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纪录频道:期待政策更加倾斜
2014-04-29南瑞
南瑞
要求每日播出半小时纪录片的总局文件,因暂时只针对上星综合频道,故并未对地面频道造成很大影响。
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节目中心主任陈大立说:“政策出台后,短期内看到的是卫视的需求增加,我们这样的专业频道不会有立即反馈。”专业的地面纪录频道更关心政策的延续性,希冀政府能出台更细分的政策,在税收上予以倾斜,以完善纪录片的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国产片主导黄金档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从2014年1月1日起为东方卫视每天提供30分钟的纪录片内容。目前这项工作刚刚起步,没有形成明确的方向,每周提供不同类型题材,系列化编排。节目编排由SMG统一协调,上海纪实频道和东方卫视协商安排。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副总监唐骏介绍,早在政策出台前,上海纪实频道的重头节目都会在东方卫视播出,2012年的《大转型》系列和《喀什四章》在卫视平台播出后,反响很好。
湖南卫视也与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合作,2014年,由金鹰纪实频道为湖南卫视提供每天半小时的纪录片内容。
地面频道要保证卫视播出内容的首播量,比较重头的都会在卫视首播,地面频道重播。但因为湖南、东方两家卫视的纪录片栏目播出时间都在零点以后,即使内容重复,也不会对地面纪实频道造成大的影响。
北京纪实频道目前不向北京卫视供片,半小时的内容由北京卫视自己制作或采购。“各台有各台的情况,溝通、奖励机制都不一样。”陈大立如此解释,2014年北京纪实频道暂不会有大调整。
各平台播出国外纪录片的比例都在不断降低,尤其是在黄金时段。目前,上海纪实频道黄金时段70%的内容是国产纪录片,唐骏称:“首先从黄金时段做起,先提高这一时段国产纪录片的比例。”频道24小时的播放时间内,国产纪录片的比例已达到50%—60%。
金鹰纪实频道的晚间播出从17点30分至24点,一共有6个半小时,其中国产纪录片和纪实类专题节目达到4个小时,内容包括军事、情感法制、悬疑探秘、青春现实、历史等类型,国产纪录片播出量占晚间播出总量的65%左右。
北京纪实频道周一到周四保证首播3小时国产纪录片,加上重播,全天国产纪录片播出时长达8小时。
三个内容来源
地面纪实频道目前的节目内容来源有三个渠道:自制、外购和委托制作。
目前来看,外购占比最大。上海纪实频道一直在增加自制内容比重,但目前还摆脱不了对外购的依赖。目前,它以150—160元/分钟的价格即可买到不错的国产纪录片,交易方式既有广告置换,也有直接购买。因为承担着向卫视供片的责任,如果片子要在卫视播放,需要跟卖家重新商量价格。唐骏介绍,东方卫视的平台,160—180元/分钟可买到标清国产纪录片,高清价则是180—200元/分钟。唐骏说:“纪录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总局新政策的出台,纪录片价格在逐步上升。需求决定价格,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金鹰纪实2013年外购纪录片的价格平均在每分钟50—80元左右,全年引进节目(不含贴片)总费用大约300万元。
北京纪实的外购比例达到90%,陈大立称:“现在没有哪一个台有一个专门的团队生产纪录片,都是有目的地引进购买。”北京纪实的外购价格为三家最高,已经涨到了200—300元每分钟,“纪录片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一二百块钱买不到特别好的片子。”陈大立说。
再来看自制的成本。上海纪实频道的日常自制节目,半小时时长大概要花4万-5万元,精品大项目的投入虽因团队而异,但都远超日常节目的投入。金鹰纪实频道自制节目的体量很大,全年节目生产总投入为800万元左右。其完全引进播出、改编播出和自制的比例基本上是1:1:1。
还有委托制作的模式。上海纪实频道和全国几十家纪录片制作公司都建立了关系,以北京、上海为主,人力和财力一起投入。制作公司提交选题,频道通过流程,确定选题,拿出资金,派项目经理跟踪,成品的版权归上海纪实频道所有。但为了更加深入市场,上海纪实频道正在考虑,以后节目发行的收入将根据比例,和制作公司共享收益。
北京纪实频道目前委托制作的量不是很大,但陈大立说,随着需求量增大,委托制作的占比将越来越大。
金鹰纪实还以机构定制的方式创作了一批纪录片,如《明德方兴》由明德中学赞助,《湖湘人物志》由湖南省图书馆参与投资,《野性亚洲》和《中国毒蛇》都是由其他公司机构赞助。
生产力之困
上述三个内容来源中,外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原因在于“买的便宜,自己制作反而更贵”,这造成了地面纪录频道生产动力不足。
当前的纪录片市场还不成熟,属于预热期,虽然产量可以保证,但产品转变为商品还需要一段时间,纪录片交易价格远低于实际价值。要想提高平台的自制热情,提高纪录片的交易价格是关键。
陈大立有另外的想法,他认为纪录片不能完全依托台内自制,应当委托外边的团队制作,既节省了劳动力,也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另一个现状是需求和生产还没对上位,大部分纪录片有类型泛滥之殇。比如历史类的《档案》,它是东方纪实的老牌节目,长期位居收视率第一的位置,它同时也是上海纪实的销售大户,占比上海纪实总销售额的60%左右。《档案》的火热具有代表性,目前市场上最热的纪录片类型就是历史题材。受限于技术等原因,地理和动物类题材很少人碰,一拥而上拍历史类题材,造成历史类纪录片产能过剩。“市场不清晰,一方面非文史类纪录片的需求那么大,但没人投资,没人做;另一方面,文史类又产能过剩。”在市场逐渐火热,资本渐渐流向纪录片的当下,投资观念梳理和机制调整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作为首都大台,北京电视台对纪录片支持力度不小,“给了很多钱”,但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陈大立期望国家战略能更倾斜、更精细,对纪录片实行减免税,“纪录片制作周期长,把它扔到市场上和娱乐节目竞争,一点优势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