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利益均衡视角的社会建设CGE模型研究

2014-04-29鄢圣文

中国市场 2014年7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

鄢圣文

摘要:西方社会建设研究基于一般均衡理论,从福利经济学视角研究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分配,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逐步被应用于分析社会建设政策问题。国内研究缺少定量分析,难以为政策有效性评估和最优建设路径选择提供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支撑。中国当前社会建设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起因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要充分认识转型期社会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厘清转型期社会建设的发展路径,可以将主要用于经济和环境领域的CGE模型引入到社会建设研究中,纳入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部门,从利益形成与冲突博弈、利益调整和资源分配、利益表达和行为矫正、利益均衡与分享式发展四个方面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社会建设政策,为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清晰的路径指导。

关键词:社会建设;一般均衡;利益均衡

中图分类号:F224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八大”将社会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求各地在先前的基础上,加快落实相关政策文件,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适时调整社会发展的方式策略。

一、国外研究述评

西方社会建设研究具有科学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传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研究视角涵盖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社会建设政策与实践方面,大多基于一般均衡理论,以微观分配理论论证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从福利经济学视角研究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分配。但社会建设涉及领域众多,且主要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现有分析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政策有效性分析的统一范式,更加缺乏量化实证分析,尤其对于突发的外部环境冲击反应滞后。

(一)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社会建设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自身结构、功能调整和关系协调的复杂过程,西方社会建设理论有三个阶段: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社会秩序理论,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福利理论与福利国家理论,第三条道路理论与社会投资型国家理论,主要提出了社会治理、社会冲突、社会风险、社会公正、社会福利等理论(唐铁汉,李军鹏2006)。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具有科学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传统。科学主义传统试图根据自然界的规律理解社会;解释主义传统主张用社会生活理性化趋势,回答“现代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批判主义传统将社会建设寓于对不合理现实的激进的批判中(刘少杰,王建民,潘西华2006)。尽管学派林立,但对社会建设目的和主要内容认识基本一致,认为社会建设研究就是研究社会的运行状态,研究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社会建设的内容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整合社会利益和价值、追求社会和谐为主(俞可平2000;李培林2005)。

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和吸取其经验教训,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社会发展模式,而是要在遵循中国国情,讲究实效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运行方向,逐步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社会管理机制体制。中国社会建设需要借鉴之处是:要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建设蓝图,编织覆盖面广的社会安全网,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水平,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度的社会调节,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社会建设格局(段华明2009)。

(二)福利经济学研究

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定理表明,在存在着竞争性均衡时,达到帕累托最优。通过资源在个人之间的合理再分配,实现每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效率与分配问题可分离。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标准和“序数效用论”,提出社会福利函数,然而,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予以否定。阿马蒂亚·森提出功能和能力范式来诠释福利,补充了福利经济学忽视的社会因素,认为政策制定者要关注物品之外的其它影响因素。总的说来,福利经济学主要探讨如何在均衡条件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的福利分配问题,其目的是研究如何使社会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是用于评判现实经济状况合意性的理论和分析工具,能从整体的角度去评价社会分配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三)利益与分配理论研究

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是以资源有效配置为基础的,强调投入与产出、工资与利润的比例,涉及更多的是微观分配理论。当代主要收入分配理论包括新剑桥学派的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公平与效率抉择的分配理论和收入分配差距理论等当代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界在效率与公平上有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效率优先。哈耶克认为,真正的平等是机会平等,而不是收入或财产的平等,主张国家运用法制手段为自由竞争创造条件,保证机会平等,从而保证效率。第二种观点,公平优先。新剑桥学派和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平等本来就是人们天赋的权利,收入分配问题涉及到人们之间的利益分割和利益冲突,主张实行收入均等化的政策。第三种观点,效率与公平相交替。阿瑟·奥肯认为,效率和公平都没有绝对的优先权,在生产领域应以效率为主,增加社会财富,为平等分配提供前提;在收入分配领域,应贯彻平等原则,借助政府职能消除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采用的是公平与效率抉择的分配理论。中国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建设成就获得国外认可,同时也存在社会建设领域中的民生和社会管理问题,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就是要充分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批判借鉴“第三条道路”理论和西方利益分配理论,理顺利益相关方利益链,构建中国社会建设的利益均衡理论框架,谋划社会建设利益均衡框架的顶层设计,厘清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路径,构建全新的社会建设“中国模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

