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的成长之旅——浅析《海上扁舟》的人物形象

2014-04-29李婷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成长

李婷

摘 要:《海上扁舟》是美国十九世纪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迷茫与诅咒,与同伴一起成长,自我的觉醒,来分析小说中的记者,可以看出,记者在这次海上之旅中获得了他的成长,对生命有了自己新的领悟,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关键词:《海上扁舟》;斯蒂芬克莱恩;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

斯蒂芬·克莱恩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短篇小说《海上扁舟》是根据他自己经历写作的作品。克莱恩认为“短篇小说应当具有行为上的逻辑性,并忠于其人物形象。真相是小说唯一的挑战,最伟大的艺术家恰恰也是最简单的,他们的简单正是源于真实。”(3)《海上扁舟》讲述了四个不同身份的男人在一条小船上艰难度过三十多个小时的经历。文中除开加油工的名字知道之外,其他的都没有名字,皆是以人物的工作命名。小说中的记者,没有名字,然而不同于其他三人,他没有长期在海上航行的经验,第一次与死亡如此亲密接触。在这次经历中,他一直作为思考者的角色,在海上获得了自我的成长。

一、迷茫

小说一开篇就提到在四人眼里,天空是没有颜色的。在茫茫的大海上,他们挤在一个没有浴盆大的小船里。相比于广阔的大海,他们是渺小得不值得一提的。望着眼前的大海,记者知道生死的命运已经不再掌握在自己手里,大海的波浪随时可能把小船掀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生存能力是最基本的需求。此时的记者,生存受到了威胁。于是,他开始迷茫,甚至诅咒。面对死亡的威胁,记者重复想到 “我要淹死了吗?这可能吗?我要淹死了吗?”(2)小说中对于“我要淹死了吗”的这一重复,可以看出雖然整个经历只有三十多个小时,对于船上的人来说,却是一分一秒都很漫长的。诅咒,在文中也是重复出现。当看到海鸥丝毫不受无情的大海影响时,加油工开始了咒骂。他咒骂七位疯狂的海神,让他漂那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到后来,一次次地失望与希望中,记者甚至是期待自己干脆死掉,也是一种解脱。记者,作为小说中心理活动最活跃的人物,在海上一次次的接受生命的考验,他的迷茫与诅咒看出个体对于生命威胁的不安与紧张。

二、同伴友谊

小说虽然把情景设置在远离社会这个大群体之外,但是,作为小说中的记者,仍旧是处在四人的小社会之中。其他三人对记者的成长旅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沉着冷静、经历丰富的船长,亲切地称呼记者为孩子。在最后的援救时刻,已经受伤的他让救援人先救记者。在晚上,厨师的一只胳膊搂着加油工的肩膀。而在这四人当中,对记者影响最大的是加油工。加油工与他做着同样的工作:负责船上的划桨。记者曾疑惑:“对神智正常的人来说,怎么可能还会有人认为划船是件很有乐趣的事。”(2)记者和加油工轮流划桨。为了让另外一个人有相对较多的睡眠时间,划桨人都是在自己的体力实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才去叫醒另外一个。正如小说中提到的“在这大海之上建立起来的微妙的手足之情,很难用笔墨加以形容。”(2)处在这样有情义的四人集体之中,记者也受到了感染。在孤独的夜里,即使小船遇到鲨鱼,为了给加油工更多休息时间,他也努力一个人坚强面对,虽然他也很想有人陪着他。在看到仅存的几支雪茄时,毫不犹豫地分给其他同伴。在和同伴共同对抗大自然的无情与冷漠时,记者从他们身上学会了牺牲,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关爱他人。

三、自我觉醒

基督教中的“顿悟”,是指耶稣的显灵。詹姆斯·乔伊斯引入文学批评术语,指“精神上的突然醒悟”。(1)小说中的记者,虽然在一直与大海进行搏斗,但是对于内心的审视,也是一直在进行着的。一首小诗神秘进入了记者的脑海。“军团的一名战士躺在阿尔及尔/慢慢死去,/没有女人的看护,/没有女人的眼泪,/但有一名战友站在他身旁,他握着战友的手/说到 “我永远见不到我自己的亲人,/我的故土了”。(2)记者第一次听到这首诗,是他的童年时期。那时的他没有死亡的经验感受,丝毫不能理解士兵。而如今,他顿悟了,理解了。站在死亡的边沿,他就是诗中的那个士兵。他感到作为生的一种欲望。另外,“加油工的死亡也为他人带来了新生以及对生命新的感悟”。(4)在小说的末尾,他觉得自己能够阐释大海的声音了。如果没有这海上的漫长三十多小时,记者可能依旧还是那个对生命没有特殊感知的个体。历经了一次次的悲喜交加,一次次与生命的较量,记者最后获救了,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获救,更是灵魂的获救。

四、结语

《海上扁舟》虽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其中却包含了斯蒂芬·克莱恩的对大自然,对人的生命的思考。小说中的记者,经历了最初的迷茫,获得了同伴的友谊,从不成熟转向了成熟,对自我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记者的成长经历,无论是对于和克莱恩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们,还是今天作为读者的我们,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Bullock,Alan et al.,eds.The Norton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Z].New York: W.W.Norton&Company,1999.

[2]斯蒂芬·克莱恩.外国文化书系《海上扁舟》[M].孙致礼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童明.美国文学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熊伟,侯铁军.清教预表法与美国文学中的救赎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8(3):66.

猜你喜欢

成长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漂泊中的追梦人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