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属格结构”的认知分析

2014-04-29马永田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4年2期

马永田

摘 要:本文运用认知识解理论探究英语“属格结构”,发现认知主体在使用属格名词修饰中心名词时,为中心名词指称事物确立某一辖域,突显中心名词指称事物不同特质角色,采取主动或被动视角,有时运用较低的详略度。

关键词:认知识解;属格结构;特质角色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5-0133-6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32

1 . 引言

格(case)是个语法范畴,它表示名词在句中与其他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在现代英语中,名词无主格、宾格之分,却保留着古英语的一点残余,这就是“属格”(Genitive C a s e),又叫“所有格”(P o s s e s s i v e Case)。现代英语中的名词属格是一种屈折形式,即由“名词+-s”构成,它适用于表示有生命物或视为有生命物的名词,也可用于表示地理名称、天体名称以及表示时间、度量、价值等的名词。传统语法把附加“-s”,置于另一名词前的名词叫做属格名词(the genitive noun),将置于属格名词之后的名词称为中心名词(the head noun),如在属格结构“Marys lamb”(玛丽的羔羊)中,“Mary”是属格名词,“lamb”为中心名词。属格名词主要作定语使用,起修饰作用。在认知语法及构式语法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双宾结构、动结结构、中动结构等语法结构备受学者青睐,然而属格结构却成了灰姑娘,很少问津。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任何语言结构或表达式都与认知主体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加工有关。因此,英语属格结构也存在一定的认知生成机制,与认知主体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加工密切相关。

2 . 名词类属和特质角色

英语属格结构包含两个名词,一个做修饰的属格名词,一个被修饰的中心名词。传统语法把名词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普通名词又被细分为个体名词、集体名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此分类方法一方面涵盖不全,另一方面分类标准不统一,各类名词之间交叉重合,这给语言教学特别是语法教学造成许多困扰。认知语言学家Paradis(2004;2005)对名词进行了重新分类,他把名词按内容分为三类。一般来讲,一类实体名词是诸如动物、人类、人造物、自然物体等实在的,有界的个体。这类个体相对稳定,存在于某个时间点和三维空间中,可被人们观察到。二类实体名词指事件、过程、活动和状态,如大雨、戏剧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二类实体名词与时间有关,而且往往隐含了事件参与者。三类实体名词是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抽象实体,诸如事实、信息、想法、知识、情势、度量衡和时间等。Schmid(2000)把它们称为概念外壳(conceptual shell),即它们像贝壳一样,其中可以填入具体的信息。

名词所指称的事物具有多种特性,Pustejovsky(1991;1995)提出的特质角色(qualia roles)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名词有四种区别性特质:(1)与材料、重量、部分和组成成分有关的组构(constitute)角色;(2)与方向、形状、层次性、体积、颜色和位置等相关,在一个更大的认知域内区别于他物的外形(formal)角色;(3)与物体使用目的和功能等有关的功能(telic)角色;(4)与物体的形成和来源等有关的来源(original)角色,包括创造者,通过何种方式创造出该物体及因果关系。我们认为一类实体名词均具有上述特质角色;二类实体名词除具有上述特质角色外,还具有时间角色,这是因为某一“事件、过程、活动和状态”一定出现于一段时间之内①;三类实体名词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信息提供依附的外壳,因此一般而言仅具有组构特质角色。

3 . 认知语言学识解观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直接指向世界,而是通过心智作为中介。心智构建涉及认知主体的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是识解。“识解”这一术语是Langacker(1990)给意象下定义时首次提到的,他指出“概念内容是一个表达式意义的基础,但它还不是意义。意义涉及我们识解(construe)这一概念内容的方式”。Langacker(1987:5;1991:4;2007:19)把识解定义为人们以不同方式感知和描述同一场景的能力,并指出可以从五个方面具体描写“识解”:辖域、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具体而言,讲话人在使用语言表情达意时首先选需确定一个辖域(scope),表明要论述哪个范围内的事体或场景,这一过程会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同时,讲话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事体或场景所有相关信息一一列出,只能选择相对突显(salience)吸引注意力的部分进行论述。这一论述过程还会涉及视角(perspective)的选择。不同的认知主体会采用不同的视角,由此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由于表达需要,讲话者还会以从详或从略的方式(specificity)来论述。总之,识解这一认知能力是“形成概念体系、语义结构和进行语言表达的必经之路”(王寅,2008)。

属格结构作为一种语义语法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也是认知主体对某一场景或事体的概念化,必然涉及认知主体的识解活动。本文将采用认知识解理论对英语属格结构进行探讨。在论述时,我们仿照王寅教授的做法把辖域和背景合并在一起论述②。