中国当前面临着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断裂的矛盾,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测评社会建设政策的影响效果需要研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或多或少影响社会建设;另一方面,社会建设进程将直接影响相关经济部门发展,并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系统。而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利益分配不均衡,因此,建立一组包含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部门的数学模型,可以对政府政策进行全面的评价,避免因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成本。而以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能够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反映特定变动对各部门及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数据可得性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GE 模型逐渐发展成为应用政策分析模型的主要分析工具,并逐步应用于社会建设领域。

(五)中国转型期社会建设的国外研究

大多数国外学者都认可中国社会建设成就,认为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价值理念,为人民带来实惠;加快了民生的改善,公民的民主自治权利得到保障和提升。认为中国社会建设为经济增长和政治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但也带来诸多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冲突加剧,突出表现为钱、权、民高度对立。第二,社会不公严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严重不公。第三,民生问题突出,最典型的是住房问题,“房奴”“裸婚”“蜗居”“蚁族”等词流行,无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此外,对社会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较为关注。第四,社会制度的缺失,社会稳定的机制缺乏基础且脆弱。对于促进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需要政府调整政策思路,增加社会性投资;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充分利用国有企业。

(六)国外社会建设研究的启示

中国当前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起因于利益分配不均衡,经济、社会系统中各部门交错关联,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全局。因此,一是要充分认识转型期社会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政府宏观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关系,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二是要确定转型期社会建设的发展路径。三是有必要建立一个包含社会和经济系统核心部门的数学模型,将主要用于经济和环境领域的CGE模型引入到社会建设研究中来,纳入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六大部门,通过政策模拟分析,达到系统、全面地进行社会建设政策有效性分析的目的。

二、国内研究述评

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以来,理论界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围绕社会建设的概念和理论渊源、内容、价值取向和建设重点等展开了论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社会建设理论。但同时,传统的社会建设研究多以社会学、政治学角度出发,长于思辨,缺少定量分析,难以为政策有效性评估和最优建设路径选择提供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支撑。

(一)社会建设的理论渊源和概念特征研究

社会建设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它的概念和内涵也会有所发展。国内学者对社会建设概念的界定总的来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社会”的概念与范围理解社会建设,认为社会建设有不同的概念范畴,有大社会、中社会和小社会,广义社会和狭义社会(景天魁2008;青连斌2008;陆学艺2009;何怀远2009)。第二种是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认为社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性和层次性来把握社会建设,只有抓住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正确理解社会建设(郑杭生2007,2009;丁元竹2008;邓伟志2008;苏斐然2009)。新时期社会建设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临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对外开放深化和经济快速增长四个难题叠加的特殊背景,引发社会变革,产生社会问题;二是面临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突出的针对性问题;三是面临转型期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科学发展四大新理念(贾建芳2009)。

(二)社会建设内容研究

学者对社会建设的内容不断进行扩充和深化,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主要是对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化解和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相互关系,加强以社会事业为主的“小社会”建设(李学举,孙炳耀2005;吴忠民2007;郑杭生2008;青连斌2008;陆学艺2009)。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有其特定的体系和内容。有的将其概括为社会价值整合、社会制度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有的将其概括为实体建设和制度建设两大方面和九项内容(梁树发2005;张永光2006;孙立平2009;严书翰2009;严振书2010)。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根本在于社会主体性的培育。社会自治是形成社会秩序的重要机制和手段,建议通过三个维度:以社会结构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同时以社会制度为保证,重建社会,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互配合的治理结构(孙立平,郭于华,沈原2010)。

(三)社会建设问题和重点的研究

社会建设成就获广泛认可,认为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价值理念;加快了民生改善,公民权利得到提升;社会建设是为应付经济改革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新的制度基础,为未来政治改革做制度准备(马福云,梁伟2011)。同时指出社会建设领域中的问题:一是社会冲突加剧,表现为钱、权、民高度对立。二是社会不公严重,城乡、区域、群体之间资源占有和支配不公。三是民生问题突出,如住房、贫富、社会保障、环境问题。四是社会制度缺失,无有效的公共服务制度,社会稳定机制缺乏基础且脆弱。对于促进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认为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高度认同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和化解社会矛盾。有的认为改善民生重点是进行社会要素建设、社会结构建设和社会关系建设,将构建新型体制机制作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邹农俭2012)。对于如何化解社会矛盾,认为要把利益表达和社会稳定作为同等重要的双重目标,以法治为核心,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与利益表达的制度化建设,形成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孙立平,沈原,应星等2010)。

