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观:教学犹如烹调
2014-04-29王新华
王新华
摘 要:如何将教材中那些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变成传输状态信息或如何将那枯燥无味纯知识内容添加“情趣”色彩,它犹如饮食烹调。烹调讲究火候,教学讲究时机;烹调讲究刀工,教学讲究方法;烹调讲究调味,教学讲究手段;烹调讲究色形,教学讲究情趣;烹调讲究营养,教学讲究功效。
关键词:教学;烹调;讲究
教学是什么?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我试图从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课堂感受来寻找答案。曾记得在《碘的性质》课题导入时,化学老师用白色液体在一张黄旧的家书背面涂上几下,顷刻,原先空白的纸面却显示出“立即启动金盾计划”,老师指出这是抗日时期新四军截获的一份间谍情报。对此,我既兴奋又惊奇。还记得在学习鲁迅的《药》这篇课文中,语文老师利用自己的六副墨画来展示故事情境与剖析人物心理……虽然这样的实例不少,但我就是不能用概括简练的语言来回答“教学是什么”的问题。
说来也巧,朋友家一顿家常便饭使我悟出了教学的“真谛”。一共四个菜,汁味浓郁的鲫鱼烧豆腐、香辣滑熘的爆炒瘦肉丝、清爽甜脆的糖醋萝卜、鲜味可口虾米冬瓜汤,色香味美,既营养又开胃。我真羡慕我的朋友娶了一个好妻子,终生有口福。我时常也会买菜,但总觉得没什么菜好吃。而朋友的妻子则说:“一日三餐,菜就是这些,关键是如何烹调”。是呀,课程教学也一样,如何将教材中那些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变成传输状态信息或如何将那枯燥无味纯知识内容添加“情趣”色彩,它犹如饮食烹调,既讲究“火候刀工”,也讲究“色味营养”。
一、烹调讲究火候,教学讲究时机
控制火候是烹调技术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形成不同风味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菜肴成败的关键技术。快速加热常采用炒、爆、烹、炸的高温方式,它关注的是菜肴的色、香、形,而煨烂煲汤则采用烧、炖、煮、焖的小火且长时间加热,它讲究的是食物的内在滋味。教学与烹调相似,在促进学生获取知识与形成技能方面,它也存在“火候”问题,通称为教学时机,既存在教学寻找切入点的问题,又存在阶段与过程中的时间期待问题。
物理教学倡导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就属于如何寻找教学切入点的问题。通常做法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第二次重组或扩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光的折射》课题为例,如要强化学生关注生活的学习意识,教学中除了列举“铅笔在水杯中‘折断”的生活实例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玻璃缸中游动的金鱼”或“放大镜后面的文字”等生活实例。又如要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折射规律应用教学中,就a以介绍唐代孔颖达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描述:“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还可以讲述八世纪中叶张志和的人工造虹试验故事。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它犹如小火喂汁,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与过程性,不可操之过急。在新授课教学中,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切忌以中考要求来拔苗助长,阶段复习与总复习是填补“空白”与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良好时机。
二、烹调讲究刀工,教学讲究方法
刀工是烹调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它不仅影响菜肴的美观程度,而且还影响着菜肴的食用、入味与烹调过程。主料与配料采用“块丝”刀工就显得不协调,牛肉不采用断切肉纹的切法却不便食用,快速加热的炒菜若切为大丁块则既难以入味又伴有夹生。教学设计也存在着与“刀工”类似的教学方法问题,这就是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问题。
物理概念与规律是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依据认识的“两个飞跃”原理,突出概念与规律的教学重点就是突出感知教学与知识运用教学。如“力”概念的感知教学,不仅要提供诸多丰富的生活中的力现象让学生构建力的表象,还要引导学生从力现象中牵涉的物体个数、物体间作用相互性、是否有接触等特征方面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果采用传统的先阐述概念后列举实例说明的讲授法来讲授“力”的概念,那么学生所获得认识仅是一种“顺应性”理解,缺乏学生自己的活力思维,在综合与归纳、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能力形成方面就是一种“没入味”和“伴有夹生”发展状态。
教学难点的突破更有“刀工”身影。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设计,如何启迪学生形成“毛玻璃代替平面镜”与“实物代替像”从而确定像的位置的实验思路就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若教师直接告知,那就是“速炒大丁块”。为突破这个难点,教学中就可以在课题导入时采用“暗示”的“所谓刀工”手法,让学生观看毛玻璃成像与毛玻璃后的物体。显然,这样的教学铺垫,就是难点突破的有效方法。
三、烹调讲究调味,教学讲究手段