4 .“属格结构”的认知机制

4 . 1 辖域和背景

辖域指描述事物时所确定的范围,涉及相关经验和一系列的認知域。辖域可被表达式激活,为理解表达式提供背景知识,如“yesterday”的辖域是一个时间段,包括当前说话时刻和该时刻前的一天。在属格结构中,有些属格名词为所修饰中心名词确定了描述的辖域,如在“Marys hair”中,“Mary”是“hair”(头发)的辖域。这也符合人们观察事物时,先把握整体再了解部分的认知习惯。因此,在属格结构中,表事物整体的名词常作属格名词,表部分的名词用作中心名词。

背景指理解一个表达式所需的相关经验,这与我们常说的百科性背景知识有关。这一识解维度在名词属格结构中体现为有生命的事物名词可以使用属格,表示所有关系。根据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人类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就有了私有财产意识。另外,作为世界的主宰,人类通过占有世间万物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因此,拥有他物(人)这一观念在人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个人作为个体存在不仅拥有自身和维系生存的物质资料,而且作为一个社会人也拥有各种社会关系、身份、地位和职业等。个体不仅拥有物质事物,也可拥有抽象的观念。除人之外,一些有生命的事物名词,如动物和植物也往往被赋予人的特性,从而使用属格结构。例如:

(1) the dogs legs (The dog has legs.)

(2) the trees leaves (The tree has leaves.)

另外,我们发现一些没有生命的事物如地方、报纸等也可以使用属格结构,例如:

(3) Chinas population (China has a large population.)

(4) the newspapers editorial policy (The editor of the paper has a policy.)

人们常把国家比作母亲,因此例(3)“Chinas population”(中国的人口)中的国家可以作为属格名词使用;例(4)“the newspapers editorial policy”(报纸的编辑规定)中,报纸通过转喻指报纸的编辑,因此也可以采用属格结构。

4 . 2 突显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实体可分为关联体和非关联体。前者预设另外物体的存在,被称为依存体,后者可以不依赖他物独自存在叫做自主体。在属格结构中,属格名词作为依存体而中心名词为自主体。张建理(2007)认为自主体通常具有多个亚概念实体/结构或特质,在与某一依存体组合时,往往只有其中的某个亚概念实体/结构或特质与依存体有反应,起直接作用。换言之,自主体和依存体在组合过程中会产生局域激活(zone activation),自主体的某一特性靠依存体述义来彰显。循着这一思路,当具有多种特质角色的自主中心名词与依存属格名词组合时,中心名词的某个特质角色受到属格名词激活而得到突显。具体而言,属格名词和所修饰中心名词之间的突显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突显组构角色

一类实体名词指称事物由某种或多种材料制成,具有一定重量,包含一些部分或组成成分,这构成了事物的组构(constitute)角色。对于二类事件、过程、活动和状态名词而言,其事件或活动内容也可视为组成成分。而诸如事实、信息、想法、知识、情势、度量衡和时间等三类实体名词,大都是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抽象概念。作为概念外壳,它们的具体信息内容也可视为其组构内容。我们发现,某些表度量衡的三类名词可作为中心名词,修饰它们的属格名词则是具体的长度、重量或钱数。例如:

(5) eight miles distance (The distance is eight miles.)

(6) 50 kilograms weight (The weight is 50 kilograms.)

(7) five dollars worth of stamps (The worth of the stamps is five dollars.)

例(5)中的八英里和例(6)中的五十公斤分別是距离和重量的具体信息,突显了中心名词的组构角色。例(7)中的“worth”(价值)作为概念外壳,由五美元组成。这一属格结构中worth看似多余,然而如果去除,五美元成为邮票的组构成分,意义也变成五美元组构邮票。

4.2.2 突显外形角色

事物外形(formal)角色指事物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占据某一空间、时间位置。另外,有形事物在空间或水平摆放或垂直竖立,呈现出一定形状和层次性,体积或大或小,颜色各异,新旧不同。对于某些生物而言,其性别特征也可从外表分辨出来。这些外形特征使事物在一个更大的认知域内区别于他物,也往往得到突显。属格结构中属格名词往往突显中心名词的空间位置或场所外形角色。例如:

(8) Shanghais house (The house is in Shanghai.)

(9) Beijings street (The street is in Beijing.)

(10) a winters day (The day is in winter.)

(11) todays newspaper (The newspaper is issued today.)

例(8)“Shanghais house”(上海的房子)和例(9)“Beijings street”(北京的街道)中,“上海”和“北京”分别突显了“房屋”和“街道”的空间处所或位置;例(10)“a winters day”(冬季的一天)和例(11)“todays newspaper”(今天的报纸)中的“冬天”和“今天”,分别突显了“天”和“报纸”的时间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讲,时间是空间的隐喻延伸。英语中类似的表达还有“the past decades events”(过去十年的事件)。

4.2.3 突显功能角色

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道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用途。当然,这种存在或用途大都打上了人类的烙印。我们发现,与物体使用目的和功能等有关的功能(telic)角色在属格结构中常得到突显。具体而言,某些属格名词表明中心名词指称事物的某种目的或用途。例如:

(12) Mens room (The room is used by men or built for men.)