(四)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的国内应用

国内CGE 研究主要起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OECD合作建立的中国CGE模型,以及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 PRCGE模型,经过学者的发展,目前多应用于国际贸易、税收政策、货币理论、能源环境领域以及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但由于CGE模型涉及到大量数据,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模型新建和编程,因此,CGE模型的应用还远不够广泛,在社会建设领域就更是空白,虽然有学者运用CGE模型进行过农民工问题、劳动力市场、养老保险方面的研究,但多是对社会建设领域某一部门的研究,且着眼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缺乏覆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以及从社会建设、社会利益均衡视角出发的社会建设CGE模型。

(五)国内现有研究评价

整体上看,国内学界对社会建设问题的研究内容很丰富,基本理论已达成初步共识,指导和促进了社会建设实践;但是,还需要在理论系统研究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应用对策上提高解决中国社会建设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操性。多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尤其“十七大”以来,通过创建社会建设机构(社工委),构建社会建设框架,统筹社会建设制度,出台《社会建设意见》、《社会建设规划》等措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道路,形成了社会建设“中国模式”。但是,在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建设有其特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呈现和性质与中国整体性问题不同。中国的社会建设应该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准确定位社会建设的指导性理论、挖掘深层次问题,选择恰当的路径推进中国社会建设。中国社会建设的困境如何破局,不能仅仅局限于某单一领域的孤立研究,而是需要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在社会建设指导理论研究上进行创新,并由此推动社会政策创新和政策落地。

三、社会建设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建设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社会建设和分配领域分析利益协调的基本规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作重点一直集中于经济领域,从1992年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有20年的时间。但是,经济领域的迅速发展,映衬出社会建设领域的滞后,不仅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往,国内对社会建设的研究局限于实践和管理层面,并没有真正的理论成果作为支撑。需要从社会利益协调理论出发,深入探讨利益协调理论的作用机理,在实践中分析利益协调理论的作用方式;而构建“利益博弈、资源分配、利益表达与分享均衡”的理论框架,为社会建设领域寻找到新的理论支撑,才能指导中国社会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时期社会改革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发展成果的分配机制带来了不同个人、组织与部门、地域间的利益分化。目前,改革发展到了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亟需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急需研究如何从中国目前改革发展瓶颈的现实入手,分析利益在不同主体下合理的分配机制,探讨利益作用的机理,最终形成利益均衡的格局和各方均受益的分享式发展模式,为中国社会建设领域的改革提供清晰的脉络。

(三)解决社会问题、减少社会代价的客观要求

“十一五”时期以来,中国各地不断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建设实践创新。例如,北京市相继出台《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等政策指导性文件。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将社会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求各地在先前的基础上,加快落实相关政策文件,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适时调整社会发展的方式策略。需要从政府已有的各项惠民政策出发,以利益协调理论为理论支撑,分析政策的作用方式和利益分配模式,为确保完成既定民生任务,加快完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方式。

四、社会建设创新的发展思路

以利益均衡为理论主线,以中国社会建设领域CGE应用为主要工具,建立衡量指标体系。根据标准CGE建模原理,构建社会建设领域CGE模型,构建特定社会核算矩阵(SAM),借鉴国际经验并详细对比发达国家的社会建设政策,为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政策工具支持;对中国的维稳政策、教育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进行模拟分析,探讨其执行效果和宏观影响。

(一)社会建设CGE模型建模原理

以一个标准的单国开放型四部门经济循环运行说明CGE 模型的建模过程。在四部门的宏观经济中,经济主体被抽象为居民、政府、企业和国外四个部门,所使用的要素仅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经济主体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社会建设CGE模型建模方法

通过前述指标体系的研究,在标准CGE模型中,拟采用两种办法建模:一是单独构造和生产模块、价格模块、均衡闭合模块等并列的社会建设模块,将社会建设六部门指标融合;二是建立六个独立的模块,分别涵盖社会建设六大子领域,以收入分配为例,公式如下:

其中方程(1)表示部门 j 所分配的某一阶层 p 的收入等于该部门收入支出与阶层p的自身各项特质的乘积之和,方程(2)表示阶层 p 的收入总和等于各部门产生的该阶层收入分配之和。此外,本课题为了克服CGE模型只能进行静态比较分析的问题,拟在构建中加入动态模块,以实现“准”递推动态分析,公式如下:

