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

2014-04-29金钢

时代金融 2014年17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元制实践教学

【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由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国内众多高校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着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成为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介

德国是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也是进出口大国。德国经济上的成功,与德国推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由学校负责对学生进行文化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这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操作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有如下特点:

第一,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雇员。学校针对企业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负责理论教学,企业则负责技能培训。师资结构由学校理论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构成。这两类教师的性质和任职条件不一样:学校的理论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必须通过四年专业学习和两年师范学习;实训教师则是企业的雇员,从技术院校毕业,在工作两年后还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符合实训教师资格条例才可担任。

第二,学校根据岗位所需技能设置双课程体系。企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同时企业和学校依据自身需要可以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充实,以便更好地满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实行模块化教学,由多个模块方式来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并采取行为导向式教学将专业理论课教学推向实训现场,体现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训现场教学并重。

二、国贸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

目前国内高校,特别是边境落后地区高校国贸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难以满足社会上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

(一)实习基地难建立

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它不仅需要配套的经费,还必须有合适的且愿意合作的企业。目前,不少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非常缺乏。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普通高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特别是正在大搞建设的高校,资金面都比较紧张,所以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非常少,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有些企业嫌实习生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难管理,根本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因此寻找合适的且愿意合作的企业单位比较困难。

(二)实习环节流于形式

专业实习在不少学生看来就是去玩几天,非常轻松,所谓的专业实习是徒有虚名,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学校与企业在签合作协议的时候没有明确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应肩负的责任和应完成的培养目标,因此企业既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又没有培养压力。二是企业业务繁忙,企业员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对实习生“放任自流”;三是企业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考虑,一般也不太愿意让学生直接参与具体的业务;四是有些学生在企业实习态度不端正,不虚心学习,而且自由散漫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不服管教,导致有些指导老师懒得去管教他们; 五是学校没有给予外贸公司应有的报酬,也没有与外贸公司签订实践教学责任书,于是实践教学便“有名无实”。

(三)“双师型”师资缺乏

国贸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这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技能。但目前高校招聘师资的趋势是高学历化,学历越高越优先考虑录用。而学历越高的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理论懂得多,却没有实际的外贸工作经历,明显缺乏实践经验。而且从专业学识上来看,他们更多倾向于理论教学,对于国贸专业的相关应用型的课程显然不太熟悉。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常常不理想,学生总是抱怨老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外贸行业的专业人士由于在公司的待遇较高,他们当中鲜有人愿意跳槽到高校当“教书匠”。即使有些人想去高校教书,但由于高校招聘条件苛刻,特别是许多高校只招博士,他们也没办法当高校教师。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许多高校缺乏具有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来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

我认为,对于国际贸易这类应用型专业,校企合作办学非常值得推广,这是因为学校和企业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学校强于理论,而企业胜于实践,二者合作办学能够培养出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培养目标明确,针对企业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负责理论课的教学。而企业则负责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真实的工作流程,处理复杂的业务问题,掌握真实的工作技能。这样的毕业生完全符合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和技能要求,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顽疾。另外,校企合作办学能够解决目前高校校外实习基地难建立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目前高校懂实践业务的技能型教师缺乏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下,企业本身既是教育的投资方,又是教学的参与者,是人才培养的责任方,因此企业愿意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并且能够把实践教学进行到底,这有利于缓解学校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困难,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根据岗位所需技能设置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也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却总在抱怨“招工难”的原因。如果借鉴德国的经验,根据企业岗位所需技能设置课程体系,或者实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我们的毕业生将非常抢手,根本不用发愁找不到工作。这样学校就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三)模块化教学方式

高校目前的教学方式是以课程为单元的,每个专业规定上多少门课程,这门课程上完了就上另外一门课程,而且每门课程的内容又都是追求“大而全”,难以突出重点,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综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过程中容易失去方向。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采取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根据不同岗位将专业理论课程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以多模塊化方式来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不仅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体生动,而且重点突出,非常具有针对性,老师和学生都能紧密地配合完成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打破以课程为单元构建的知识体系,按照任务或项目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组合,进行模块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翁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学术探索,2013(10).

[2]张丽,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反思[J],科技经济市场,2013(10).

[3]丰华,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

[4]李洪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7).

[5]李同芳,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5).

[6]邓志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作者简介:金钢(1977-),男,金融学硕士,讲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与经济。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元制实践教学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理财类课程的开设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