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古论今,西游东鉴

2014-04-29颖尧

大学生 2014年5期
关键词:英国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大学

颖尧

毕卓然,在大学期间,就是《大学生》杂志的校园记者。2002年在《大学生》杂志任英文版执行主编,主办全球高校访谈栏目,访问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全球著名高校校长。2005年创办了China Eduventure,致力于教育领域的投资与国际合作。

2010年有感于国内教育中的问题,毅然放弃投资业务,专注于中西方比较教育研究,发起“海外教育行者荟”,历时2年,行程10万里,亲访了哈佛、牛津、剑桥等10所名校校长,并撰写《世界名校如何培养精英:下一代创造力》一书,不求理论体系多么深奥,但求为青年学子打开一扇门,吹入新鲜空气。

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是卓然先生的梦想!

为了实现梦想,卓然先生准备开启国内高校之旅,从2014年4月起,在国内高校巡回演讲,

与青年学子分享当代海外教育,从中西融合的角度探讨当下青年的成长!

读《世界名校如何培养精英:下一代创造力》一书时,我被全球10大名校校长的寄语深深地吸引。这些大学中有美国的6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威廉姆斯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的4所(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细细品味校长们的简短英文寄语,我惊奇地发现了几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

除了牛津大学校长寄语中国青年时使用了“they”(他们)外,其他9名校长无一例外地称“you”(你或你们)。

4名美国校长和1名英国校长在寄语中强调“world”(世界),但是,牛津大学校长眼中的世界是学术世界(the world of academia),而美国校长们的世界是人类所处的环境。

3名美国校长和1名英国校长的话中出现“learn”或“learning”。

在3名美国校长和1名英国校长的寄语中,出现了“make”(改变或使得)。美国校长的“make”都与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相关,译为“改变”更为贴切,而爱丁堡大学校长的“make”与自己相关,可译为“使得”。

2名美国校长和2名英国校长7次使用“what”,它们都是“是什么”。

2名美国校长和1名英国校长的寄语中出现了“passion”,意指“激情”。

中国“灰姑娘”

大学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人们。为此,作者遍访英美高校,试图寻找答案。而从“you”、“world”、 “learn”、“make”、“what”和“passion”6个词语中,可以管窥美国和英国大学的使命。

“you”看重个性强调多元,“passion”突出激情,“learn”和“what”彰显刻苦钻研倡导创新,这些应是美国和英国大学培养大学生的共同使命。

在书中,作者与众多有个性、有激情的同学对话。其中,牛津大学的中国“灰姑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Xiao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之后到牛津大学Linere学院攻读博士。刚到牛津,她受到最大的冲击和感受是:牛津真是太牛了。因为,她没想到来自其他国家的那么多同学都身怀绝技。有的人跳舞达到了专业水平,曾在国际拉丁舞比赛中获过奖;有的拥有10年的潜水经历……白天,牛津学子不修边幅忙于上课、做试验,而到了晚上,特别是周末,他们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比如Party、校园舞会。Xiao很快融入了这种生活,白天她趴在实验室一角,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位灰姑娘。到了周末,她会穿上典雅而时尚的服装,把自己装扮得最美,走入牛津大学的舞会。舞会结束,她要一路疾奔在12点前赶回宿舍,准备迎接第二天的课堂和实验。这就是中国版的牛津“灰姑娘”,不过也恰恰体现了古老牛津大学的活力、青春和多元。

然而,美国和英国大学的使命又各有侧重。它们对“world”和“make”的不同解释表明,美国大学强调“改变世界”,而英国大学崇尚“学术严谨”。

几个月前,我采访了Teach for America(美丽美国)的创办人Wendy Kopp。自1989年,Wendy Kopp每年都招募成千上万的美国最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前往美国贫困地区支教两年。薪酬低、工作环境不佳……但这些无法阻止它成为美国大学毕业生最炙手可热的雇主之一。为什么?Teach for America的口号之一是“make a history”(创造历史),这与美国最优秀大学生的梦想不谋而合——上大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或一份工作,而是为了服务社会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们的这一梦想正是在美国大学“改变世界”的使命熏陶下而根深蒂固的。