调味是烹调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它是食客品评菜肴的首要指标。从调味佐料来说,它分因菜调味、因时调味与因人调味。依据调味过程,它又分加热前调味、加热中调味与加热后调味,不论那种调味形式,主要考虑的问题为是否突出原料本味还是构筑菜肴风味。课堂教学的“食用餐”也有“调味”的性质,有的课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课学生则昏昏欲睡,除了课程内容的“本味”成分外,那就是教师构筑的课堂“风味”是否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这就是教师们所说的教学手段问题。
课程内容的“本味”成分就是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应该说以生活为基础并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物理课程中那有趣的事实与神奇的现象足以让学生兴趣盎然,但如果在情境性创设方面存在问题,也难点燃学生兴趣的篝火。如“声音的传播”实验,如果将教材中的“抽气式的人造真空实验”改为如图1“加热式的近视真空实验”(瓶中为摇铃,瓶塞留缝隙,加热一段时间后密封),其中的实验原理与方法更能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它不仅因内容不同,还因时因人而异。在互联网加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教科书+粉笔+挂图”的传统教学手段早已淘汰,就是“幻灯机+录音机+电影机”的电化教学手段也很少采用。对于城市与农村的学生,设计的实验或采用的教具,也要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熟悉中的“陌生”才是思维兴趣的“导火线”。
四、烹调讲究色形,教学讲究情趣
色形是指菜肴造型的艺术美,其中包含的要素为材料美、技术美、形态美与意境美。材料美指主料与配料色彩鲜艳且对比分明,技术美指刀工细腻均匀与火候把握恰当而使食物颜色协调,形态美指主配料的摆放与造型,意境美则是菜肴的烹调内涵,“东坡肉”就是历史饮食文化的一种美。色、香、味是菜肴的三大特征,它是食客在享受佳肴美味的同时又享受艺术美与文化美。从学生的成长心理过程而言,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包含美的欣赏或享受,而这种美源于课堂情趣。
课堂情趣主要包含知识情趣、文化情趣与艺术情趣。知识情趣的营造,主要指选择具有情趣性且与知识相关的素材信息或创设具有情趣性的问题情境。如关于“重心对物体稳度的影响”知识,如果演示“不倒翁”或“鹰嘴平衡”现象,学生必定会觉得新奇有趣。又如在《光的反射》课题中要求学生论证“费马定理”,其中数学知识用于研究物理的方法会引发学生对知识运用方面的情趣。文化情趣的构建,主要指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如“分子运动”,若引用宋代王安石《咏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句,显然会诱发学生鉴赏诗词的情趣。再如在科学探究活动后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学生定有如品佳肴的体验。艺术情趣滋生,主要指教师巧妙运用文化媒体艺术和教学艺术。如“来自地球的力”的课题导入,如果用多媒体播放王亚平在“天空一号”演示的“水球”实验与“单摆”的实验,学生必定会受到震撼。教学艺术主要指教师的语言艺术、板书艺术、课件制作艺术等,它们都是孕育课堂学习情趣的“催化剂”。
五、烹调讲究营养,教学讲究功效
讲究营养是菜肴烹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它是人们在饮食方面追求健康的重要标志。厨师在选择烹调原料与烹饪加工时,都要考虑充分发挥食品内各种营养素的效能或尽可能减少烹饪过程中的食品营养成分的损失。如豆腐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缺少一种人体必需的蛋氨酸,如果将豆腐和肉类食物搭配在一起,就可以提高豆腐中蛋白质的营养利用率。当然营养价值还与烹饪方式有关,炖或蒸的方式最有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课程学习也讲究知识价值“营养”的吸收,或曰教学功效的发挥。
教学功效的发挥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的挖掘与教学活动过程效益两个方面。就物理课程而论,物理知识建构中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物理课程的精髓,它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以“温度计”知识为例,其中用可以直接观察的液柱长短来确定无法直接测定的温度值就是一种思维转换方法,而将液柱“细化”就是一种放大思想方法。如果教学中仅注重说明温度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那么这种教学功效仅关注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中创造性思维方法价值营养成分的摄取。教学活动过程效益的焦点在于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如“液体的压强”知识,传统的讲授法与练习法,它只能实现知识及其运用技能的单一目标。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与形成的技能不仅是学生思维活力的产物,而且整个学习过程都能促进学生在心智与心理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尤其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探究意识的逐步强化将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健康、知识与能力、心理是人才素质的三大要素。烹调是提供营养科学的饮食佳肴,它为人们的健康服务,而课程教学则是构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并培养其良好心理的特殊工程。在学生生命成长阶段,如果在饮食与课程学习这两种“日常便餐”中都能获取足够所需的营养,那么他们必定是未来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枫.烹调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