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杨澜看访谈节目主持人提问的三个境界

2014-04-29赵若虚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林毅夫杨澜境界

摘 要:十几年的访谈之路,杨澜用一个个问题打开一扇扇心灵之门,在多年的提问中杨澜从勇敢的学会提问到掌握如何提问的技巧,最终在学会沉默中参悟到访谈节目主持人提问的目的,走过了访谈节目主持人提问的三个境界。

关键词:杨澜;访谈

作者简介:赵若虚,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节目主持的教学与研究。

[中圖分类号]: G2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2

2011年杨澜出版了她的新书,一问一世界,作为访谈节目主持人,杨澜是以提问为生的,他用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去分享世界的宽度,感受人性的温度,用问去打开一个个心灵世界。

十年来杨澜采访了五百多位中外的精英人士,提问成为杨澜每天的做的功课。在访谈节目中,提问不仅是一门技巧,更是沟通和交流的艺术,从学会提问,在节目中有话说,到如何提问,掌握访谈节目提问的技巧,直至最后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访谈节目提问的至高境界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心灵的感悟才能达到。

一、学会提问

要成为一名访谈节目主持人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提问,有意的训练自己的提问意识,有好奇心和质疑心。

国内的教育偏接受而少质疑,我们基本上是在领会和接纳中成长起来的,只需记住老师讲的是什么,很少会去主动提问。国外的老师非常鼓励学生提问题,而国内的学生比较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给出的答案,因此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常常没有提问的习惯,因此学会提问是很关键而首要的一步。

作为一名中规中矩的好学生,杨澜也曾经遭遇过提问的尴尬,在迈出提问的第一步时也经历过艰难的教训和挣扎。当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外教的宗教课上,讲授结束后,外教亲切的询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结果百余名学生竟然鸦雀无声,最后气急的教授不得已说,谁能提出问题,就奖给谁一美元。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到一种羞辱,在外教眼里一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是应该有互动的,提问恰恰是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不然学生们就没有真正的投入这节课中。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年少的杨澜,要学会提问主动交流的意识,开始在杨澜心里萌芽。

无独有偶,已经成为著名主持人的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再次因为不善于提问被老师误解。初到美国的杨澜,为了提升做主持人的知识面和修养选修了社会学这门课,杨澜每次上课从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每次的作业,最后的课程论文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让杨澜大吃一惊的是最后的课程成绩只得了一个B,这样门门课都A的杨澜很难接受,也觉得不在情理之中,最后杨澜找到社会学老师去问个究竟,老师的回答让杨澜很意外,你确实从没缺过课,也认真完成了每次作业,论文写得也很好,但是整学期的课程中,你一次也没有提问过,这说明你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融入到这个课程中。杨澜嘴上不服气,争辩到自己刚来美国,语言反映没有别的同学快,有时候刚刚想到问题就被别的同学抢走了。但是杨澜心里明白,老师说的是有道理的,要改被动为主动,学会主动地提问。两件事情让杨澜深深地体会到,学会提高、积极主动的融入是多么的重要,而这也恰恰是成为一名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础。

二、如何提问

学会提问敢于提问是成为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第一步,而如何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很方法,则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的关键。

1998年学成归国的杨澜,从一名综艺节目主持人转换成访谈节目主持人,创办了中国广播电视史第一个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当时刚刚27岁的杨澜凭着一腔热情开始了自己的访谈之路,开始了与一系列杰出华人的对话。

刚刚走上访谈路的杨澜致力于成功人士的成功故事,最关注的是成功的人背后的故事,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有哪些契机和贵人,在那个时候的杨澜眼里成功就是那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奖项,一个个可以量化的成绩和故事,成功仅此而已。这些想法在1999年被改变。

