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青创作力一触即发 沃得工作室

2014-04-29林义杰

艺术品鉴 2014年6期
关键词:茶器陶艺创作

在这个各方茶业市场越来越热络的时代,事茶、喝茶已不仅是开门七件事之一的生活必需,它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也不仅仅是在享受一口茶的浓、醇、香、气、韵等,现代人的生活丰裕充足,自然讲究更高层次的享受,最明显之处便是茶器使用与茶席配置的改变。对于茶器的实用与茶席配置的讲究,台湾绝对是这个领域的滥觞。多年来因为对各种文化的包容性,你可以在台湾茶器作品中看到很多影子,例如宜兴壶、例如日本天目碗、例如景德镇瓷杯,但是在现代茶器作家的巧思与潜心制作中,看到了属于台湾茶器自己的诠释方式,多元性文化的创作与融合,以及茶器作家所表达的独具风格语言。以下,带领各位一一了解几位具有代表性之年轻陶艺家与其作品。

复归自然 统摄多元

卓铭顺的创作艺术

卓铭顺,一九六八年生于台湾的陶瓷之乡“莺歌”,曾就读复兴高中美工科、海山工商铸造科、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研究所,从艺术美学、机械制图、到工艺设计,完善的学科基础,以及自幼的艺环境熏陶,顺理成章地让他步向了陶瓷创作之路。

他的作品曾参加历史博物馆“陶艺双年展”、陶瓷博物馆“台湾陶瓷金质奖”、文建会“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台湾工艺研究所“国家工艺奖”乃至阿根廷“圣尼古拉斯当代马赛克双年展”等各式国内外大展,每次都荣获大奖,倍受肯定。

泥土,是大地的蕴含。卓铭顺以此为创作的原料,制造出如同红砖效果的质感,有时也依作品的需要,敷涂上美国红土,更加强红色的局部; 而他作品中醒目的植物青花白描,则绘于敷有日本瓷土或化妆土的基底之上。

创作中,卓铭顺脱离了一般拉坯的传统进路,而以“陶板”工法代之。因为陶板的使用,作品成形的限制相对地变小,使得他创造新造型的空间变大了不少。为了配合小尺寸窑炉的限制,他发展出属于他自己专有的“组合式”造型法。首先,在草图阶段就将作品分解成小单元的个体零件,分别经过施工、进窑烧制以后,再予以一一重组,组合成一较为庞大、完整的作品。使原本传统工法所不能做到的造型,因此法得以呈现,他的每一个创新想象也藉此而得以落实。

作品:茶具系列之蕺草(组合式水器)

从这件作品,我们看到陶板创作所展现出如砖块般的厚重平实,也看到多部分零件,巧妙地组合出带有极简风格的新造型。

卓铭顺作品,平整、简洁的器型模式,并在主器物局部镂空复加以异质元素,以及在作品表面刻画某种痕迹的手法,特意仿造出类似砖块或木头的颜色和肌理,使得我们远观作品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是由砖块、或木头、或两者之结合所雕凿出来的。而近看时,则会发现其上还布满了各种图形和线条,这些即兴的曲直线条,有如面板的线路,又像建筑工事图…这些图形和线条总让人联想到德国表现主义的大师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水平线、垂直线、自由的曲线、波浪的弧线,画面充满音乐性的律动。

为了营造多层次的空间感,卓铭顺在仿若砖造的造型上,安插以不同材料的异质元素,有木头雕刻的窗花,有青花白描,这些都是他以陶瓷工法仿造出来的效果,而非将异质材料直接置入。

整体作品中,卓铭顺将挥洒的线条所产生的轻快与愉悦,与作品器型利落的切割所产生的稳定沉重并置;将外型的粗犷与青花的细柔结合,一如多元拼贴的蒙太奇,在适当的安排下,化杂于统,化冲突于和谐,让每一个原本相对立的元素都有其立足共存的空间,让异质多元的结构达到和谐统一。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作品青花上描绘的图案,这些植物既不是梅、兰、竹、菊,也不是茶花、牡丹,而是现存于台湾,于我们生活的周遭,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存活在各个不起眼角落,也是我们自小相见不相识,熟悉却又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它们即便是在现今这个机械文明的时代,仍旧奋力勇敢地存活着,让我们看到一种高贵、值得喝采的生命!卓铭顺作品的型、纹,如同工业器具的组合,象征着无机物质的机械文明,上面的植物花卉则为这个了无生气的冷漠疏离,灌注了人性有机的生命情怀。

