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探析

2014-04-29张宏飞吴晓光

西部资源 2014年6期
关键词:耕地质量县级探析

张宏飞 吴晓光

摘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是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等级成果已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本文是针对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的方法、过程、成果进行的分析;并对补充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的探析。

关键词:耕地质量 等级成果 探析 县级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计工作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成果内容。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农用地的质量差异并划分等别的工作。农用地分等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其工作成果不仅将为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考核服务,而且还将为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土地开发整理等方面服务。在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多项工作中,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将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完成及成果多元化应用的开展,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现实性、准确性成为一个问题。由于农用地分等开始的时间和完成时间不同,收集的基础数据时期不一,影响了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现实性和其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农用地分等的成果面临着动态更新问题。基于作者在县级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完善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必要对本次县级耕地质量成果的结构、应用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1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简介

1.1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研究过程

内蒙古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工作是2003年完成,2012年完成了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工作,分等过程在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开展进行的。选用的软件是MapGIS 6.7和ARCGIS软件。该项工作以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图件为工作底图,套合旗县已经完成的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开展补充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分等对象原始属性数据和产投调查数据,并进行分析,结合《农用地分等规程》及农用地分等工作确定的相关参数,重新进行计算,确定耕地质量等别。根据补充完善后的成果,在2010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并完成相关表格、报告、图件等成果。

1.2县级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主要成果

对县级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进行更新,形成的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主要包括文字成果和数据库及成果图件以及由数据库导出的专题图和属性数据。文字报告主要就补充完善的工作情况、技术报告等,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思路及最终的成果作描述和分析;数据库及成果图件包括空间图形及基础、中间和成果的属性数据和图件成果。具体成果结构见图1:

2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分析

2.1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技术方法分析

县级农用地分等基本采用因素法,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流程图见图2。分析流程图可以得出,县级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分为数据采集和中间计算两方面,其中数据采集是决定着补充完善成果准确度,主要收集是土壤资料、投入产出等数据;中间计算首先确定分等单元,确定县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然后确定参评因素指标,确定参评因子权重;最后结合产量比系数、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社会因素进行各分等指数的计算。

2.2县级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过程与分析

2.2.1基础资料收集整理

通过对耕地自然质量条件、利用水平和集约经营水平的补充调查,完善分等因素分值图、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和经济系数等值区图,梳理和确定县域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所采用的因素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及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及其分级、赋分、权重,利用系数等值区划分结果和和经济系数划分结果。

2.2.2完善分等因素分值图

以上一轮的分等因素分值图为基础,收集最新的土壤资料,补充完善县域内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表层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剖面构型、障碍层埋深、土壤盐渍化程度、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坡度等分等因素属性值,形成耕地质量补充完善分等因素分值图。

为进一步核实新增加的耕地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与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增加的耕地的投入、产出现状调查,完善各行政村的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

2.2.3确定最新县级分等单元图

收集比例尺为1:1万的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成果,提取耕地图斑,形成最新分等单元图。

2.2.4耕地等别的确定及国家等的转换

应用记分规则表,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给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各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依次确定耕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

按照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确定自治区级等指数向国家级等指数平衡转换,转换规则为:

国家级自然等指数=区级自然等指数×1.32874+36.68256;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2.149582+20.6319;

国家级经济等指数=区级经济等指数×2.656499+25.04653。

依据平衡转换规则后各等指数,按照确定等别原则,将自治区级等转换为国家等。

2.2.5编制补充完善成果

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自治区有关要求,编制县级技术报告、工作报告、数据表册和成果图件,形成初步成果。

2.2.6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检验

要结合上一轮分等成果,组织长期从事土地管理的专家、农业生产的乡镇技术骨干对完善后的成果进行实地核实与确认。对存在问题的要及时组织修改完善。

2.3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应用分析

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主要应用于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耕地占补平衡,优化用地布局,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土地整治项目设计与实施,新增耕地质量评定,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核算,耕地保护与建设相关税费标准制定,并且服务于土地管理的日常工作,并为制定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3 本次县级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基础资料问题

耕地质量补充完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的关键是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基础资料的来源至关重要。资料收集过程中,基础资料收集困难而且量大;基础资料的准确性与调查人员的理解和认识、地方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等等息息相关。比如: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水电、农机具、农家肥等指标,调查员把握的不够准确;个别村负责人为了突出本村的粮食产量或经济实力,夸大土地产出,造成数据失真,而有的村“地方保护”,故意瞒报产量等等。

3.2分等因素因子的选择问题

耕地质量补充完善选取的因素因子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选取的因子一致,主要以土壤管理、立地条件等自然因素为主,兼顾利用水平、经济水平的作用。人为因素对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逐渐增大。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仅仅依靠利用水平、经济水平进行修正,最终形成的成果可能缺乏合理性;因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而新增加的耕地,采用临近赋值法计算确定的耕地等别。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能够提升项目区内耕地的排水灌溉条件和田面平整程度,耕地等别差异明显。

3.3缺乏耕地质量年度变更制度

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缺乏时效性,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是以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的,通过开展年度变更制度,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从而保证了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

3.4缺乏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制度

土地利用格局的快速变化,使得目前掌握的有关耕地质量和数量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因此要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制度。

建立耕地的动态监测制度,依靠现有的遥感影像、无人机等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动态实时、全方位的监测;依据监测样点,通过实地调查,确定耕地等别渐变的主导因素的监测制度。

3.5耕地保护和管理的变化

耕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由数量提升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管理模式。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面而且权威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依据,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只涉及了耕地数量,没有涉及耕地质量的考查,全面落实耕地保护政策首先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例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矢量数据增加耕地质量的指标,在规划评审和数据库检查阶段增加DEM等坡度信息审查、增加对耕地质量的审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耕地保护和管理由数量提升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4 结论

耕地质量补充完善工作,虽然在基础资料、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和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当前实际操作的,形成的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是比较全面的,比较成功的。通过完成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这一工作,分析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基础资料中出现的问题,因素因子选择的问题,究其问题导致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缺乏时效性、动态性变化的问题,提出建立农用地分等的年度变更制度和动态监测监管制度。通过发现问题,完善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管理制度,保证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精准、动态、可靠地基础数据。

猜你喜欢

耕地质量县级探析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VR阅读探析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及应对对策
浅谈县级烟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我国县级电子政务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创新
县级区域雨量站观测设备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