方程(3)(4)分别表示从基准年开始,以后第 t 年(t=1,2,…,n)的资本总量和劳动力总量。方程(5)分别表示由于 TFP 的提高,在第 t 年部门资本、劳动力及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建立基准数据集

CGE模型的成功实施需要建立在完善、合理的数据集基础上,本模型以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作为基准数据集。SAM是描述经济系统运行的矩阵式核算表,它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结合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等资料,通过加入机构(家庭、企业和政府)等账户扩展而成的,反映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经济系统交易流向的方阵。因为SAM具有较强的账户分解与集结的灵活性,因此,用户可以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对生产部门、商品部门、机构部门进行详尽的分解与集结。图2给出了一个典型描述性宏观 SAM 的基本结构。

社会建设模型以社会核算矩阵作为基准数据集,构建包含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领域的SAM,通过在基础账户基础上根据特定研究问题细分账户,建立特定的SAM,可以表示为:

X={xij},i=1,…,n;j=1,…,n

其中,n为矩阵的维数,也即SAM中的账户数, xij即是从账户j支出到账户i的交易值。根据收支平衡原则,则有 =1,…,n。为平衡 SAM帐户收支不相等,拟采用双比例(RAS)法与交叉熵(CE)法多次模拟,然后取两者平均值的办法以提高精度,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 、 、 分别表示由 RAS 法、CE 法以及组合更新法得出更新后的直接消耗系数。同时,采用滚动调整 SAM 的方法来确定模拟期各水平年的 SAM,以便解决CGE只能做比较静态分析而不能进行跨期动态分析的问题。

(四)选择模型开发平台

在模型和数据基础上,拟采用通用数学建模系统(GAMS)进行模型开发,但根据数据和模型特点,可能会结合使用不同开发平台,以便提高精度降低工作量。

(五)模型应用和对策研究

模型应用部分,利用自设政策变量或改变模型参数值等代表政策变动或外部冲击,由于CGE模型中包含详细的居民模块的微观描述,通过相应政策仿真模拟,可分析社会建设路径、制度优先秩序及其对于个人福利的影响。对策研究部分,通过对“利益博弈、资源分配、利益表达、分享发展”四个维度的对策研究,探讨如何在均衡条件下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分配问题,通过有效构建协调利益相关方的社会管理体制、多元利益表达的社会服务体系、合理资源分配的均衡发展格局、分享式发展的社会建设体系,探索基于利益均衡视角的社会建设发展路径,创新社会建设“中国模式”。

五、对社会建设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意义

对社会建设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为社会建设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以及为社会建设实践创新提供路径参考两方面。

(一)为社会建设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社会建设成就为未来经济增长和政治改革做了制度准备,但还面临着社会冲突加剧、社会不公严重、民生问题突出、社会制度缺失等问题,亟待创新突破。而从社会建设与收入分配相关理论出发,以中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依据,联系教育、收入、医疗、社保、城市管理等民生问题,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分析范式对利益协调理论的作用方式,使得利益协调理论更加具有现实的土壤,理论联系实际,为完善社会建设制度和政策、设计发展路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为社会建设实践创新提供路径参考

围绕利益均衡目标,基于一般均衡视角,通过构建社会建设CGE模型,对中国社会建设实践现有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谋划基于利益均衡视角的社会建设顶层设计,探索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社会建设路径。在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立足于“十八大”关于社会建设创新的最新论述,紧紧围绕党的最新理论,借鉴国内外学术界社会建设的研究成果,从民生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进程两方面出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重点关注和解决社会建设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社会建设的利益均衡机制,在利益形成与冲突博弈、利益调整和资源分配、利益表达和行为矫正、利益均衡与分享式发展四个方面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以深化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相关理论成果应用于社会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去,为“十八大”以后落实社会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并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为城市社会建设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导。

参考文献:

[1]巴尔,怀恩斯.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

[3]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M]. 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8.

[4]陆学艺.2011年中国社会建设分析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5]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Gruver G., Zeager L. Distributional Implications of Taxing Pollution Emissions:A Stylized CGE Analysis [R].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GE Modeling Conference Paper,1994.

(编辑:许丽丽)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论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中共苏区社会建设与
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入思考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
社会体制改革:理论争辩与政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