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探析
2014-04-29李丽达
李丽达
【摘 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基层公立医院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为了抓住公立医院改革的机遇,基层公立医院应当针对其内控缺陷对其内部控制进行优化。在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和加大控制力度的同时,改进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
【关键词】基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措施
一、引言
自2010年起,我国卫生部等五部委先后联合发布了多个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每个县(市)都要办好一到两所公立医院,而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则应当至少办有一所二级甲等水平的公立医院,并要求改革范围于2014年覆盖50%以上的县(市),于201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基层公立医院应当全面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顺应改革趋势,抓住改革机遇。内部控制是基层公立医院管理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有助于防范各种风险,还能够促进医院提高效率。然而,目前基层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缺陷。本文通过对基层公立医院内控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其内控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为基层公立医院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
二、基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1.内部环境薄弱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包括组织内部所有与内控实施相关的资源。目前,基层公立医院大多还在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内部控制实施的环境还十分薄弱。在组织文化方面,医院全体人员并没有形成以内控带动管理的共享信念,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时候,只是把内部控制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在机构设置方面,基层公立医院仍然保持着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并没有设置与内部控制制度相适应的岗位。组织文化和机构设置的偏差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使基层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控制力度不足
基层公立医院虽然建立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其控制力度远不足以预防风险和提高效率。首先,设置的控制点太少,很多关键风险点没有建立相应的内控措施,使得整个内部控制存在较多漏洞,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内控措施不够合理,达不到预想的控制效果。在授权批准控制中,设置的审批权限与其职位不符,权限过大造成了医院风险的增加,权限过小则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效率。在风险控制中,风险评估的方法过于简单,大多采用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性,导致评估结果不可靠。不准确的风险评估直接损害了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不利于医院的风险防范。
3.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内控的建立和执行,而内控管理制度则是对内控执行进行规范和考核的系统性管理制度。基层公立医院往往忽视了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使其内部控制制度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支持系统。主要表现为内控监督和奖惩制度的缺乏。虽然大部分内控措施能够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内控活动需要额外的监控才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因而内控监督措施是基层管理医院内控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奖惩制度的缺乏也使得基层公立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内控的执行缺少积极性,不利于内控的全面执行。
三、基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1.加强内部环境建设
内部环境是基层公立医院内控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因而加强内部环境的建设是基层公立医院优化其内部控制的首要措施。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即使内控制度仍然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基层公立医院也能够保持较高的运行效率和较低的風险水平。针对其内部环境薄弱的情况,基层公立医院应当把加强内部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组织文化建设和机构设置改进上,并同时兼顾其内部环境的其他方面,从而全面提升医院的内部环境。在组织文化方面,首先医院领导要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主动地遵守相关内控制度,并积极地配合相关内控活动。其次,应当在医院内部组织内控的培训和宣传活动,使全体员工意识到内控对医院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领导带头和培训宣传等方式,逐渐在医院内部形成以内控带动管理的共享信念,增加对内控的重视程度。在机构设置方面,应当尽量改进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使其完全符合内控制度的相关要求,与各种内控措施和内控活动相适应。但机构设置的变动毕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一定要谨慎考虑,循序渐进。最可行的方案是在现有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的基础上,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增减岗位和相应的工作人员,对于无法通过增减岗位解决的问题再考虑对现有机构进行大规模改动,从而以最小的变动达到改进的目标。
2.加大控制力度
各控制点和内控措施构成了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主体内容,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控制力度。基层公立医院加大内控的控制力度应当从控制点和内控措施两个方面入手,并围绕预防风险和提高运行效率这两个目标进行。就控制点而言,不宜设置太少也不宜设置太多,太少会造成内部控制失效,太多又会导致成本资源的浪费。控制点如何设置以及设置多少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基层公立医院应当在借鉴其他单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来探究控制点的设置问题。一般来说,应当先根据经验和科学的逻辑推导来寻找重要环节和关键风险点,再针对这些重要环节和关键风险点来设置对应的控制点,尽量避免设置多余的控制点。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控制点设置的沟通渠道,比如会议制度、信访制度等,使医院全体工作人员都参与到控制点的设置工作中来,及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在内控措施方面,基层公立医院应当在论证内控措施合理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方法,利用有限的资源设置出最有效的控制措施。针对其内控措施的现状,基层公立医院应当重点关注授权批准控制和风险控制。对于授权批准控制,权限的设置一定要与其职位相符,从而既避免效率不必要的降低,又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对于风险管理,则主要是改进风险评估的方法,不能简单地仅靠主观判断,应当引入一些科学的评估技术,使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3.改进内控管理制度
基层公立医院应当改进其内控管理制度,为内控的有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内控监督和奖惩制度是内控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内控管理制度应当在重点关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兼顾内控管理制度的其他方面,从而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内控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的监控活动,目的是确保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规定得到全面系统的执行。对于本身就具有自动调整、自我约束的内控措施和内控活动,无需再设置内控监督,只需要保证原有控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即可。内控监督主要是针对没有自动调整、自我约束的内控措施和内控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内控监督也是完善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套足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无需额外的监督就能自动有效地执行下去。为此,基层公立医院应当首先找出需要额外监督的控制点和控制环节,再为其设置科学合理的内控监督方式。当然,任何工作的高效完成都离不开恰当的奖惩措施,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也不例外。因此,基层公立医院可以针对内控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违反规定者处以相应的惩罚,从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打击违规行为。有了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做后盾,基层公立医院的内控制度一定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论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基层公立医院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为了顺应改革趋势,基层公立医院应当针对其内控缺陷采取相应措施对其内部控制进行优化。在内部环境方面,基层公立医应当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和机构设置的改善;在控制力度上,则应当合理设置控制点,科学运用各种内控措施和内控活动,从而增强控制力度。此外,基层公立医院还应当改进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为其内部控制的全面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健全的内控体系将有利于基层公立医院预防改革过程中的风险,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从而抓住改革的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小庆.医疗集团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管理,2014(01)
[2]刘青源,燕华.医疗改革中的困难与经济学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2)
[3]潘琼慧.医院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财经界,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