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
2014-04-29李珂王凡
李珂 王凡
摘 要:批评话语分析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非文学语篇,旨在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尽管该学科只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其研究领域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话语、媒体话语等等。本文主要整理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问题
作者简介:
李珂(1989.9-),女,陕西铜川,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新闻英语方向。
王凡(1989.4-),女,陕西安康,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2
1.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批评语言学,旨在关注社会现实中不平等的和不公正的现象以及话语呈现权利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同时致力于发现改进这种不平等的方法。一方面批评话语分析已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且取得丰硕成果,另一方面,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也备受语言学界的争议。本文主要梳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以促进该理论进一步地发展。
2.CDA起源及研究范围
CDA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旨在探索社会中的不平等现在话语中的反映,以及文本用来呈现权利和意识形态的方法。CDA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语言学、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分析模式和理论基础多样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20世纪八十年末,CDA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关注语言在机构语境中使用问题,CDA分析的历史分析角度也开始进入批评话语分析的视野。
CDA关注任何种类的话语,但其特别关注大众语篇、官方话语以及个人的正式或非正式话语。由于大众媒体在影响人们意识形态当面具有重要作用,大众传播话语成为CDA分析的重点对象。
3. CDA的主要研究方法
CDA自二十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虽只有短短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关于话语分析方面的理论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介绍最具影响力的四种研究方法,即Roger Fowler的批评语言学、Norman Fairclough的社会文化分析法、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Ruth wodak的语篇-历史法。
3.1 Roger Fowler的批评语言学
批评语言学产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深受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其理论来源主要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了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批评语言学主张“借助语言结构的相互作用,借助于更加宽泛的社会背景,讲文本与社会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这样的分析来揭示话语表达中的社会意义”(Fowler 1979.195-196)。
批评语言学的分析程序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分析语篇的结构特征并研究其生成过程;其次分析论证这些或过程在所分析的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具体语境里与某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相关性;最后进一步分析论证这种语言过程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意义。
3.2 Norman Fairclough社会文化分析法
Fairclough的社会文化分析法继承和发展了批评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试图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范式。Fairclough提出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分析框架:语篇、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
语篇描写主要分析词汇、语法、语义以及语篇组织。话语实践是连接文本与社会实践的纽带,注重文本的生产过程和解释过程。社会实践关注语篇的社会意义,将话语置于意识形态关系中,分析意识形态与话语的相互作用。
3.3 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
van Dijk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了话语中对种族和少数民族的歧视,以及权势和不平等等问题。van Dijk把话语看成一个交际事件和语言成品,是各种意义的表现形式,包括话语、文本、手势、表情、印刷布局以及其他符号等。
van Dijk的分析框架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文本部分和语境部分。文本部分析话语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结构;语境部分分析这些文本结构生产的认知和社会因素,从而分析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根源。
3.4 Ruth Wodak的语篇-历史法
Wodak采用话语历史分析方法,整合所有的背景信息,分析和解释公众话语中的种族主义思想和偏见,这种方法适合分析话语中隐含的带有偏见的语码和暗指。Wodak认为,口语和书面语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话语实践与其所处的语境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Wodak的语篇-历史法的分析模式分为三个步骤,内容、话语策略和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1)内容层面是指确立所要研究某一具体语篇;2)话语策略层面研究文本中使用的各种策略;3)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研究语篇、句子、词汇。
4.存在问题
4.1 批评话语本身存在话语霸权主义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通过对语篇的分析揭示话语背后隐藏的霸权主义和不平等现象,但其研究方法本身存在霸权主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分析者本身的文化背景影响。任何文本都是作者结合自身文化背景的一种创作,而分析者可能由于與作者的文化背景差异性而对文本产生质疑,即批评话语分析带有较强的主观主义色彩,各人针对同一事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不能通过简单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来甄别事物的正误。2)语料库的选取存在任意性。由于分析者在展开研究前已经对材料有了大致的判断,因此可能在选取材料时潜意识存在某种刻意性,即选择有利于自己判断的语篇来分析得出结论,存在“断章取义”的嫌疑。
4.2 缺乏典型的理论范式
批评话语分析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分析方法多样化,一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的专著、文章以及以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也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有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各自为政”,鲜有将这些理论结合起来的尝试。每一种研究方法都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即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这样也有助于提高批评话语分析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5.结束语
批评话语分析自上世界70年代发展以来,受到传媒界和语言学界的广泛追捧,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语篇注入了新的活力。批评话语分析有机地将语篇的社会学分析和语言学分析联系起来,将语篇置于特定的语境当中分析,改善了以往单纯就语篇中的词汇、句法等文本信息进行整合的研究模式。但是我们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批评话语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Fowler, R.et.al. Language and Control[M]. Routledge&Kegan Paul.1979
[2]Fowler, R..Notes on critical linguistics[A].In R.Steele&T. Threadgold(eds).1987
[3]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 1991
[4]Halliday, 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 Edward Armold.1973
[5]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1992
[6]van Dijk, T.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1998
[7]Wodak,R.&G.Weis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Interdiscipilinary[M]2003
[8]辛斌.批評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J]外语学刊(6):63-7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