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锦生:“把西湖美景定格在织锦上的第一人”

2014-04-29郑松堂

文化交流 2014年7期
关键词:织锦西湖

郑松堂

在西湖茅家埠编织锦绣梦

1898年2月12日(农历正月二十二日),杭州西湖茅家埠一栋老楼里传来婴儿啼哭声,后来的一代“织锦大王”呱呱落地。父亲希望日后孩子前途无量、锦绣无边,因此给孩子取名为都锦生。

1913年,浙江工业学堂改称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就在这一年,15岁的都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这是浙江最早创办的一所官立工业学校,学校环境优美,设备齐全,人文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如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人文学者杨杏佛等留学欧美和日本的专家学者都曾在该校任教。在“甲工”求学的这几年,都锦生无论学业还是品行都有了明显进步。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结识好友、开拓视野、历练人生,为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都锦生为人热诚,学习刻苦,功课成绩也很好,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他结识了许多好朋友,如夏衍、常书鸿等都是他在“甲工”时的同学,在共同成长的青春岁月和多灾多难的经历中,他们相互勉励,共同扶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成为终生挚友。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夜,1917年都锦生从浙大工学院前身—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毕业。毕业后在校执教,担任纹制工场管理员兼图案老师。

西湖之美,倾城倾国,从小生长在西湖边的都锦生对西湖有着深切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他逐渐萌发了将美丽的西湖风景织在丝绸上的梦想。在校长的赞许下,用学校的提花机试制, 经过半年多的钻研,1921年3月,一幅长7英寸、宽5英寸的丝绸风景《九溪十八涧》终于试织成功。

牛刀初试,即获成功,更坚定了都锦生实业救国的信心。他筹资500元,购置了一台手拉机,请来了第一位拉机师傅林传莲,又陆续购进原料,并亲自绘制和织出5幅“西湖十景”织锦图。1922年5月15日,“都锦生丝织厂”的招牌在茅家埠他自己的家门口挂了起来。新颖别致的“西湖十景”织锦画很快赢得了过往游客的青睐,人们竞相购买。不到3年时间,都锦生丝织厂由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有100多名职工的大厂,厂房也由茅家埠迁到艮山门外火车站旁,这在当时已是颇具规模了。

国际博览会获金奖之后

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商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发掘了都锦生的创业潜质,在产品销售方面都锦生颇有一套独特的营销策略。都锦生选择了“西湖十景”为产品题材,运用西方照相技术,大大增强了丝织风景的层次感与立体感。都锦生将照片织成织锦的发明是一种前无古人的突破,因而大获成功。辞去学校的教务后,都锦生开始专心进行技术研究,产品规格获得突破,试织成功10×15英寸规格的风景织锦,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也不断扩大。

都锦生对孙中山先生向来甚为敬仰。他亲手设计,为孙中山先生织出了世界上第一幅织锦画像。接着都锦生赶往上海,与中华书局、永安公司洽谈画像代销业务。由于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代销进行得很顺利,于是开始成批生产。孙中山先生因病辞世后,人们纷纷寻求他的遗容以作纪念,孙中山丝织画像的销售更是一度告罄。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都锦生丝织厂”的声誉。

1926年,美国为纪念建国150周年在费城举行国际博览会,中国也在被邀请范围之内。都锦生把一批精美、别致的产品送到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东方丝绸的神韵与魅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丝织品引起了轰动,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称赞。特别是那幅五彩丝织国画《宫妃夜游图》,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既体现了原画的古朴飘逸,又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力。画中一名美丽的宫妃长裙曳地,婀娜多姿,在两名侍女的陪同下,一起赏玩芙蓉花开。画中人物表情丰富多彩,假山、曲树、环廊布置疏落有致。此外,还题有“融融温暖香肌体,牡丹芍药都难比。钗垂宝髻甚娇羞,花雪飞散春霄里”的诗句。此画无论色泽、层次还是表现手法,都达到了形神合一、以形写意的境界,不愧为古代画作中的优秀作品。都锦生独特的民族丝织工艺品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最终这幅凝聚着民族传统艺术的《宫妃夜游图》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这也是中国织锦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个金奖。都锦生的产品在这次博览会上大放异彩,“都锦生丝织厂”也一夜之间扬名海外。各地订单纷纷而至,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都锦生始终有一个信念:提振中国丝织技艺和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而今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奖,都锦生又在上海繁华的三马路增设营业所。都锦生的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丝织风景的产品大量出口到南洋群岛及欧美等国家。

