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TCD预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4-04-29王俊锋高朝前
王俊锋 高朝前
【摘要】 目的 探讨CT动态随访联合TCD预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给予CT动态随访及TCD监测脑血流,6个月后行GOS评分(预后评分)。结果 CT扫描tSAH出血量多、Hidjra分型13分以上、出血部位位于颅底大血管周围(外侧裂池、基底池、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合并明显颅内损伤,颅内压较高及TCD监测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明显增快者GOS评分低,预后较差。结论 tSAH患者CT动态随访表现严重、TCD血流增速明显者,预后差。
【关键词】 CT随访;TCD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24-01
搜集我院2007年1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合并较重颅内损伤需开颅血肿清除者除外)100例,均有动态的CT扫描及TCD监测,预后情况(随访6个月后GOS评分),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性别:男58例,女42例;年龄:12-79岁,平均45.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2例,坠落伤15例,钝击伤12例,其他11例;入院时GCS3-8分25例,9-12分48例,13-15分27例。首次CT检查均在伤后1-8h内,复查时间分别在伤后1、3、7、14、21天。TCD监测分别于伤后3、7天。
1.2 CT相关资料
1.2.1 出血量 利用半定量法计算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基底池和脑裂的积血用Hijdra法[1]进行计算,6分以下计为少量tSAH;6-13分为中度tSAH;13分以上为重度tSAH。
1.2.2 出血部位 将外侧裂池、基底池、鞍上池、四叠体池内等位于颅底大血管周围出血者视为颅底脑池组;将凸面脑沟、天幕缘、纵裂池出血者视为浅表出血组。
1.2.3 伴随颅内损伤 包括脑挫伤、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干损伤、多发血肿。
1.2.4 将CT影像上出现基底池、环池受压或消失 三脑室消失;中线移位视为颅内压增高表现,有上述表现者为颅内压升高组;否则为非颅内压升高组。
1.3 TCD表现 本研究主要监测患者双侧VMCA(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反应CVS(脑血管痉挛)情况,CVS判断标准:正常:VMCA<120cm/s;轻中度:VMCA为120-200cm/s;重度:VMCA>200cm/s。
1.4 神经功能评分 随访6个月后采用GOS评分:5分,预后好;4分,轻残;3分,重残;2分,植物状态;1分,死亡。其中4-5分为良好;2-3分为不良,本组无死病亡例。
2 结 果
2.1 出血量与GOS关系 见表1。
2.6 并发症 脑积水12例,脑梗死7例,硬膜下积液1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
2.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3 讨 论
tSAH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经常发生,有报道头外伤患者中tSAH的发生率为12%-53%,tSAH的存在是脑损伤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因素。tSAH和预后的关系目前知之甚少。Chieregato等研究了141例CT诊断为tSAH的患者结果显示:经单变量分析,预后明显和年龄、入院时GCS评分、CT的Marshal1分型、出血量、脑挫伤的面积有关。经多因素分析,入院时的GCS评分(P<0.01)和tSAH的量(P<0.001)是预后的独立因素。合并颅内损伤(包括脑干损伤,脑挫伤,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首次CT发现,颅内合并伤最多是脑挫伤与硬膜下血肿,占56.57%;对于颅内合并伤的变化,伤后24小时与首次检查相比较,各种血肿病例数均有增加,但以脑挫裂伤脑内血肿数增加最明显,在首次CT检查无挫伤病人中,又有15%的病人24小时复查出现脑挫伤灶。tSAH最常见于大脑半球的表面脑沟、侧裂的外侧部以及大脑半球间裂,表明脑挫伤和硬膜下血肿与tSAH有很高的相关性;伤后7天较前仅新增1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病例,硬膜外血肿数无增加,硬膜下血肿数减少10例,表明伤后1周颅内血肿多已稳定。与单纯tSAH相比,有颅内合并伤的tSAH不良预后率明显增加,其中脑干损伤者,预后最差。有颅內压增高相关CT征象者:本研究发现出现上述表现者占56.13%;与无上述征象的tSAH病人相比,颅内压增高相关CT征象者预后明显较差。表明伴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预后不良。与首次CT相比,伤后3天复查中线移位病例数增加13例,伤后7天复查提示中线移位减轻者有18例,可能原因为伤后3天达水肿高峰期,中线结构移位最明显,伤后7天脑水肿已开始逐渐消退,病情趋于稳定。TCD表现:本研究采用TCD技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了动态观察。对CVS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预后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TCD检测证实有CVS87例,其中轻中度CVS67例,重度20例。表明tSAH后出现CVS较为普遍,但以轻中度为主,从GOS与CVS关系看,轻中度者与TCD正常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CVS者预后较差,有显著统计意义(12/35,不良率34.29%,P<0.01),从并发症看,100例患者共出现12例非交通性脑积水,7例脑梗死,他们均出现在重度CVS组中,说明严重CVS更容易出现广泛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和脑积水风险最大。分析原因主要有:①tSAH刺激及红细胞碎裂所释放的5-羟色胺、内皮素、氧合血红蛋白,胆红素和高铁血红蛋白,特别是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引起脑血管痉挛(CVS),长期持续CVS容易导致脑梗死。②tSAH致Ca2+通道开放,从而破坏细胞内脂质和蛋白质的正常代谢,严重者导致神经细胞死亡。③tSAH可阻塞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及基底池影响脑脊液循环,同时血液堵塞了蛛网膜粒的绒毛孔,晚期由于SAH的分解产物的刺激造成蛛网膜的粘连阻碍了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导致脑积水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应积极干预CVS的发生发展,防止继发脑梗死和脑积水的出现。
我们的研究表明tSAH血肿量越大,吸收越慢,血肿位于颅底大血管周围脑池,合并明显颅内损伤,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及严重CVS者预后较差,连续的CT扫描联合TCD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导致tSAH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这比单纯企图治疗tSAH带来的潜在的后遗症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Hijdra A.Grading the amount of blood on computed tomogram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Stroke,1990,21:115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