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统筹 融入式衔接
2014-04-29潘海璇
潘海璇
摘 要: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觉得高一数学难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教材脱节与考评不同的原因,又有主观上师生教法与学法存在的问题。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弥补两者的差异,是高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入手,采用“一体化统筹”,“融入式衔接”的衔接教学策略,解决衔接问题。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转变其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差异;脱节;一体化统筹;融入式衔接
刚从初中升上我校高中的学生普遍觉得高中数学难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教材脱节的原因,又有主观上师生教法与学法存在的问题。还有我校高一入学新生数学水平低的现实,他们大多数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数学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立足于他们的实际,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我校高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我校高中生的实际学情为背景,试图从产生衔接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浅谈我校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衔接问题的成因探究
1. 初高中教材的脱节
自从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不但容量减少了,而且难度也降低了,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中数学的份量。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和方法,如解多元高次方程,分式方程,韦达定理,数式的恒等变形方法,等式的证明方法等等,初中都不作要求,而在高中学习中经常要用,但是又没有专门的章节系统介绍,更没有留出一定的课时让老师去补充衔接。
2. 高一的课程负担较重
高中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后,为了体现认知的螺旋式上升理念,以模块学习的方式来编写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来编写,高一数学要学习4本必修模块知识,容量大,教学时间又紧张,而且其他学科也无不如此,老师教得匆忙,学生学得匆忙,再加上我校学生在每个学期末还要参加会考,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因而学生负担较重。
3. 升学考试要求不同下的教法学法变化
由于中考和高考在选拔功能上,难度要求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初中,由于内容少,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点内容均有反复强调,重复练习;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及时进行巩固。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强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训练。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要求内容容量大,节奏快。以发展思维为课堂的主要目的,练习的时间少,应用类型无法一一列举,注重理解和举一反三、知识和能力并重。如果学生还想延续以前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办法就会行不通了。
另外,中考考纲要求明确,教师在复习时可以做到讲得细,讲得全,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中考成绩也较好。又由于备考的功利性,对于部分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老师甚至可以放弃一部分考题包含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只对一些易得分部分进行强化训练,让他们达到升入高中的标准。而放弃的这些内容往往是高中需要的重要知识,学生并没有掌握,甚至由于时间跨度大而非常陌生。这就为高中的教与学带来很大的难题。
4. 教师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教法存在问题
由于近几年初高中的课程改革力度较大,教师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不透,有些高中老师一方面不了解初高中新教材内容,另一方面甚至不了解高中数学各模块的知识体系,不清楚各时段的教学目标。这导致了老师授课时一方面 犹如空中楼阁,无法衔接。另一方面又盲目补充了旧高中教材的内容和方法,人为增加了学生负担。
基于上述几点问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们不得不在教学实践中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入手,总结出了“一体化统筹”,“融入式衔接”的衔接教学策略,解决衔接问题。
二、 从“教”的角度:一体化统筹,融入式衔接
1. “一体化统筹,确定衔接点”指的是在教师优化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认识到衔接教学不仅仅是高一初始阶段的任务,更是要把它放在整个高中三年的教学中加以统筹安排,确定好各个时段学习时所需要衔接的知识点和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1)优化调整:立足于高中大纲和教材,充分了解整个高中新教材体系特别是明确高一教材的目标定位,以及与后续教材的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去旧知新,承前启后。特别是对于那些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教材都已经淡化处理了,就不要盲目地补充了。应该注重过程,淡化技巧,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高一阶段的教学。
(2)确定各个阶段的衔接点: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我们确定如下衔接点,在必修1中有“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简单的代数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韦达定理”;在必修2中有“三角形的‘四心,“垂径定理”,“解三元二次方程组”,“解含绝对值、根式的方程”; 在必修3中有简单的数论知识,统计知识复习;在必修4中函数的图像变换,数式的恒等变换;在必修5中有“解高次方程组”; 在选修2-1中有解分式方程组,方程思想方法的应用;……
2. “融入式衔接” 指的是衔接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为高中的教学任务重,容量大且时间紧。专门用整块时间去进行衔接不太现实,只能是与相应的新课教学相结合,把要衔接的内容有机地穿插到平时的新课教学体系中去。我们总结了如下两种方式:
(1)提炼整合集中法:指的是从高中教材的目前需求乃至长远需求出发,进行统筹、提炼出相关的衔接点,在有需要之前进行集中讲授。起到既能有效衔接,又能提高新课效率的作用。例如:我们在进行“函数的奇偶性 、单调性”的教学之前,专门安排了一节有关“代数等式、不等式的证明”这一节衔接课,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在选材时我们也要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延伸。考虑到整个高中教材体系,我们在高二会系统学习《不等式》,有关单调性的解决以后还更多地用导数的方法来解决,目前我们只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函数单调性证明即可,比如y=kx+b(k,b为常数),y=ax2+b(a≠0),y=■(k≠0),y=■。其他的如三次函数,或者需要对代数式进行较复杂的等价变换等问题,可以放在高二以后解决。
(2)化整为零分散法:指的是对于一些相对比较独立、内在逻辑联系不是很强的衔接点,可以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空余时、或者有需要时穿插加以衔接。例如: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各种类型的方程组等衔接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衔接。
三、从“学”的角度:加强学法指导,转变学习方式
在初高中衔接问题上大多数人认为是需要进行知识的衔接,其实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尽快改变原有学习方式,积极适应高中学习的新特点,新方法,化被动为主动,从机械模仿走向透彻理解。这需要教师多加指导具体做法,并且反复强调。具体的学习方法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从高中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本人认为其中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课前的预习不再是可忽略的了,而是必须的。这本身是一种主动学习的体现。 在粗略浏览课本的内容后再细读,利用自身的自学能力,弄清哪些内容已经大致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将这些内容做上记号,在老师上课时加以解决。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等待老师讲解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必将增强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可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效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总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既是知识的衔接,更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和师生之间情感的衔接。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学情、课标和大纲、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从而进行有效衔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好高中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