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好腔调”活态传承正当时
2014-04-29阮黎帆骆蔓
阮黎帆 骆蔓
6月14日晚,在第九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展演之“经典流芳”金华专场上,浙江婺剧《刀劈杨凡》、瓯剧《酒楼杀场》、绍剧《斩经堂》、越剧《梁祝》、昆剧《寄子》等优秀传统折子戏闪亮登场,让观众大饱眼福、大呼过瘾。“铿锵的锣鼓、韵味十足的唱腔,原汁原味的地方戏,一下子让我回到了故乡和孩童时代。”步出金华中国婺剧院的著名戏剧家胡小孩激动地说。
品鉴五月芳香,聆听古老戏曲。从5月27日11家皮影剧团和木偶戏班在浙江海宁飙戏开始,“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展演活动在各地相继推出“木偶情缘”、“皮影戏说”、“目连传奇”、“滩簧悠扬”、“高腔遏云”、“浙风越韵”、“梨园撷英”、“经典流芳”、“山水依旧”等10多个专场演出;同期举办了永嘉乱弹现象、新昌调腔现象、婺剧现象、传统戏剧“天下第一团”保护传承等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日报、浙江广电集团、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联合举办。
精彩的展演活动落下了帷幕,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欣喜地说:“这次‘浙江好腔调系列活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了,传统戏剧保护和振兴取得了初步成果,有不少传统戏剧剧种尚在困境中求发展,需要我们加强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以促进传统戏剧焕发生机与活力。”
浙江56个剧种活色生香
“妈妈,这些小人跳进跳出的真好玩啊。”6岁的王璐指着海宁大脚板乐园舞台上的热闹场景开心地说。“跳进跳出的小人叫小木偶。这个叫苍南单档布袋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妈妈耐心地解释着。只见一座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内坐一名艺人,手、脚、嘴并用,操纵着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器。“苍南单档布袋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已在民间流传数百年,全国同类艺术中现已极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苍南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庆泛说。
5月27日,海宁皮影戏、泰顺木偶戏、丽水提线木偶戏等11个戏班纷纷大显身手。在人头攒动的舞台前,鼓点声声、锣钹鸣响,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表演正酣,色彩古朴的皮影人像纤毫毕现地映射在幕布上,逗得台下小朋友不时开心大笑。在舞台背后,75岁的海宁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坤荣正带领徒弟们挥舞手中小皮人,“打”得好不热闹。18岁拜师学艺的张坤荣深爱皮影这一行当,他说:“皮影戏表演要充满感情,要深入到角色里去,才能吸引观众。”
据了解,皮影戏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宋室南迁后,皮影戏在杭州(临安)兴起,当时隶属杭州的海宁率先出现皮影戏演出,且在演出时将海宁民间曲调“阿拉腔”收入戏中,形成具有海宁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表演。继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2011年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月31日晚在台州剧院献演的“浙江好腔调”之“乱弹正传”专场,不论是原汁原味、诙谐幽默的台州乱弹《拾儿记》,还是粗犷高亢的浦江乱弹《周天官搬兵》,抑或是原生态的诸暨西路乱弹《梨园竞辉绽芬芳》等,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乱弹”的独特魅力。如台州乱弹剧团叶省伟、张萍表演的台州乱弹《拾儿记》边说边唱、插科打诨,引得观众笑声不断。而压台的《吕布与貂蝉—小宴》唱作念打俱佳,技艺难度高,充分表现了乱弹“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的特色,场内不断爆发出掌声与喝彩。“看了原汁原味的永嘉乱弹,非常振奋!我看到了活态传承优秀传统戏剧的希望。”5月30日晚,永嘉乱弹传习所在永嘉县人民大会堂演出乱弹大戏《双金印》,让85岁高龄的著名戏剧家胡小孩很激动。
台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郑楚森介绍说,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已近400年历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后,乱弹剧团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6月9日晚,第九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系列之“滩簧悠扬”专场在绍兴剧院唱响。杭剧、湖剧、姚剧(姚北滩簧)、绍兴滩簧、衢州滩簧、兰溪滩簧等剧种纷纷上演。
演出现场,“绍兴滩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宋小青与她的弟子表演的《九斤姑娘·十只桶》通俗易懂,她反串的张箍桶演到精彩处令观众捧腹大笑。由湖州市文化馆戴育莲、陈建平演绎的湖剧经典折子戏《过桥》,则向观众展示了湖剧的独特魅力。
多方联手抢救濒危剧种
