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手“绣娘”出鲁绣

2014-04-29谢萌萌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绣娘文登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文登是坐落在胶东半岛的一座小城,因所产的鲁绣风格独特、自成一章而享有“鲁绣之乡”的美誉。春秋战国时期鲁绣即已兴起,文登民间的鲁绣色调素雅、技艺独特,具有独特的胶东地方特色。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民间传统的手工工艺鲁绣已经不多,昔日的巧手“绣娘”绣鲁绣的场景也已少见。目前,文登鲁绣已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了我们需要更努力来传承下去的工艺。

关键词:文登;鲁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谢萌萌(1988-),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

文登因所產鲁绣风格独特、自成一章而享有“鲁绣之乡”的美誉。

在文登民间,绣花是女子必学的“功夫”,也被称为“女工”。农家大多都有一种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鲁绣工艺随着这种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间代代相传。农闲时节,女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撑子”上飞针走线,她们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轿衣等各种布料上上下下飞舞,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丽吉祥的图案伴着女子们朗朗的笑声跃然布面。

鲁绣是历史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绣种,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至此开始发展兴盛普及。文登鲁绣是中西合璧的刺绣工艺,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传统鲁绣色调素雅、技艺独特,具有独特的胶东地方特色,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赞誉。

一、古老的民间鲁绣

鲁绣,顾名思义是指山东的刺绣。“齐纨”、“鲁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就闻名天下,汉代达到兴盛。在王充的《论衡》中有“齐郡世刺绣,妲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纯妇无不巧”的记载。

鲁绣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还可以作为观赏性的书画艺术作品。鲁绣的刺绣工艺也可以任意搭配,用几十种不同颜色的绣线,经平针或编结,巧妙地将组花、连花、衬花连接在一起,是鲁绣工艺的一大特色。鲁绣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了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相传,乾隆的老师徐士林当时还有一个与鲁绣有关的典故。

徐士林是文登徐家村人,从小就家境贫寒,17岁考入了县学成为了少年秀才。23岁的时候到登州府参加举人考试,走到烟台南初家村时,因为生病住进了客栈,几天后才有好转。但是因为囊中羞涩没有办法还清店钱,便在店里做工抵债。有一天,一个浙江的商人在店中看见徐士林有一条绣有鲤鱼跳龙门的手帕,绣品图案针法别致,栩栩如生,便出高价钱买了下来,于是徐士林用买来的钱还清了店钱。但是当时因考期已过,于是便拜在烟台杨同翁老先生的门下继续修学。三年后,他一举成名考中举人,29岁那年,又登二甲进士。

二、中西合璧的文登鲁绣

19世纪80年代,英国传教士到胶东传教,把西欧的花边工艺也带到了这里。1894年英国传教士,北爱尔兰人詹姆士·马茂兰在烟台设立了教会手工学校,教授一种被称为“爱尔兰花边”的西方抽纱工艺。由此,国外欧式花样和技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后经胶东一带民间传统艺人的演绎整理,西方花边装饰工艺与文登传统的刺绣技艺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鲁绣,并成为继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的后起之秀。

明清时期文登的鲁绣技法已臻完善,她们将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等图案,运用“抽、勒、锁、雕”等不同手法在白色亚麻或棉麻混纺布上绘制各种装饰纹样,由于鲁绣风格独特,自成一章,绣品再现了胶东半岛农家百姓特有的审美特征,文登也因此享有“鲁绣之乡”的美誉。

文登鲁绣有手绣、机绣之分,手绣是运用几十种不同颜色的彩色绣线经平针或编、结、缀、打、补、贴等多层次的技巧、针法绣制。要完成一幅大型的手绣品,少则三四个月,多则一年以上,可谓细微之处见功夫。

三、现代的鲁绣

文登鲁绣自产生起到现在的这一百多年大致经历了手绣、缝纫机绣、万能机绣、电脑绣直至今天的飞梭电脑绣的变迁。文登鲁绣发展至今,目前的绣品大多都是机器化生产的产品,已很少有纯手工制作出的鲁绣了。

鲁绣开始全面产业化发展的时候,最后一辈手绣的女子们当时也就二十岁左右,到今天50多年过去了,那一辈“绣娘”现在大都已是六、七十岁、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加上手工鲁绣绣起来比较繁琐,费时费工,很多年轻的姑娘并不喜欢学,也没有这样的耐心来做这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会手工绣制鲁绣。加上手工绣制费时费力,因此成本就比较高,销量自然也就很少了,所以,手绣便就逐渐衰落下来。

谈到现代鲁绣绣品的发展,我们不能不提到王殿太大师。60年代,深受鲁绣艺术启蒙的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对传统的鲁绣绣品进行研究、对比,不断对花样、样式进行创新。他吸取传统的手织花边图案风格的精华,与当时社会上主要刺绣品种“雕平绣”中的抽丝、拔丝、锁、钩、勒工艺相结合,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假花边”,极大提高了鲁绣的艺术欣赏价值。

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道,“齐郡刺绣,恒女无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一晃,这些鲁绣的“绣娘”已经绣了两千多年,变的是手下的布料、针上的技法,不变的是针线穿梭间寓于鲁绣上的对她们亲朋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真挚的歌颂,以及鲁绣技艺水平的提高。

现在,这样的“绣娘”如今已不多见,这样的“绣品”也变得越来越稀有。目前,文登鲁绣已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了我们需要更努力来传承下去的工艺。

猜你喜欢

绣娘文登非物质文化遗产
赴文登,静享“陌上花开”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文登西洋参“红”了!
“参”得人心的文登西洋参
文登:给我三天,还你千年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绣花针」——绣娘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