同时期,日本丝织业的飞速发展让都锦生深感惊叹,特别是日本的人造丝到1928年已超过天然丝的使用量,而且在花色、品种上更有表现力。在日本人造丝的倾销下,浙江丝绸业日渐衰微。为了应对日本人造丝,都锦生添置了4台电力机,试着织造内衣、翻领衫和内裤等产品,由以前单一的中高档消费品向日用品方面拓展。都锦生和技术人员先用经纬密度较高的天然丝织成各式各样的图案画,再用这种真丝制成西装、衬衫和领带,精致的织造技艺和优良的质量,使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产品销路一直良好。都锦生还制作了大量的日用装饰品,如织锦提袋、织锦阳伞、织锦台毯、织锦靠垫、织锦床罩、绸扇等,产品规格、花色、品种多达数百种,生产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这一系列的成就,是其他厂家望尘莫及的。

“西湖绸伞”是都锦生到日本考察、学习后,回国创新研制的成果。当年《浙江之特产》这样介绍:“都锦生将纸伞改用绸制,名曰绸伞,颜色花样配合既极雅致,伞骨、伞柱装配亦极秀丽,备受中外人士所欢迎。”由此可见,都锦生在西湖绸伞的制作上确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西湖绸伞”以竹子做伞骨,采用杭州丝绸做伞面,其上绘有西湖风景、花鸟仕女等图案,设计精美,轻巧别致,享有“西湖之花”的美称。都锦生别出心裁,特地邀请当时上海的电影明星胡蝶、徐来到杭州参加“西湖绸伞”的开业庆典仪式,产生了非常理想的明星效应,都锦生的“西湖绸伞”因此一举成名,风靡天下。

最后的岁月

都锦生由一个教员变成了富有资财的民族资本家,以独有的织锦工艺开辟了一条发展民族工业的新路。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不可能得到顺利发展。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及其对中国的蛮横掠夺和疯狂破坏,更使都锦生丝织厂陷入绝境。

都锦生向来富有深厚的爱国之情,对日寇的侵略恨之入骨。杭州沦陷后,都锦生拒绝出任伪职,被日本侵略者逼得逃亡上海。尽管如此,他还是准备在孤岛重建工厂,但因拒购日本人造丝而难以为继。在捉襟见肘的困境中,都锦生在不抽烟、不喝酒的规定外又加了一条—不看戏,惟有《花木兰》例外。

日本侵略者早就知道都锦生丝织厂的产品是日本丝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力竞争对手,又见都锦生不为己用,遂于1939年纵火将都锦生丝织厂在杭州艮山门外的厂房和所有新式机械烧毁。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都锦生丝织厂在上海、重庆、广州等地的门市部也先后被日机投弹炸毁。都锦生愤慨至极,但仍不忘重振事业。

1943年3月,积劳成疾的都锦生在一次如厕时突发脑溢血,急送医院。经多方抢救,医治无效,5月26日,在上海华山医院忧愤辞世,年仅45岁。这位“具有崇高的民族情感,以实业救国为己任的实业家”,弥留之际,给亲属好友留下遗言,希望“丧礼要按民族传统办,运回西湖安葬”。职工们为都锦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用他发明的织锦工艺为他敬织了一幅织锦肖像画,以寄托哀思。

都锦生逝世后,亲朋好友以及工商界有关人士纷纷不约而至,在上海静安寺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随后大家按照他的遗愿,把遗体运回杭州,都锦生因此得以长眠在他的出生地—西湖茅家埠,与美丽的西子湖相伴。

都锦生是“把西湖美景定格在织锦上的第一人”,其事业因织锦而起,其生命亦因织锦而终。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织锦技艺永远地保留下来,他的辉煌事业与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灿烂织锦并没有画上句号。经过80余年的发展和创新,“都锦生织锦”目前已形成了以像景织锦、装饰织锦、服饰织锦为代表的三大系列计1640余个花色品种,成为中国生产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设计工艺最复杂的名锦之一。

猜你喜欢

织锦西湖
瑶族织锦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汴西湖
织锦古韵(七绝)
节日之美——西湖村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当西湖遇上雪
汉代织锦图案中禽鸟纹研究
从经锦到像锦——中国织锦技术变化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