正如本书中麻省理工学院教育委员会主任兼招生部主任Stuart Schmill所说,“我们的教授和学生都专注于解决世界上的大问题。这是一个以理工科为中心的地方,尽管我们有许多理工科以外的学科。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全体师生都高度重视科学的地方。我们在一起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是贯穿全校的精神。”一旦“make a history”融入到美国大学的每个细胞中,它就会随着大学生毕业走入美国社会,种下创新的文化种子,产生巨大的爆炸性效应,微软、谷歌、Facebook等改变世界的企业诞生于美国就不难想象了。

美国和英国大学对使命的不同定位也反映于各自的招生中。要“改变世界”的美国大学在招生时强调特质、兴趣等,英国大学则寻找有学术能力和专业潜质的人。牛津大学招生部主任说:“面试是学术选择过程的一部分——面试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确定申请人是否可以参与到相关科系的学术讨论中,这些会涉及解决问题、数据转化和分析、批判性思维和推理……”

《中国同学》

读完这本书,我在脑海里时常幻想作者漫步在查尔斯河畔、伯克利山麓、牛津镇、剑桥镇等地陷入思索时的情景。在书中,他不但与正在美国和英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交流,还时常回忆钱学森、钱钟书、杨绛、徐志摩、金庸等名人在这些大学留下的足迹和传说。现在与历史对比,作者发现:并不是我们的教育传统就无法培养出独立、批判、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中国传统的很多教育思想、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主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神圣的校徽。校徽中,右边是一个绅士捧着书卷阅读,左边的一位青年右手握锤子,仿佛在打铁。下面的拉丁文翻译成英文,绅士为“mind”,青年为“hand”。“mind and hand”(知行合一)是麻省理工学院150多年前就倡导的精神。而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不也提出了“知行合一”吗?《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做学问,学是不够的,还要问;问不是终结,还要谨慎思考,否则没有独立性……它所提倡的独立思考、敢于明辨、勇于实践,不就是西方大学一直强调的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谈起国外的年轻人,激情、才华横溢、勇往直前都是他们的标签,但是,作者深信中国人同样具有热情、勇敢和潇洒的基因。当作者阅读耶鲁教授菲尔浦斯1939出版的自传中《中国同学》这一章节时,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中国同学》中,菲尔浦斯高度赞扬了早年中国的留学生。

这些男孩子的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只是头上留着长长的辫子。他们玩橄榄球的时候,会把辫子藏在衬衣里,或盘在头上;我们玩的所有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在花样滑冰场上更是技术超群。

这些男孩不但在体育场上压倒美国人,他们还在另外一些场合让我们心碎。当这些中国年轻人出现在社交场合的时候,就没有我们什么事了。他们对女孩子的态度,有优雅的恭顺,是我们学不来的。我不知道女孩子喜欢他们,是因为和东方人共舞的异国情调,还是真的受到他们言谈间的风度的吸引?但事实就是,在舞会上,在一些招待会场,那些最漂亮、最有魅力的女孩总是会挑选这些东方男孩。

读了这些文字,我也有了与作者一样的自信。我们在学习、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

采访Teach for America创始人Wendy Kopp时,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Teach for America的口号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Teach for China(美丽中国)的口号是什么呢?”Wendy Kopp这样答复:“这个问题正是我来中国要思考的,更是中国的老师们要思考的。”

同样,我们的大学使命到底是什么?需要中国人自己去回答。本书的作者做了一次大胆的“西游”和深度的思考,做出了他的回答。

猜你喜欢

英国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大学
Don’t Show Off In Public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英国第二阶段脱欧谈判将对其高校产生重要影响
千年等一回!牛津大学女生录取人数首超男生
近代印度学体系中的牛津大学佛教研究
英国大学法学院招生“开放日”研究及启示
美国大学课堂教学观察及启示
调查显示“脱欧”将降低英国大学吸引力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课程服务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