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道:用纪录“抗击肤浅”
2014-04-29南瑞
南瑞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发布4年。4年来,主编张同道见证了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艰难起航及生态改善。记录2013年纪录片发展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4)》,张同道正带领团队创作中。2014年,除了这份研究报告,他的《小人国2》也将问世。
张同道有两个身份,他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另一个身份是纪录片创作人,他长期奋战在纪录片拍摄一线,一部《小人国》让纪录片圈外的更多人认识了他。
张同道是一个理论工作者,他的研究为纪录片产业提供尽可能多的理论支援和可参考意见。一手数据资料搜集的工作庞杂细致,花去了张同道和他的团队数年时间。但成果是值得欣慰的,每年披露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为正在崛起的中国纪录片产业提供了具有价值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创作
张同道谈起对纪录片的研究,比谈创作更有热情,他遗憾2013年缺少《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品,欣慰行业的整体制作水准大有提高。“整体环境在改善,纪录片销售价格在提高,一些新的公司冒出来,2014年将会有大批片子出来。”
他也有担忧,资金涌进来后,纪录片圈子已经出现了需要去矫正的问题。比如,有的纪录片投资很大,把很多钱放在了情景再現和技术上,但真正打动人的情感和命运部分展现不充分,人文含量不够,本末倒置。“没有人文含量就没有拍片的必要,其次才是提高技术水平,不能拍出来黑乎乎、晃悠悠、慢吞吞。”
张同道不提倡媒体自己制作纪录片,“应该市场化”。中小台没有制作精品的能力,如果拿自制的钱去市场上购买,不但可以买到精品,还能让精品纪录片卖出应得的价格。
他提醒从业者“永远不要想纪录片有一天会像《非诚勿扰》一样有那么多观众,没有可能性。”
张同道有自己的工作室。这个工作室除了是教学基地外,更是纪录片试验田。研究了那么多纪录片后,他有很多个人想法,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
三类题材对张同道有特别吸引力,首先是与专业电影史相关的题材,他制作了《电影眼看中国》,选取了1920年至1949年之间的中国经典纪录片,通过纪录电影见证历史的变迁,2013年4月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他对文化碰撞类题材兴趣浓厚,后面即将开始的两个选题,都与此有关;教育一直是张同道纪录片重点关注的对象,2006年起他就一直拍摄孩子,《小人国》《成长的秘密》以及即将问世的《小人国》第二部,都聚焦于儿童的心理世界。
多年研究纪录片,张同道攒了一大堆创意,“都拍出来需要十年时间”。决定先拍哪个的原因常常是这个项目当时获得了比较好的投资。不过,先后顺序在他看来并不十分重要,因为纪录片不是应景的东西,一部好的纪录片平均寿命要有八年以上。
近年来,张同道拍的片子集中在大片和精品上,以他的标准,大片投资1分钟2万-3万元,精品投资1分钟1万-1.5万元。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央视纪录频道和各个电视台,以节目运营公司为主的媒体企业,各级政府和银行、航空公司等大企业,都与他有合作。
张同道的创作团队长期合作,“纪录片临时组团比较困难,成功的团队都是长期合作。”团队粘合力关键在于文化价值追求,张同道说,没有这个价值观,光靠钱,团队聚不拢。
制作一部纪录片的流程大致是这样:先花3—8个月实地调研,找准采访对象,确定采访环境,只有大量的一线调研,后期拍摄才会从容;然后进入拍摄,时间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拍摄完毕后进入后期制作,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技术团队,剪辑、特效、音乐大展身手。作为导演,张同道贯穿整个过程,其他的工作人员则是分段参与。一部片参与人数30—40人是正常情况,最多的时候有可能达到100—200人。
《小人国》拍了8年,积累了600多小时的素材,最后剪成80分钟。《小人国2》2010年开拍,拍了300多小时,最后将剪成一个多小时的电影。
张同道选择镜头最大的原则是镜头能否讲好故事,他偏爱能表达人物和环境关系的、有意味的镜头。
“人性中迷人的风景”
自从博士毕业偶遇纪录片之后,张同道人生的关键词一直就是纪录片。
“从经济的角度说,不会选择以纪录片为业,选择是因为觉得有意义,有价值。”人的生命由有限的时间组成,纪录片为他提供了一次又一次体验不同人生的机会,“这是快乐的事情,值得痴迷。”
这份快乐成为走下去的动力。随着认识的不断变化,作品的主题随之变化,张同道试图在每一部作品中注入新东西。但对人性的揭示和美学的突破在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在他看来,纪录片可以挖掘出“人性中迷人的风景”,而这风景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看不到。
张同道的本职是教师,生活较其他纪录片创作者有保障,拍摄纪录片为的是实现梦想。“仅仅用纪录片谋生,目前还是有些问题。”改善纪录片人的处境是纪录片发展的前提,张同道认为这个要由市场自己完成,如此纪录片才能变成一个有自我发动能力的行业。
在教师的工作上,张同道还肩负着培养纪录片人才的重任,培养纪录片工作者更花费时间和精力,对人才的要求也高,要有文化厚度和研究能力,最关键要沉得住气,“速成很难做出好东西。”
张同道希望纪录片给世界留下一些思考,“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如果大家只是传微信、微博,就慢慢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世界正在变得肤浅,张同道说,而“纪录片可以抗击时间、抗击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