(13) Childrens Day (The day is set for the children or celebrated by children.)

(14) a teachers college (The purpose of the college is to train the students into future teachers.)

(15) the boys game (The game is for boys to play.)

(16) a doctors degree (The degree is granted to doctors.)

例(12)“Mens room”(男厕所)中的“men”(男人)突显了“room”(房间)的使用对象;例(13)“Childrens Day”(儿童节)中的“Children”(儿童)也为“Day”(节日)设置的对象。同样,例(14)“a teachers college”(师范学院)中的“teacher”(教师)是“college”(大学)的培养目标。另外,例(15)“the boys game”(男孩的游戏)也说明该“game”(游戏)的设计或玩耍对象是“boys”(男孩)。同样,例(16)“a doctors degree”中,“doctor”(博士)也表明“degree”(学位)的颁发对象或目标。

4.2.4 突显来源角色

世上没有无中生有之物,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形成皆有其源。与事体的形成和来源等有关的来源(original)角色,包括创造者、创造地,通过何种方式创造出该物体及因果关系等在属格结构中也会得到激活而突显。我们发现,在属格名词和中心名词组合中,一些属格名词表明所修饰中心名词指称事物的发出者或创造者,突显了中心名词的来源角色。例如:

(17) spiders web (The spider makes the web.)

(18) the moons ray (The moon gives out ray.)

(19) Newtons law (Newton found the law.)

(20) Dickens novel (Dickens wrote the novel.)

例(17)“spiders web”(蜘蛛的网)中的“spider”(蜘蛛)是“web”(网)的制造者。同样,在“a birds nest”(鸟的巢)中,“bird”(小鸟)是“nest”(巢)的制作者。另外,在属格结构“cows milk”(牛奶)和“sheeps wool”(羊毛)中,“cow”(母牛)和“sheep”(绵羊)分别表明“milk”(奶)和“wool”(毛)的产出者。同样,例(18)“the moons ray”(月亮的光)中的“moon”(月亮)也是“ray”(光线)的发出者。英语中相似的表达还有“the suns heat”(太阳的热)、“the earths gravity(地球的引力),这两个属格结构分别说明“heat”(热)是“the sun”(太阳)发出,“gravity”(引力)来自“the earth”(地球)。例(19)和(20)中的“Newton”(牛顿)和“Dickens”分别是“law”(万有引力定律)和“novel”(小说)的发现者或创作者。属格的英语表达为“genitive case”,“genitive”和“generate”(产生、发出)同源,也有发出、產生之义。

4.2.5 突显时间角色

上述属格结构中,中心名词大都属于一类实体,属格名词与之组合时,会激活其组构、外形、功能、来源等特性角色。我们发现,当二类实体名词作为中心名词和属格名词组合时,其时间特性角色被激活得到突显。原因是事物的行为、动作、变化是时间的主要表现,或者说,事物的行为、动作、变化是时间概念的载体(王文斌,2013)。换言之,二类实体名词指称的事物不具有空间三维性,只能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所以体现变化的时间段往往成为人们注意焦点,得到突显。英语属格结构中,这类中心名词主要表示某种活动(activity)。例如:

(21) five minutes walk (The walk takes five minutes.)

(22) an hour and a halfs rest (The rest takes an hour and a half.)

(23) an hours work (The work lasts for an hour.)

(24) two days journey (The journey lasts two days.)

4.2.6 突显不同角色

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特质角色会被不同程度激活(Paradis,200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场合下认知主体会采用不同注意焦点,突显其不同特质。另外,不同认知主体也有不同的认知突显倾向,这造成同一属格结构可有不同的解读。例如:

(25) Marys letter(玛丽的信)

(26) the girls story(女孩的故事)

(27) Shakespeares tragedies(莎士比亚的悲剧)

例(25)中,如果属格名词“Mary”(玛丽)突显中心名词“letter”(信)的创造者或来源角色,这一结构可被解读为“Mary wrote the letter”(玛丽写的信)或者“The letter is from Mary”(这封信来自玛丽);如果属格名词突显信的对象或功能角色,则被解读为“The letter is for/to Mary”(这是寄给玛丽的信)。例(26)中的属格名词“the girl”可被解读为中心名词“story”的创造者,突显其来源角色,说明“The girl told or made the story”(女孩是故事的讲述者或编造者);另一种解读则为“The story is about the girl”(关于女孩的故事),这种解读把女孩看作故事的主要人物,突显中心名词故事的组构角色。但如无特定的语境,我们倾向把以上两个组合理解为玛丽写的信和女孩子讲的故事。同样,例(27)中的属格结构虽然和例(26)一样可突显来源角色或组构角色,但一般也被解读为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作品。

