们抬不起头来,对学习彻底失去了信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差的学生,也能找到他身上的优点,我们教育者应该长善救失,不能全盘否定,要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对其某一方面的肯定,为他们树立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势利导,促使其全面发展。例如韩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偏差,平时又好动,他在我们班个子比较高大的,经常欺负其他小孩,老师和同学对他评价都不好,由此,他也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感觉。但我发现他的力气很大,后来就安排他负责班级的饮水机换水,没水的时候同学们就找他帮忙,慢慢的,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也好了,我也经常表扬他。后来,他不再欺负同学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劳动时也总是争先恐后,后来我推选他为班干部,他更是干劲十足。接着我又在班里组织了跳绳比赛、讲故事比赛、口算比赛……让那些“潜能生”都发挥了各自的特长,让他们重新审视了自己,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为他们在班中确立了威信。
3、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数学老师应当运用良好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辅助工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潜能生深入学习,培养潜能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潜能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使潜能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学,玩中学,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会在幼小的心灵中点燃起学习的火花。“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让潜能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从而爱上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激发潜能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潜能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激发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潜能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4、赏识“潜能生”的优点
古人云:“教育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我们的“潜能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作为数学教师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表扬,满足其自尊心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赞扬,对于“潜能生”来说,这显得更为重要。一个欣赏的微笑、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都能让他们乐上半天,给他们以意想不到的动力。记得去年我们班有个潘同学,每节课都很积极地发言,但是他上课随便说话,坐不端正,作业马马虎虎,考试检查每次都只有60多分,甚至有时还不及格。显然,这样的成绩都来自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曾多次与家长交流,希望齐心协力把他的缺点改掉。可他家长除了打就是骂,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能适得其反。于是我换了一种方法,细心发现他的优点,及时表扬他。开始一两天还好,过几天又呆不住了,我又换一些法子来表扬他。后来,他真的变了,慢慢地上课能坐好了,发言前知道先举手了,作业也认真完成,做完试卷也会检查了,成绩有进步了,能考80多分了,他又找回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实,“潜能生”就像汽车的轮胎一样,用久了就会没气了,我们需要不时的帮他们打气。所以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它会让你事半功倍。
5、互帮互学,请“小老师”帮助“潜能生”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教师的讲解“潜能生”听不懂,而有时让“潜能生”周围的同学讲解反而能听明白。这可能就是“童言相通”吧。而且老师能力再强,毕竟精力有限,不可能总在“潜能生”身边,这时“小老师”的作用就不可替代了。基于这一发现,我给每个潜能生安排一位“小老师”。平时,“小老师”像老师一样检查并督促潜能生及时完成和订正作业。当潜能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小老师”们会及时帮助他们,如果帮助不了就报告给老师,让老师能够及时给潜能生提供指导。
在这种互助学习活动中,“小老师”负责“点”,老师负责“面”,点面结合,能有效地督促“潜能生”认真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小老师”们在帮助潜能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对知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更为可喜的是,潜能生与“小老师”一对一学习,对其他同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营造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总之,数学“潜能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投入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以充分利用新教材特点作为基础,用无私真诚和爱心去培养师生平等真挚的情感,以满足学生的自信为突破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倾注爱心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只有敢于创新,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转化“潜能生”,使之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丽杰 关于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 辽宁教育杂志社2003年3月出版。
[2]瞿弘 浅析数学"潜能生"的成因与对策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0年3月版。
[3]杭州市和睦小学课题组 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行动研究。
[4]姜德庄 浅谈如何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大视野》2010年第6期。
[5]李仕富.生活中的数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3(1).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