陶界的动物造物师

林义杰与自然和鸣

在台湾的陶艺界中,能够在茶器创作领域上将艺术美学至极,又能发挥事茶实用性的陶艺家,老一辈的国际陶艺大师陈景亮可谓带头者,但是陶界后进中能够兼顾的两者的实在不多,而中生代代表,非来自莺歌的林义杰莫属。

林义杰,1992年成立半月陶工坊,初以陶艺示范教室经营,2002年改为个人工作室,2007年搬到莺歌,将原来早期的窑厂改建成红砖与木造的传统建筑,潜心制作生活化的手感陶器。

细细品味林义杰的创作,可以发现许多作品都有动物的印象,这是他与儿时生活回忆的联结。他曾说,动物的形象是世界的共同语言,只要能正确表达动物的形象,很容易引起共鸣,藉着描绘动物形象,让人跟动物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一种结合,获得很大的乐趣和回响。他的代表性动物类作品是青蛙、蟾蜍等,跃姿、爬瓷、坐姿以及眼神比例,都令人啧啧称奇。

其实以青蛙做为茶壶出水意像的作品不少,但林义杰创作的青蛙壶,造型、用色、比例与事性性,堪称一绝。要如何在已经有很多人在做的同样题材中,走出以往的巢臼,是一项困难的挑战,而林意杰的拟人化与用色,走出了一点新意,趣味性十足,又适于实际泡茶。

对于台湾壶的创作,林义杰也投注了相当多的精神,他认为台湾壶的灵魂是由台湾陶艺家赋予,在台湾陶艺家无限想象力与工艺深厚度中,决定了台湾壶的泥土形造与美学高度,这也有赖每位创作者的人文素养资质。

论证视觉的界限

传达东方的诗意

1990年毕业于联合工专陶业科(师承陈焕堂)的许旭伦,之后进入原料公司,担任釉药开发工作。为了进入陶艺创作之路,陆续向潘俊任老师学习手捏壶技法,师承李亮一,学习新观念陶艺、以及师承李沃源、陈秋善、李进福等大师们学习各项技法。同时一直用心于试验开发新的釉药,并将这些新的技巧融入创作中。不论是造型、釉色题材,总是随着技法的纯熟和心境变化而有所不同。他的特质细腻、技能全面、善创新、多变,因此几乎每年的作品不拘主题,都有推陈出新。

许旭伦的作品多以手捏写实为主。生于海岛台湾,他的创作曾陶醉于海岸奇石、海洋生物等环境议题;也曾因着孩子的出生,唤醒过往自己儿时的记忆。作品《古早录》正是回味台湾50、60年代生活样貌。

近年,随着陶艺创作进入到茶学的品味艺术中,他所理解的茶器,在于营造一种人与环境的互动、是一种心境、一种喜悦境界的连结。“墨韵山水”茶席系列,正是他在茶席间,壶起杯落、静默淡雅的人文交织中,所感动到的极富东方特质的一道风景。

创作中,作品以中国文字书画为创作发想,观想书法不单只是书写语言;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节奏的艺术,具有线形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因此采以墨韵为本、文字为辅,并以创作技法加上造型意像的釉色表现,利用泥土的塑性,达成工法细腻、单纯简洁的茶席器物造型形式,在这些简单的造型上,以釉色烧成与碎裂的过程,表现类似山水墨彩的层层堆栈,其中隐约的文字线条,传达出极富东方意境的想象。眼前,每一茶器组合的整体釉色与纹理,毫无停滞、自然流畅;但远观作品,犹如阅览整体釉彩流动时瞬间的凝固,没有半点迟疑不确的痕迹。

