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4-04-29曹会侠
曹会侠
【摘 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操作技术,如何将治疗药物以快、稳、准地输注到患者体内是护理工作研究的主要技术操作内容。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注外渗是常见的问题,为避免给患儿带来痛苦,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静脉输液操作经验,针对小儿静脉输液外渗问题,提出了几项护理对策,以供同行工作参考。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05-01
在临床疾病治疗中静脉输液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当前临床护理工作中较有难度的一项护理操作。在儿科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将会给患儿带来较大的痛苦。因此,本文研究中,笔者总结了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护理干预,现将报告如下。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儿年龄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一般5月~3岁的患儿发生液体渗漏较为常见,主要因婴幼儿自我约束力较差,再加上对注射有强烈反应,穿刺部位在过度活动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头皮针穿破血管,从而出现液体渗漏的现象。
1.2 患儿病情 患儿病情较重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忍受疼痛,活动自控力差,穿刺部位过度活动时,便很容易导致输液外渗[1]。或因患儿出现重度脱水、营养不良时,由于穿刺周围循环受损,而容易出现输液外渗。
1.3 血管原因 为患儿进行皮静脉注射时,由于部分患儿血管较少、血管短或不直,使穿刺难度较大,头皮针固定后由于受患儿哺乳的影响,而使其容易外渗或脱落。
1.4 药物因素 一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钙剂、甘露醇、间羟胺及多巴胺等,这些都属于外渗的高危险药物,若这些药物不慎发生外渗,后果将会很严重。
1.5护理技术 护理人员自身护理技术而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对婴幼儿血管不理解,或缺乏经验;②护理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还相对缺乏,不了解药物特性。③对患儿穿刺部位用敷料覆盖后,不便于随时观察穿刺部位;④穿刺没有一次成功;⑤多次穿刺在同一部位;⑥穿刺成功后未妥善固定针柄处。
1.6 健康宣教 由于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忙于护理操作,再加上儿科输液室本身工作量较大,忽略了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这就使家长在看护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对液体外渗现象还缺乏认识,患儿出现液体外渗时家长没有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2 护理对策
2.1 合理选择静脉 护理人员在为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为避免液体外渗的现象发生,应根据患儿好动及自我约束力差的特点,针对2岁以上患儿选择四肢静脉为宜,并且应避开关节处;针对2岁以下患儿,选择头皮静脉穿刺时,不宜选择耳后静脉和眶上静脉,而应尽量选择颞浅静脉或额前正中静脉。
2.2妥善固定 为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时最好使用3M透明通气胶带,一般作“S”型固定,待头皮静脉穿刺针固定后,为避免针头受外力牵拉的影响,还用胶带绕患儿头部一圈,若对患儿行四肢静脉穿刺时,应将患儿手足功能位用小夹板进行固定。
2.3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在穿刺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血管的特点,进针时选择合适的角度,刺入皮下时,通常针头要与血管呈30°[2],并且直刺血管时压低针梗呈15~20°,进针时速度不能过快,尽量避免在同一静脉多欠反复穿刺及针头在血管内反复进退。
2.4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注意事项 为患儿输注钙剂、甘露醇、间羟胺及多巴胺等刺激性药物时,适宜采用静脉留置针,能避免反复穿刺的现象,从而能减少药物外渗的不良后果,极大减轻了因反复穿刺而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为患儿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滴注药物之前要保证针头斜面在血管内。一般较2岁以下婴儿的药物滴速要控制在15~20 gtt/min,2岁以上的婴儿药物滴速控制20~40 gtt/min,才能有效避免应输液速度过快而导致出现液体渗漏。
2.5加强穿刺部位观察 护理人员在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应每隔10~20min巡视一次,对患儿穿刺部位的情况及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输注刺激较大或化疗药物时,应增加巡视次数,为避免因护理操作忙而忽略对患儿的巡视观察,应在输液卡上详细标示,巡视后应做好记录。需重视的是,护理人员在巡视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家长如何看护患儿,尤其是患儿在因疼痛而哭吵不安或输液时间过长的情况下更应警惕,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
2.6熟练掌握护理技术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为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反复穿刺的次数,以避免对患儿血管造成损伤或刺激,同时,要确保头皮针进入血管之后才能进行输注,速度不能过快,否则會造成压力过大。除此之外,掌握正确的拔针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拔针速度要快,并且要顺着血管的走向,在拔针的过程中切忌按揉,在拔出针后,要用棉棒对患儿穿刺部位按压3min以上。
2.7 液体外渗处理
2.7.1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若刺激性药物或化疗药物发生外渗,为避免患儿局部组织出现坏死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立即为患儿用50%硫酸镁湿敷或冰袋冷敷[3],持续敷1h,4~5次/d,直至肿胀消退为止。
2.7.2为患儿输注常规药物时,如出现液体少量渗漏的现象,无需进行处理,可自行吸收所外渗的药液。若外渗药液范围较大且患儿穿刺部位有明显肿胀、发红、疼痛等,应用50%硫酸镁湿敷或冰袋冷敷,并且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通常患儿行四肢静脉输液出现液体渗漏时,可采用抬高穿刺肢的方法解决液体渗漏的问题。
2.8健康宣教 做好患儿家长健康宣教,主要是教家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配合的事项,如抱患儿的姿势,以防止触及针头;不能对输液滴速随意调节;为便于观察患儿穿刺部位,不能将患儿穿刺部位用衣物覆盖;保护穿刺针的方法以及患儿出现不良情况应及时告知等。
综上所述,引起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较多,要减少液体外渗带给患儿的痛苦,护理人员就应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责任心,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期间加强巡视,有预见性地观察和护理,并重视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从而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周燕,王静海.关于小儿静脉穿刺的几点护理体会[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2(5):84.
[2] 茅海燕.门诊小儿输液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18(2):49.
[3] 童小锋.门诊输液安全隐患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0,4(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