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机,纪录
2014-04-29
从小众产品成为大众化内容,从国内走向国际,近三年,在央视纪录频道的带动下,中国纪录片产业要素逐渐凸显,商业模式逐步成形。
自2014年1月1日起,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电视上星综合频道需“按周计算平均每天6:00—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市场势必将再次发生深刻变革。
对播出方而言,纪录片播出体量突然增加,有些台难免感到捉襟见肘,或者把既有资源盘活,重播,外购,或者在纪实栏目上做文章,或者对政策执行力度持观望态度。当然,也有一些频道不会局限于30分钟的要求,会借此机会激活原有纪录片队伍,打造自己的纪录片品牌,比如湖南卫视打造青春励志纪录片,浙江卫视深耕人文历史纪录片。
“这时恰恰是卫视梳理定位、规划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化提升的好机会。”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向《综艺》表示,上星综合频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同时又要避免产品同质化,自然会带来纪录片题材、风格的多元化,会催生出一批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符合卫视气质定位的类型片。
对于生产方来说,一直以来由于纪录片的生产与回报不成比例,社会制作公司一般产量不大,缺乏品牌产品,营销也鲜有成功,因此,目前行业中规模化的纪录片制作公司凤毛麟角。而独立制作人,除了少数几个浮出水面,并通过长期与买家合作,得以支持个性化作品的生产,很多人依然属于漂流状态。
纪录片从电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自然会提高业内外对纪录片市场的关注度,尤其当社会资本进入之后,制作公司有望迎来更多规模化发展的空间,尤其是擅长特定类型纪录片制作的公司。
政策指向、产业变化,正共同驱动2014年中国纪录片制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政策驱动市场
从2010年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1年底《关于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的通知》,到2012年对优秀纪录片及人才的扶持计划、2013年实行电视纪录片题材公告制度的通知,再到2014年实行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日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的规定,这几年主管部门一直都在扶持国产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营销。
与此同时,近几年国内纪录片制播环境也在不断变化,2012年全国主要制作机构纪录片产量为3000小时左右,主要播出机构首播国产纪录片总时长约10000小时,均为2010年的3倍多。但,目前国产纪录片的题材仍大量集中在文献历史类,现实类题材比例不高,自然类、动物类、科技类等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题材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全国范围内的电视台,尤其是上星频道,纪录片的播出量都不大,播出时段也不好。
缺乏资金是一个重要因素。国内纪录片的融资渠道一直都非常窄,很少有基金、大企业愿意进入。如今,主管部门从播出刺激生产,对于一向被视作影视行业价值洼地的纪录片行业,这个时候或许是投入资金、人力的最好时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介绍,目前国产纪录片制作的最高投资达到5万元/分钟,投资来自大型企业,不靠发行收回投入,为的是实现公司的文化抱负;一般的大片投资在2万—3万元/分钟,大片的概念是“精细程度高,文化含量高,主题有一定的大众接受度”,这类片子是支撑纪录片形象的主要动力;下一个级别的精品纪录片投资在1万—1.5萬元/分钟;普通制作的投资一般是5000—8000元/分钟;还有2000—3000元/分钟的低端制作,这类片子通常地域性较强,不具备纪录片跨时跨地的传播标准。
34个上星频道每天30分钟的纪录片播出量,一年总计有6000多小时的内容需求。但不是所有的电视台都有纪录片自制实力,于是外购、交流就成为实现播出诉求的重要渠道。张同道提倡纪录片生产的市场化,“中小电视台与其投入大量资金制作低品质纪录片,不如拿这些钱去市场上买,让精品纪录片卖出它应得的价格。”
预售、承制是纪录片社会制作公司目前的主要运营模式。承制模式虽风险不高,但利润有限,有些面向城市台或地面频道的纪录片,不得不采取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方式,或者通过谋求广告经营来收回成本,难怪有纪录片人形容自己像“民间书馆的说书人”。
由于纪录片市场的不够完善,纪录片营销存在的风险,以及各种纪录片人才的缺失,新政所引发的市场能量很难在一夕之间爆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制作公司表示,不会迅速招兵买马,扩大规模,正如雷禾传媒机构CEO海天所言,“政策制造的不是市场,而是一个机会,在各方实力和资源不均的情况下,这种机会未必就是平等的。身处其中,既需要一份坚持,也需要一点智慧。”
交易价格仍偏低
