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糅神话看“第三空间”的文化身份建构
2014-04-29宋佳
宋佳
摘 要:本文借助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和“杂糅”理论分析了《中国佬》中杂糅的中西神话,意在说明汤亭亭笔下的华裔美国人建构的双重文化身份。这种“第三空间”的文化身份是东西文化协商融合的结果,也是华裔美国人不断追求的身份状态。
关键词:“第三空间”;杂糅;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裔美国文学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批卓越的华裔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汤亭亭。作为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汤亭亭更多地关注华裔美国人在双重文化的背景下对自身文化和身份的追寻和认知。《中国佬》因其独特的结构及创作手法而成为汤亭亭最受争议的一本书。在书中,她独创了神话和自传相结合的文体,多处采用杂糅的中西方神话及叙事策略,巧妙地将中美文化融为一体。文中通過对家族中不同男性人物的描述,呈现了其作为“他者”身份所遭遇的冷漠和歧视,同时也明确了其作为“自我”身份与美国主流文化的融合和共通。通过《中国佬》的书写,汤亭亭想要追求的文化身份观是一种处于“自我”和“他者”协商共处下的“第三空间”的文化身份。
1. 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和“杂糅”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领军人物霍米·巴巴在其代表作《文化的定位》中提出了“第三空间”和“杂糅”的概念。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是一种超越了二元对立的“中间”空间。他批判了殖民文化和被殖民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状态,他认为“第三空间”既非“自我”又非“他者”,而是之外的其他之物。这一场域,种族、意识形态、性别、文化和语言等因素互相杂糅,彼此碰撞交错,在融合交流中产生新的意义,构建新的“他者”。在异质文化相遇的“第三空间”,二元对立得以消解,强势文化霸权得以抵抗,多元想象与对抗策略得以构建,不同文化因素杂合在一起,冲突的文化差异彼此杂糅、碰撞,“异质性”在新的文化生态中得以显现。
在《中国佬》中汤亭亭采用杂糅的神话实现了她的文学的“第三空间”,她通过把中国的神话、传说、历史、意象重新写入美国作品而创作出了华裔美国文学的“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两种混杂的文化和思想可以和谐共存。
2. 杂糅的美国神话《论发现》
《中国佬》开篇便借用了李汝珍《镜花缘》中的一个神话故事。在《镜花缘》中,作为商人的林之洋和学者唐敖旅行到一个称为女儿国的地方,林之洋被女儿国的女人们抓走并强迫变成一个“女人”——像女人一样裹脚、穿耳洞、化妆打扮,并侍奉女王,然而汤亭亭却把故事的主人公变成了唐敖。《中国佬》的开篇便是“很久以前,一个名叫唐敖的人漂洋过海来到女儿国寻找金山。”故事的结尾却声明:“一些学者认为那个国家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公元694-705年)被发现的。一些学者却说那发生在公元441年以前的美国。” 汤亭亭将此神话故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如把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女儿国变成是美国,把唐敖寻找林之洋变成了唐敖寻找金山。最终,它变成了一个既有中国文化传统又有美国文学特点的杂糅的神话。
唐敖代表了所有来到美国实现淘金梦想的第一代中国移民。这一杂糅的神话故事为汤亭亭讲述华裔祖先在美国的种族歧视及身份尴尬起到了重要作用。神话中性别角色的转换指代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受到的种族歧视。像文章的名字《论发现》所指明的,华裔移民实现美国梦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自我的过程。把《论发现》定义为美国的神话,汤亭亭不仅制造了文化层面上强烈反差,而且赞扬了华裔美国人的开拓意识与奉献精神。此神话将中国移民引入美国,也预示着他们将在新的世界不断寻求属于自己的文化定位与诉求。
3. 杂糅的中国神话《鲁滨孙历险记》
与《论发现》相反,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在汤亭亭的笔下却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鲁滨孙历险记》这一章的开始便讲道“在中国有一本名叫鲁滨孙的海员的书,他从小就渴望出海。”在此版本中,英国的海员变成了中国的冒险家,他的求生经历包括许多中国式的生活习惯,例如:在醋里保存鸡蛋,在稻田里种植水稻。神话的杂糅也凸显出了文化的混杂性。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鲁滨孙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即勤劳、勇敢、诚实、善良,他的这一形象就是曾祖父的一个写照,阿公曾被用船偷渡到夏威夷岛上的一个甘蔗园里做苦力。作为第一批来到美国的华裔移民,阿公用辛勤、劳动、汗水实践着他的“美国梦”,即在美国过上自由、幸福、成功的生活。
通过采用这一杂糅的神话,汤亭亭高度赞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可爱的中国人。这和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是一致的。巴巴的“第三空间”概念要求对超越了绝对的二元对立结构的文化重新定位。任何的重新定位都要意识到各种关系之间的动态混杂性。作为一种对文化翻译的颠覆行为,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凭借着文化的优势,汤亭亭吸收了两种文化的优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华裔美国文化,这是中国集体文化价值观和美国民主意识的综合体。
4. 总结
汤亭亭通过杂糅的神话将两种文化和语言带到“第三空间”,使殖民文化和被殖民文化进行同等的对话、协商,建构起非此非彼的“他者”。“第三空间”理论指导着我们用开放的视角去研究汤亭亭超越身份的二元对立和文化传播的二元对立,以杂糅的眼光去审视汤亭亭“自我”与“他者”的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 Bhabha, H.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2] 生安锋.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