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素材积累与运用(一)
2014-04-29
《逍遥游》
庄子笔下的大鹏鸟很神奇,必须凭借六月强大的风力,才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由北海飞往遥远的南海。微小的水雾尘埃,亦要靠生物发出的气息吹动而得以飘浮。
蜩与学鸠以及斥■嘲笑大鹏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彼且奚适也?”它们不理解大鹏鸟的远大志向,只会安于现状。这就是小智慧与大智慧的区别。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大椿、彭祖百千余岁。这就是小年与大年的区别。
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多项解读
1.自由之度。
世间万物皆有所恃,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自由。
2.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判断程度。
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3.人生应懂得超越。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然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总会有路可走。庄子如此,陶渊明如此,李白亦然!
4.活出自我。
蜩与学鸠以及斥■各自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其实它们用各自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也有它们的道理。
《铸 剑》
眉间尺刚刚满十六岁,就被母亲委以重任,要他带上父亲生前铸就的宝剑,去找残暴的国王报仇雪恨。十六年前,父亲干将为国王炼铸了宝剑,但国王怕再有别人得到这样的好剑,就拿干将的脖子试了剑锋。其实干将早有预感,所以炼铸了雌雄二剑,而把雄剑留给了未出世的儿子。儿子上路了,但一切都不顺利。国王得到密报,四处派人抓捕他。这时出现了神秘的黑衣人宴之敖者,愿意替他报杀父之仇,但要借他的头和剑;眉间尺没有丝毫犹豫,提剑从后面砍下自己的头,把自己的性命和宝剑一起交给了黑衣人。黑衣人带着剑和头上门为国王表演,让人头在煮沸的鼎里唱歌。当国王凑到鼎前观看时,黑衣人一剑砍下了国王的头。两颗头在沸水里互相咬起来,眼看眉间尺要吃亏,黑衣人又举剑砍下自己的头。三颗头一起混战,终于把国王的头咬烂了。
多项解读
1.敢于反抗强权。
对于残暴的统治者和反动的恶势力,我们必须要有反抗精神,勇敢地站出来,敢于同任何危害民族利益的敵对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2.冤冤相报何时了。
自古至今,宽容都被人们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心因宽容而变得坦然,爱因宽容而成就伟大!
3.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那些妄图搞分裂的人,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那些称霸一方的黑暗势力,终究会被推翻,因为他们是不得人心的!
4.让善良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
善良,其实也是一颗种子。如果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它也会生根,发芽,生长,壮大。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得到了孟子的否定,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梁惠王的错误所在。他还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并且批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多项解读
1.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认识事物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焚林而猎,竭泽而渔,是只图眼前好处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
3.民生。
关注民生,要有民本思想,以仁德安邦定国。
《烛之武退秦师》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佚之狐力荐烛之武使秦解围,烛之武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为借口拒绝郑伯。郑伯检讨自己未能早用之过,再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相激。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多项解读
1.听取别人的意见。
秦、晋围郑,郑伯在如此强大的两国面前感到了亡国的危机。大夫佚之狐向郑伯进言说:“其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郑伯听从了他的意见,并很快和秦君达成共识,解了燃眉之急。
2.责任感。
是什么力量使弱小的烛之武敢去见秦伯呢?这就是责任感的力量。正是责任感,才使他放下了与郑伯之间的恩怨;正是责任感,才使他敢于冒着危险夜缒而出;也正是责任感,才使他敢于去面对并说服秦伯。
3.知错能改。
秦晋围郑,郑国存亡旦夕之间,佚之狐向郑王推荐烛之武。郑伯立即召见烛之武,当烛之武拒绝的时候,郑伯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真诚地道歉。如果没有这样真诚的道歉,怎能使郑国完好无损?一个领导者需要有大度量,更需要有知错能改的品德,这样才能造福于人民。
4.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在太平时期,郑伯未能早用烛之武。而当兵临城下,危难之际才想到他,难怪烛之武有怨言。但是面对国家危难,烛之武还是接受了郑伯的委命,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5.永不言弃的人生。
烛之武怀才不遇,但他时刻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定天下、救济苍生的方法。
6.语言促进沟通。
烛之武见秦伯,先言郑国必亡无疑,再言亡郑有利于晋而无益于秦,最后揭露晋之野心,分化秦晋联盟。烛之武一席话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主动与郑国结盟。
《夏本纪》
夏禹因公忘私,敏给克勤;背负父耻,励精图治。为了黎民苍生,他勇担治水重任,新婚不久就离家赴任,足迹遍布山川河流、九州四方,筑堤坝、疏河道,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劳身苦思,薄己厚民,最终治水大功告成,不辱君命。
禹认真勘测地形,一路穿山越岭,风餐露宿,亲历亲为。他沿途仔细考察各地风貌,了解物产,谨慎征取赋税,济困扶贫。他努力教化人民,以身作则,泽被后世,德流万方。
禹为舜守丧三年,并把天子之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避居远地。然而人们因仰慕禹的贤德,纷纷离开商均而来朝拜他。禹最终登上了天子之位,得万民拥戴,安定了天下。大禹的业绩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的伟大精神早已千古传颂。
禹卒后,王位传给了儿子启,禅让制变世袭制。
多项解读
1.拼搏。
大禹治水,表现了中国远古时期人类前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2.优秀品德。
从子承父业,辞让王位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知恩善报、谦恭肃敬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3.榜样。
大禹为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骄不奢、勤政爱民,折射出了“公仆”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今天的为政者学习。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因为禹的私心,而让选贤任能的“公天下”制度,变成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从此开了世袭制的先河,也从而使天下有了血腥的权力之争。
《管仲列传》
春秋时期,管仲因辅佐公子纠而与齐桓公结下了“一箭之仇”。齐桓公欲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推贤让能,鼎力推荐管仲为相。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管仲竭力辅佐齐桓公,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使齐国在短短几年内国富兵强,为齐桓公夺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
管仲的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无论是经商、谋事、做官,还是打仗、事君,他都经历了一次比一次惨痛的失败,直至命运将他推向风口浪尖,命悬一线。是作为朋友的鲍叔牙一次又一次地将他挽救。管仲曾动情地慨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杜甫《贫交行》中有言“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贱之交,知遇之情,最是难得。
管仲病重,齐桓公向他请教为相之人。管仲坦言鲍叔“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终推荐“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为相。
多项解读
1.管鲍之交,诠释了友情的真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鲍叔牙对朋友宽容大度、坦誠信任、不离不弃,令人动容;管仲富贵不忘本,感人至深。
2.鉴古可知今,论古从史出。
管仲的改革思想和措施,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有很积极的指导作用。如他的“民本”思想,注重经济发展,外交上善于因势利导等,都有利于构建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愿景。比如温家宝总理曾就解决中日关系的问题引用过管仲的话——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
3.抉择。
管仲不殉节而死的选择,引发人们对待生与死的价值取向的思考——取义未必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