———源初书法的墨韵,论证视觉的界限

感受生命当下的凝结与流动、沉静、淡然、芬芳…

一杯茗香~

传达东方的诗意

壶起杯落,人际间、互动间,正演绎着超越视觉所见的人文传递。

白与黑的

完美世界

出生于马祖的曹其涯,1978年来到莺歌,爱上了陶瓷的多变,从帮别人代工设计转而改为个人创作设计,在黑与白的世界里找到了完美的比例。

“那时候的莺歌做有中式的佛像,也有西式的珠宝盒,我才发现原来泥土可以有那么多种型体变化、色彩与感觉”,当时莺歌蓬勃发展的陶瓷工业,让充满创意的曹其涯在泥土里找到一条道路,他在各个陶瓷厂工作,学了不少经验,后来决定自己创业,在1984年时成立了个人工作室。

从进入陶瓷工厂打工,到从事陶瓷设计与创作,现在也有三十多年的时间,“由于莺歌的资源集中,同业之间也可互相观摩”,曹其涯在莺歌简直如鱼得水。“早期我都不是在自我创作,而是在帮别人创作,是为了换钱”,由于他的创意十足,在开设工作室之初便开始与各个工厂合作,专门帮人家设计产品,许多工厂都喜欢他的设计,抢着要跟他合作,让他无需为生活担忧,也才体会到原来泥土也可以变黄金。“那段时间日子过得太安逸,反而让我被担误了”,曹其涯说,因为人都喜欢安逸,由于取得案源太简单,让他太过放松,“那时我常常都跑去打高尔夫球,爬山或是潜水”。

后来,历经了几次金融风暴与产业大量外移之后,原本为陶瓷厂做造型雕塑设计的曹其涯,发现他原本赖以维生的工厂很多都快活不下去了,委托他开发新产品的厂商也越来越少,于是他密集的进修许多陶瓷相关课程与增加艺术美感的学习,开始试着做自己的创作品,并且参加许多展览及比赛。“那时候只要参加比赛就很容易得奖”,对一年至少获一座奖项的曹其涯来说,他看到自己的创意成形,并获得肯定,与其他设计师合作开发生产,让他逐渐找到自己的创作风格与定位,更加坚定他继续走创作这条路。

原来只做设计的曹其涯,原本还是想请人代工,因为在寻找工厂时,都找不到能够符合他的要求的厂商,所以干脆自己来做,他原本在陶瓷工厂里的训练便派上用场。以双手将安逸太久而遗忘的感觉逐渐唤醒,在一次次的塑形、设计、创造的过程中,曹其涯的风格特色也越见明显。

“我选择以瓷土做基材,瓷土高温洁白代表高雅,也因可塑性较差,所以比较少人从事这类创作”,简单的理由下,曹其涯选择了相当有挑战性的瓷土,作为他创作的素材。“瓷土是千年传统,而我将之赋予创新运用”,他说,为了彻底表现瓷土的高雅,他选用无光结晶釉还原烧,将瓷土烧成素白与素黑颜色搭配,“这是很难表现得很好的一种釉色,高温烧结温域很窄,有其难度,但其温润质感是我最想呈现的一种追求。”

他的作品线条形体都别具特色,透过素雅的白呈现了各种意象,名为“挽回”的杯子上,小黑人极力与杯身拉锯,象是想要挽回过往的快乐时光、无忧岁月、甜蜜感情、值得回忆的生活;而另一个青花瓷杯“掌握”,小黑人高枕无忧的躺在杯盖上,呈现出对人生有所掌握的自在感受。曹其涯的创作作品,无论在线条上、釉烧上的要求与难度都相当高,但成品都以生活用品型态呈现,而主题则围绕着友情、爱情与亲情,更接近人的生活。

透过曹其涯的工作室logo设计,不得不佩服他充满创意的精神,以黑色底镂空挖出“名”字,空表示表示“无名”,再用一个边框框出范围,里头的“奇”字却硬要将最后一笔拉长,这代表“出奇”。从作品到logo,这些简单却最不简单的创意,是曹其涯最想要带给大众的体现,透过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营销,曹其涯坚持了自己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落实了创意的发挥,作别人不敢作的,追求无瑕的作品,透过优雅的外形,结合现代风格,拥有千年传统的陶瓷,在曹其涯手上,充满了无限创新的可能。

猜你喜欢

茶器陶艺创作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一墙之隔》创作谈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