2014年1月15日,《舌尖上的中国2》在广州举办首次主创见面会,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现场透露,在《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后,《舌尖2》的发行价格已远超第一部,现在海外很多地区都在争抢首播权——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海外发行收入超过35万美元,创造了中国纪录片单集最好的成绩。
像《舌尖》这样既引发公众话题,又获得丰厚回报的纪录片是个案。目前国产纪录片最高首播价格只达到1000元/分钟,大多数都没有超过500元/分钟,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元/分钟,还有一些公司为了获得广告经营时段,会免费提供片子给电视台播出。“这些价格距离纪录片的真实价格还很远,纪录片的首播价格应该达到3000—5000元/分钟,但市场目前距这个目标很远。片子实现不了靠发行收回成本,就不是真正的市场化。”张同道说。
如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政策的出台刺激了播出平台的购片需求,纪录片交易价格有望进一步上升。而要想提高交易价格,除了纪录片本身品质过硬,还需要配套的营销策略、销售渠道。目前优秀国产现实题材纪录片数量有限,而纪录片导演又较为分散,产销渠道不是特别畅通。湖南卫视常务副总监李浩表示,“纪录片要走出去,走向世界,说到底还是要依靠市场。纪录片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产品,既然是产品,最关键的有两点,第一,国际表达,解决产品国际适用性的问题,第二,渠道,搭建买卖之间的平台。”
人才荒
中国的纪录片长期以来偏于文艺创作,大多纪录片人只关注自我表达,不太关注市场,小作坊生产方式偏多。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副总监唐骏表示,国产纪录片要想减小与国外纪录片的差距,就需要学习国外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培养出专业领域的专业创作者。
“中国纪录片的人才太少了,特殊专业、撰稿、摄影、运营、融资、销售,各种人才都缺。”这是此次记者采访中,业内对国内纪录人才现状的普遍评价。
李浩说,从湖南卫视实际状况出发,目前最欠缺的人才有两类,一是会讲故事的优秀导演,这是纪录片有市场、有收视率的保障;二是能有效管理进度和资金的优秀制片人,这是纪录片拍摄能顺利推进,防止出现“烂尾楼”的保障。
唐骏也表示,目前上海纪实频道熟手不缺,缺的是能运作大项目和精品的人才,“拔尖人才奇缺,优秀的项目经理奇缺。”
“中国纪录片要想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就要在戏剧冲突和画面上多下工夫。“在纪录片导演范立欣看来,目前国内纪录片行业,有能力又有经验、善于捕捉故事的纪录片摄影师,有编剧思维、电影思维的纪录片剪辑师都非常欠缺。
而纪录片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可达成。2014年,已有播出机构有关纪录人才的发掘、培训提上日程。比如湖南卫视会定期组织纪录片大师讲座和优秀纪录片展映活动,为湖南广电的纪录片爱好者提供培训。
何苏六表示,纪录片人才的培养,一是悟性,二是底子,要提高文化素养,去惯性思维,建立通畅的市场机制,只有机制好了,才能激发行业活力,也才能吸引其他行业的人才加入进来。
新媒体力量
传统电视台频道资源有限,而视频网站由于海量存储、自主选择、互动性强等特质,为纪录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8月,搜狐视频推出国内首个高清纪录频道,随后,CNTV、爱奇艺等相继推出纪录片频道。但相对于综艺节目、原创脱口秀等互联网自制视频,适用于互联网的纪录片生产仍处于试水阶段。何苏六表示,虽然自2012年以来,新媒体成为越来越多人观看纪录片的新渠道,但在“舌尖现象”之后,由于后续作品难以为继,盈利模式不够清晰,纪录片这一两年来在新媒体的发展并不明显。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视频网站上的纪录片点击量普遍不高,为网站带来的流量十分有限,因此不能带来与投资相匹配的广告收入——其实这与纪录片在传统媒体面临的困惑类似。目前纪录片在视频网站扮演的角色,大多还是增强网站内容线的完整性及未来布局等方面。
但岁末年初,情况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2013年12月11日,土豆网纪实频道上线,并随即推出自制纪录片《进藏》。与此同时,土豆网与中国纪录片网实现了战略合作。2014年1月4日,优酷网开始在网页头条推荐纪录片《悦食中国》。
视频网站对市场变化的敏高度更高,此次“30分钟政策”虽然只是针对上星综合频道,但其背后是政府对整个纪录片产业的支持和推动,视频网站此时借势出击,或可探索出新的纪录片制播模式也未可知。
2014荧屏重点纪录片栏目/片目
CCTV-9纪录频道24小时播出
精品原创:
7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预计2月底播出;6集《瓷路》讲述中国陶瓷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旅程;4集《牡丹》在中国、日本、法国、荷兰历时1年拍摄,采用航空、高速、延时、微距等多种摄影手法,记录全球数十种牡丹品种;8 集《园林》重新解读“园林”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7集《与全世界做生意》通过一个个商业故事,探究现代商业文明规则,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和世界的有效交流;6集《汉》把视角对准现今存世的2万多种汉代的“汉画”;7集《制高点》追踪当前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地质勘探)在基础研究、市场需求、研发制造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8集《纽带》以历代汉学大家为主体,以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故事为形态,描摹出汉学产生、发展和变异的大脉络,展示中国文化和世界交往過程中的互为影响和相互推动的纽带作用。与安徽台联合摄制《大黄山》、与湖北台联合摄制《楚国八百年》、与天津台联合摄制《五大道》、与山西台联合摄制《云冈》。
国际联合制作:
《隐秘王国》《番茄的胜利》《中国艺术》《野性的终结》《熊猫》《急速猎杀》《生命的力量(第二季)》等。
湖南卫视时段:00:00-00:30
《我的纪录片》栏目
片目:《与蛇共舞》(两集),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与BBC合作,讲述生物学家马文寻访中国最具毒性的十种毒蛇;《女汉子》(两集) ,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制作,解读在看似只有男性胜任的工作岗位上,两个柔弱女孩的惊人表现;《我的歌手》(12集),湖南卫视制作,讲述《我是歌手》节目台前幕后故事;《别样童年》(3集),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制作,讲述一些具有天赋的孩子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陪读》(3集)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制作,镜头指向中国孩子读书、考试背后的坚强后盾——家庭。以上5部将在1-2月播出。2014待播片目还有《野性密码》《特殊俱乐部》《芒果里的事》《学霸》《刺青春》《放学》等。
江苏卫视时段:22:00-23:00
片目:外购——《世纪战争》《故宫》《颐和园》《美丽中国》等。
自制——《超级女兵》:12集,每集1小时。
浙江卫视周一23:20
《人文深呼吸》栏目
《人文深呼吸》春节之后改版,采取项目化操作、栏目化播出的季播模式;《艺术:北纬三十度》:以北纬三十度为环线,行走范围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及美洲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南宋》关注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模式。
东方卫视00:30-01:00
《东方全纪录》栏目
《我的人生我的课》《邓稼先》《谢希德》《闻一多》《快递·生活》《行驶在城市中》《我是洗车工》《上海守夜人》《社区警察》《1974 西沙海战》《东京审判》《中法建交秘闻》《阿山的故事》《汪姐私房菜》《“笼”行上海》《馄饨传奇》《记忆中的那碗面》《寻找上海味道》《本帮滋味》《外滩轶事》《海上海》《南社》《华罗庚》《陈寅恪》《梁思成》《血战长津湖》《衡阳会战》《青帮传奇》《味道》《喀什四章》。
天津卫视
《泊客中国》:周日18:00-18:30(首播)周日23:30-24:00(重播)
《中国人》:周六6:00- 6:30
《拾遗保护》:周一至周五18:15-18:25
《泊客中国》:关注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工作故事的双语人文纪录片栏目;《中国人》:人物纪实类纪录片栏目;《拾遗保护》:文化专题类纪录片栏目。
山东卫视时段:6:30-7:00
《逐梦非洲》(3集),记录四万山东人在非洲的生存与发展;
《高粱为什么这样红》(10集),纪实跟拍电视剧《红高粱》摄制过程。
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24小时播出
栏目:《奇趣大自然》《档案》《军情解码》《纪录片工厂》《纪实风云》
片目:《野性亚洲》《中国毒蛇》《别样童年》《老兵回家》《天梯人家》《湖湘人物志》。
旅游衛视时段:21:00-21:30
《行者》栏目
片目:《去你的亚马逊》(20集),行者本人投资300万元拍摄,深入亚马逊腹地3次,翔实、贴切的纪录雨林,深入观察土著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即将消失的部落文化、传统仪式;《跟我去旅行》(20集),谷岳带不同人,实现旅行梦想;《有胆你就来》——巴西 (10集),85后青年侯晓文、黄小惑暑假再次出发,从南美洲的东海岸(大西洋)陆地穿越到西海岸(太平洋),全程5800公里;《去那摇滚的故乡》(10集),音乐人许巍前往苏格兰,进行一个月音乐采风。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24小时播出
栏目:《档案》《探索》《寰宇地理》《闲话上海滩》
片目:《我的人生我的课》(《上海100》《天山》筹备中)。
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24小时播出
栏目:《档案》《探索》《寰宇地理》《闲话上海滩》
片目:《空中格斗》《电影背后的故事》《博物馆的秘密》《亚马逊之旅》。
中国纪录片联播网(70多家城市台)
《纪录中国》栏目
片目:《花豹女王》《帝国的背影》《鳄鱼争霸战》等国产纪录片以及海外引进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