4 . 3 视角

一些属格结构表达还涉及视角的选择。视角是识解的另一个方面,指观察者描述事体所采取的角度,涉及观察者与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包括心理扫描、优越观察点和主客观性。Talmy(2000:68)认为视角就是在心理上观察某一事物或场景的位置,涉及诸如位置、距离和方式等因素。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参照点,然后人们以此为出发点来认知其他事体,这样就有不同的认知途径,在语言中自然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这与“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蕴含的道理是一致的。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山”,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可以是“岭”,也可以是“峰”,不同的结果完全是由不同的“视角”造成的。在属格结构中,当中心词是由动词转化的二类名词时,属格名词涉及施事和受事两种视角的选择。例如:

(28) the workers struggle (The workers struggled.)

(29) the citys development (The city developed.)

(30) the volcanos eruption (The volcano erupted.)

(31) the enemys defeat (The enemy was defeated by us.)

(32) the criminals punishment (The criminal is punished by law.)

(33) the islands occupation (The island was occupied.)

在例(28)、例(29)和例(30)中,认知主体以某一动作或活动的施事为参照点来描述。同样的属格结构还有“Marys application”(玛丽的申请)、“fathers smile”(父亲的微笑)、“the prisoners escape”(罪犯的逃跑)等。在例(31)、例(32)和例(33)中,认知主体以某一动作或活动的受事为参照点来描述。英语中其他类似表达还有“the suspects release”(疑犯的释放)“the childrens education”(孩子的教育)、“the presidents assassination”(总统的暗杀)、“the witnesss murder”(证人的谋杀)等。

4 . 4 详略度

详略度(level of specificity)指认知主体采取详细或从略的方式来论述事体。描写一事物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精确度或详细度,不同的语言表达式在描写同一情景的具体程度上存在差别。这一识解维度在属格结构中主要表现在某些中心名词的省略上,例如:

(34) This notebook is not mine, nor Johns(notebook), nor Peters (notebook).

(35) Ill go to dine at Johns (home).

(36) The doctors (office) i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eet.

(37) Before Christmas, there were lots of customers at the Richardsons (shop).

(38) I lived near St. Pauls (Cathedral) in London.

屬格结构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一是避免与前文重复而省略一些中心名词,如例(34)所示(括号中的词表示省略的中心名词)。这也符合语言经济原则——说话者倾向以最小的努力传递最多的信息。另一种经常省略的中心名词包括“home”(家)、“shop”(商店)、“office”(办公室)、“cathedral”(教堂)等地点名词,如例(35)、(36)、(37)、(38)所示。这种省略符合人们的完型认知规律——事体的任何细节,即组成成分或步骤,都会激活其他部分乃至整体:医生一般在办公室工作,因此例(36)中“doctor”(医生)和“office”(办公室)之间的“关系”是个默认值,office可以不加说明,这个默认关系又被句中的介词短语“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eet”(在街道的另一边)激活。同样,“圣保罗”是伦敦的一个大教堂的名字,因此例(38)中“St. Paul”(圣保罗)和“Cathedral”(教堂)之间的“关系”也是个默认值,可以省去“Cathedral”直接说“St. Pauls”,这个默认关系又被句中的介词“near”和地点状语“in London”(在伦敦)激活。

5 . 结语

通过对英语属格结构的认知探索,可以管窥认知主体构建此语言结构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语言结构。同时,此类分析也说明语言的认知方法不仅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上,也和我们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有关,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法对众多语法现象做出了较为合理的阐释,这对传统语法不是颠覆而是有益的补充,使其更为完善、系统、科学。了解一些英语语法现象的认知理据,有利于启发我们的思路,提高分析和解释语言的能力,从而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发现更多的理据性规律,最终实现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创新能力之目标。

参考文献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Langacker , R. W. Concept , Image and Symbol[M].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0.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 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Langacker , R. W. 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Grammar[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Paradis, C. Where does metonymy stop? Sences, facets and active zones[J]. Metaphor and Symbol, 2004(4): 245-264.

Paradis, C. Ontologies and Construals in Lexical Semantics[J]. Axionmathes, 2005(15): 541-573.

Pustejovsky, J. The Generative Lexicon[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1(4): 409-441.

Pustejovsky, J. The Generative Lexicon[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5.

Schmid, H. English Abstract Nouns as Conceptual Shells: From Corpus to Cognition[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0.

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0.

王文斌. 論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2 0 1 3 ( 2 ):1 6 3 - 1 7 3 .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观性的解释力——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文译文的研究[ 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2 0 0 8 ( 3 ):2 1 0 - 2 1 7 .

张建理. 英语形-名结构的动态识解研究[ 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2 0 0 7 ( 3 ):9 7 - 1 0 3 .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