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把“第一课时”丢在遗忘的角落

2014-04-29裴宁宁

亚太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读后生字识字

裴宁宁

从各种课堂教学大赛中一路走来,阅读教学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第二课时。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追求所谓的精彩,赢得评委的深刻印象是根本原因。可是,我们的教学最终是要回归到常态,回归到本真的。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就成了一线教师最为关注,也是亟待解决的研讨话题。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给我们以启迪。去掉公开课的花俏,第一课时尤其要追求的境界也在于此。我以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浅显地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让学生扎扎实实读书是第一课时固有的目标

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考虑一些具有共性的要素,如生字的解决,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对课文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的最初感悟等。在讲课和听课中我发现大多有以下不同阶段的读:(1)初读,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2)第二阶段读,读通读顺。难读句段由教师引导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在难点处进行指导读,示范读,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3)在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参与评价,反馈读的效果。这样的读被泛化、程序化后,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成了“呆读”。

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通、读熟呢?以四年级上册课文《搭石》第一课时为例。开课之初,教师用课件呈现出课文描写的情景,质疑:看到这陌生的事物,你的脑海中有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大声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出示生词,检测初读效果,并及时给予评价。这是第一次读。接着,让同桌两个同学合作读课文,做到更准确,更流利。这是二读。第三次读是分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读后,回到刚才的问题,由学生解决开课之初的质疑。最后一次是默读,要求学生把最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四个不同阶段的读,要求具体、明确,使这四次读有目标,有层次。对学生而言有自读、合作读、听读、默读多种形式,既扎实又不枯燥。这样的第一课时突出了年段特点,把握了年段要求,回归“趣味”、回归“读味”、回归“悬味”,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二、整体感知,了解全文,为第二课时教学奠定基础

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只有在第一课时落实好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的目标,才能为学生深入感悟全文铺平道路,也才能给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蓄积力量。我个人认为,这一环节是必须要有的。但在各种公开课和教学大赛中,往往教者耐不住这份寂寞、平淡和本真,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边缘化,而把第二课时精读品析、语感训练的教学目标移植过来。学生课文还没来得及读正确,脉络还没来得及梳理清晰,便在老师的指令下牵强附会地读得摇头晃脑,制造一轮轮高潮迭起的假象。课后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补教生字,机械抄写,采用注入式解读新词,课后练习也得从头梳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识字学词,不应面面俱到,宜有的放矢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具体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要让学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学词的教学目标。如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师在第一课时初读后,让学生谈感受。有一学生感受不到白杨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这时,教师适时启发,点拨:“戈壁”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很快找到答案。“戈壁”就是难生草木的土地。那白杨树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可见?——学生立刻领悟到:白杨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这种教学处理中,教师没有单独把字词拿出来,让学生理解意思,而是根据学情适时地提出来,既理解了词意,又很好地感悟了文本。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怎样备课》中提到:“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所以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创设情境、运用游戏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保证字词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识字、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猜你喜欢

读后生字识字
读儿歌识生字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生字辨识大闯关
识字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知无不言,言有不尽——《“夜无故入人家”——不应忽略的那一面》读后
生字变身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