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闲适
2014-04-29周健
周健
【摘 要】周作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位作家,特别是他的散文,至今仍蜚声文坛。而王维是唐朝十分著名的诗人,在李杜外自成一家,是我国诗坛上最耀眼的诗人之一。然而这两位跨越千古的文人却因为相似的人生经历而在作品中流露出禅性美,这何尝不是传统中国文人在人性上的高度一致。
【关键词】周作人;王维;清淡闲适;作品;禅性美
一、周作人生活琐碎式的禅性
周作人是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早年曾留学日本,经受过欧风美雨的洗礼。我很早就读过鲁迅的文章,但没有读过周作人的文章。但还是知道周作人的散文很是出名,他在在中国近现代作家中排名很前。现在,当我们静下心来读几遍周作人的文章后,才能隐约的发现文章中的美,这种美需要静下心去体会。
周作人喜欢写生活琐碎,而且能把这种琐碎极尽笔墨。萧红也是一位喜欢写生活琐碎的作家,在萧红的散文集中有很多都写自己的生活境况。然而萧红的生活琐碎中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苦难生活的抱怨,十分真实,但却不如周作人的生活琐碎有韵味。这就是因为周作人能够耐心去对自己的生活琐碎进行描述,能够对文字极尽笔墨。以《苦雨》为例,如果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去读它,只怕会觉得像是五十岁的大妈有说不完的牢骚,难以读得下去。而若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去品味它,便会觉得滋味无穷。这就是周作人的禅性美,在生活的琐碎后面有一颗安静的心。这种禅性和周作人的生活境遇不无关系。
周作人出生于清末的混乱年代里,而又家道中落,早年丧父,这样的环境显然是带有压迫性的。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周作人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的过度时期,而又正好在其兄鲁迅的影响下接受了新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是较复杂的。他也曾作为斗士支援着新文化运动,但毕竟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道路选择都会不尽相同。周作人的性格是比较软弱的,所以他远没有鲁迅来的刚烈,在新的道路上长久的看不到希望后人就会选择退却。周作人就是这样,在将近二十年的努力后情况还没有好转,所以这位近四十岁的文人懈怠了。加之家庭情况并不如意,所以二十年代的周作人渐渐失了锐气,虽然还有关于革命的活动,但他更多的是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与其说是他选择了生活,还不如说是生活选择了他,他必须去适应生活,每月用文字赚来的百十块钱养活一大家子。但他又不能对生活发脾气,因他毕竟是个文人,还有着文人的儒雅。所以他学会了适应生活,这一切再没有安心接受来的好了,过小家庭的闲适,这也是一种禅性,不愠不怒,不争不气。所以在他二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多蕴含着这种禅性,而在文字风格上就表现为清淡闲适。我们不论是读《苦雨》,读《草木虫鱼》系列,亦或是读他其他的散文作品,都会发现这些文章是需要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中慢慢品读的,因为文章中有太多的日常琐碎,这种平淡的东西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体会的出来。
二、王维寄情山水式的禅性
王维生活的唐代是一个佛教十分盛行的朝代。晚唐诗人杜牧在其作品《江南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说明我国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佛教文化。而入隋以后,佛教流传更广,唐代玄奘等高僧去天竺取经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佛教在安史之乱前发展到最高峰。可以说,这样的大环境对王维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维尚佛。这为他以后作品中流露出的佛性与禅性提供了土壤。生逢盛世的王维,家境殷实,并且年少有为,二十一岁中进士,从此仕途平坦是非常可能的。在这种舒适安闲的环境下,在加上其母崔氏尚佛多年,王维生出与世无争的处世性格,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为官后王维一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是为享受生活的乐趣。
王维被称为“诗佛”,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也正是因为王维诗的意境中处处透露着禅性美,温柔的就像是一副泼墨山水画。在王维的大部分诗作特别是山水诗中,都透露着空灵淡远、浑然天成的禅学意境。我们细细品味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或者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总是能够感觉到心灵的放松,晋入到禅境中,这是因为王维诗本身是有禅性的,读者总能与其产生共鸣。而王维这样的山水诗占了他全部作品的大部分。王维作品中的禅性是寄情山水式的。
三、清淡闲适——求同存异中的禅性美
周作人和王维时隔千年,一个是“学院隐士”,一个始终“半官半隐”。联系两人的身世,我越发的觉得周作人和王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不仅有柔弱文人遭逢乱世的无奈,又有文章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禅性之美。
周作人和王维这两个隔代文人在人生经历上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在他们的人生晚期都曾任职于敌方阵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是文人的悲哀,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文人远比武将要受到更多的口诛笔伐。历史总会铭记很多东西,所以王维生命中的瑕疵在几千年后还会有人提起。在安史之乱中倒戈的人不知几许,但王维就是引来许多非议。而关于周作人,现在还有许多人给他扣上“汉奸”的帽子。从留守北平再到汪伪政权,这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早已跑不动了,也不想跑了,所以他换了一个环境继续从事自己的文化事业,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我前面说周作人的性格是比较软弱的,所以他不像朱自清那样“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况且汪精卫也还不是日本。但是周作人终究没有杀过一个同胞,以文人的身份进军政界却少了应有的政治敏锐性,所以在汪伪政权里当个“图书馆长”,搞搞文化研究还是可以的。我并不赞同给周作人扣上“汉奸”的帽子,因为我的心始终是偏向文人的。
王维诗中的禅性和周作人文章中的禅性是有不同的,尽管两人的这种禅性都和现实生活不无关系,但王维的禅更多的是先天就有的,是一种纯自然的流露,是一种纯心灵的放松,是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哉游哉。而周作人的禅更多的是一种后天的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对生活的妥协,正如他在《苦雨》中表现的那种琐碎,在安静中见禅意,于平淡中见情趣。他的禅总是带有生活的痕迹。王维多将禅性寄寓在山水之中,而周作人则是在生活琐碎中体悟到了自己的禅性,对事从容,对人宽容,这是一种禅般的态度。但不管是王维纯自然的流露,还是周作人不得已而为之的佯装淡然,他们在作品风格上表现出来的清淡闲适的禅性美却是不可否认的。
四、结语
我们从周作人作品中的禅性可以看到他处世的随意性,而乱世,正是这类文人的悲哀。而王维则不大一样,他从来都没完全和政治脱节,所以在出狱后还能当个官,这样他的非议就比周作人小得多。周作人最后不是被红卫兵抄家了吗,可被抄家的远远不止他一个。出狱之后的周作人可以算作是真正的隐士了,用后半辈子的潜心研究来“赎罪”了。这时,我们反而很少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禅性美了,因着此时的他到是不怎么写生活的琐碎了,诸如《喝茶》之流。此时他的心多交给学问研究了,反倒是自身多了一份禅性,安安靜静搞研究,不争不怒。
周作人和王维作品中的禅性正是我们现在许多人的作品中所缺少的,它反映的是一种心灵的安静和处世的态度。不管是王维寄情山水的禅性,还是周作人关于生活琐碎的禅性,都是一种美好的品性。我们的作品呼吁这种禅性美,我们的生活呼唤这种禅性美。
【参考文献】
[1]孙郁.周作人左右[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斯坦利·威斯坦因.唐代佛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