在5月30日晚的演出现场,温州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80后叶定雷告诉笔者:“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看完一出传统大戏,应界坑村民间艺人演出的永嘉乱弹《双金印》,让我感受到非遗传承的魅力和正能量,更觉得我们参与保护和发展浙江濒危剧种行动的意义。”
早在去年7月,浙江省文化厅就会同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启动了浙江濒危剧种守护行动,签署共同扶持濒危剧种保护传承合作框架协议。而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在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中,对扶持濒危剧种保护经费重点倾斜。2013年度已安排补助经费1000万元到各传统戏剧保护责任单位,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出资360万元,分三个年度协助濒危剧种的保护发展。
据了解,作为戏剧大省,浙江的传统戏剧形态丰富多样,目前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有56项,其中列入国遗的24项。本次展演活动,全省56个剧种将齐齐亮相。但业内人士对传统戏剧的生存状况仍不免担忧,据2014年初的省文化厅摸底调查,全省目前正常演出的戏剧剧种(项目)有17项,能部分演出的19项,濒危剧种达20项,抢救保护传统戏剧刻不容缓。
于是,浙江推进传统戏剧保护、特别是濒危剧种抢救措施陆续出台。据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介绍,省文化厅去年印发了《关于实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的通知》,今年1月又适时推出《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方案(2013-2015)》,一系列切实举措已开始产生成效。
“我们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初步实现保护传承目标,使全省濒危剧种全面恢复和活跃。”王淼信心满满地说。
活态传承催生生机与活力
“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展演活动,对地方小剧种发展有何实际意义?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团长尚文波说:“展演活动很有意义,抓住这个契机,能极大促进、提高事业发展和专业水准。我们更名为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后,市、区二级财政每年给予传承扶持资金400万元。我们民办公助,机制灵活,演职员收入水涨船高,大大激活了艺术生产力,现每年演出量饱满,年演出场次在200场左右。”
处州乱弹剧团的演员吴爱梅说:“我第一次在这么大的舞台上表演,很荣幸。通过表演和同行交流,表演技艺得到了明显提高。”担任诸暨西路乱弹剧目导演的诸暨市非遗中心卓秋萍主任告诉笔者,西路乱弹主要集中在诸暨东和乡十里坪村,这个村的老辈们百分之八十会唱戏,曾有过好几个业余剧团,该戏曲村在诸暨小有名气。有一次,村里老人跑来反映,希望恢复乱弹剧团,他们认为如果不恢复,等这批老人没了,戏也就断了,要求政府支持。市文广新局领导很重视百姓诉求,立即帮助该村恢复组建西路乱弹业余剧团,并请了省级非遗传承人指导。从此,村民们白天干农活,晚上聚一起学戏。这次赶排了节目来参加演出,深感收获极大。
其间,笔者走进了台州乱弹剧团,排练厅迎面是“我的乱弹我的团”几个鲜红大字。设在二楼的台州乱弹陈列室里,井然有序地陈列着剧种历史沿革的文字介绍、老照片,以及乐器、戏服和道具等实物。团部大事记牌上“2014年十大重点工作”有:新编大型历史剧《戚继光》制作并上演;参加央视戏曲频道台州乱弹专场;筹备与美国、我国台湾进行文化交流的节目;开办台州乱弹戏曲专班;建成综合排练厅;完成200场演出任务……整个团队繁忙而生机勃勃。“我们一直在努力,也庆幸赶上了戏曲发展好时期。剧团每年有‘传承指导专项经费,现已复排台州乱弹经典大戏11本和折子戏18出,创作新剧目3个。随着不断挖掘和抢救,积累的已越来越多,相信定会有更多观众喜欢看我们的台州乱弹。”团长尚文波如是说。
另据了解,伴随着56个剧种的全面亮相,中国(金华)婺剧艺术节、绍兴市传统戏剧振兴工程、台州乱弹振兴计划演出也次第绽放。全省各地还拍摄了濒危剧种录像片和传承人口述史1200多件,录制了50个专题片,并出版了《我的非遗故事》。
人才是演艺市场的号召力
“我们现在演出异常繁忙,每年到各地演出480场,收入190多万元,观众50多万人次。但苦于演员青黄不接,像永嘉乱弹传习所所长麻福地这样身怀绝技的传承人已70多岁了,仍在台上演出。民营剧团中青年演员面临断档危机,急需培养接班人,年轻演员需要有培训学习的地方。”永嘉环城金瓯乱弹剧团叶松国急切地说。即便正规如浙江台州乱弹剧团这样的团队,依然有行当不全的烦恼,他们也在积极寻求职校代培学员。
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的蒋中琦、朱为总等专家呼吁,戏剧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人才是票房,是市场号召力,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输送,努力缓解当下基层民营剧团人才匮乏的困境。
据悉,浙江省文化厅多年来坚持实施人才培养“新松计划”,并不断在加大力度。各地也依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嵊州艺校(越剧)、金华艺校(婺剧)等院校,或代培戏剧演员或举办培训班,提供人才队伍支撑。如新昌县与绍兴市艺校联办调腔五年制中专班,这33位调腔新生代已毕业上岗,排演了大戏《闹九江》及30余出折子戏。
全省文化部门还与教育部门联手,将普及传统戏剧列入教学计划、编印成教材,或编排戏剧课间操,开展戏剧表演实验活动等。如缙云县四万多中小学生“人人能唱婺剧,人人能演婺剧”。浙江各地传统戏剧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了当地一道活态传承非遗的美丽风景线。
(本文摄影 季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