1999年,杨澜如约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家崔琦先生,在美国普利斯大学的校园里,沉稳内敛的崔琦先生安静的为杨澜讲解着自己所研究的量子物理,尽管崔琦教授已经尽力用最通俗的方式分析,但杨澜依然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这让作为主持人的杨澜非常的着急,这样枯燥晦涩的谈话,这一期的采访可怎么进行下去?聪明的杨澜决定从崔琦的成才经历开始说起,希望能够与崔琦建立起可以沟通的桥梁,接下来的谈话果然顺利了很多,崔琦讲起他的家乡,河南宝丰县,讲起了小名叫做驴娃的自己,回忆起那个十岁前从没出农村的放牛、养猪娃。12岁那年,香港的亲戚介绍了一个可以去香港教会上学的机会,目不识丁的父亲坚决反对家里唯一的儿子离开,一个儿子在农村就是一个壮劳力,意外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坚持把儿子送出去上学,在儿子临行前,母亲安慰儿子,下次麦收时你就可以回家了。就这样崔琦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求学之路,辗转了十几天来到香港,后来又考到美国读书,最终拿到诺贝尔物理奖,而让崔琦没有想到的是,之后他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这一走净成为了与父母的诀别,父母亲都在50年代的大饥荒中被饿死。

面对这样的讲述,年轻的杨澜首先想到了知识改变命运,如果当年不是父母送崔琦出来读书,就没有今天的崔琦的成就,崔琦就是一个面朝黄土的农民,而让杨澜非常震惊的是,崔琦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杨澜,究竟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意义又是什么?不管是世人瞩目的诺贝尔奖,还是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都无法弥补崔琦内心失去亲人的伤痛。杨澜开始深深反思的访谈节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追求那些成功路上的奋斗故事吗?访谈是为了挖掘更深层的人性,体验和了解人性的温暖和力量,不是为了那一个个看似好听的故事。

2005年采访克林顿时,杨澜面对不得不说又难以开头的莱温斯基事件,杨澜从克林顿图书馆入手,做足了功课,了解到克林度图书馆里有一个展厅是讲述莱温斯基事件的,杨澜很有礼貌地问到,通常总统们在自己的图书馆里都会展示那些让自己感到非常骄傲的历史,您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一个展示呢?不八卦不猎奇,用心平等交流的杨澜,也得到了克林顿总统的尊重,他直面问题,说是想告诉人们美国党派之争的恶性发展。

因此仅仅学会是不够的,学会如何提问,领悟提问的技巧和奥妙是访谈节目提问的第二个境界。

三、学会沉默

说话是一名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在成为一名成熟的主持人后,提问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但是很多时候学会适时沉默,才是主持人的最高境界。

2008年杨澜采访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可以在世界银行工作,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林毅夫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杨澜就顺势问林毅夫,今天的成就是否到达了父亲对他的期望,结果让杨澜没有想到的是,一直谈笑风生的林毅夫突然沉默了,“你现在取得的种种成就是否达到了当年你父亲对你的期许?”一直侃侃而谈的他突然沉默了,努力控制自己的泪水但依然是泣不成声,原来当年年少的林毅夫坚信中国的发展在大陆,一个人只身从台湾来到了内地,虽然最终林毅夫的选择是正确的,却直到父亲临终也没能再见上一面。

面对,此时如果为了节目效果,本可以继续追问,挖掘林毅夫的具体感想,但面对林毅夫心里深深的伤痛,杨澜选择了沉默,沉默是对嘉宾的尊重,也给嘉宾足够缓冲情绪的空间,同时沉默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高境界,反而达到了访谈节目的至高境界,激起观众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真正的感动受众。

从杨澜十几年的成长,可以看到访谈节目提问的三个境界,访谈的最终目的不是挖掘隐私,也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仅仅为了探寻成功的故事,访谈是与嘉宾一起寻找人生的感悟,与观众找到心灵的碰撞,唯有真心和诚意才能达到访谈的真正目的,找到提问的真正要素。

参考文献:

[1]张恒军,冯洋.《杨澜访谈录》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探究[J].当代传播, 2012,(5)

[2]贾恩方.主持人的采访艺术——以《杨澜访谈录》为例[J].新闻前哨, 2012,(5)

[3]陈振、杨浩.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

猜你喜欢

林毅夫杨澜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樊登:出版是一门反脆弱生意
品“境界”
什么叫金茂府?蔡澜、杨澜做客广州告诉你!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慎独的境界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人师”的境界
林毅夫案,台“国防部”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