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丝上的昆曲”
2014-04-29魏海铭
魏海铭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亚信上海峰会的部分国家领导人夫人同游上海豫园,曾驻足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文艺演出。今年5月21日,彭丽媛和外国贵宾们饶有兴致地来到苏惠萍的顾绣展示台前,讲解员介绍说苏惠萍可将一根丝线“劈”成240根,用来绣鱼尾巴、鸟翅膀。一位贵宾问:“能穿根针试试吗?”苏惠萍当众拿过丝线,用指甲把丝线分成几股,挑出其中已经还原到蚕丝状态的一根,拿到灯光下,对准细若牛毫的12号针针眼一穿即过。“太厉害了。”“了不起!”……彭丽媛和贵宾们发出一阵阵赞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了不起的一次成功,对60岁的苏惠萍而言,是她42年顾绣的功力。
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一朶奇葩,也是中国丝绸文化中的瑰宝。几百年来她始终静静地绽放着。
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顾名世是明代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就是在内宫管理宝物的官吏,晚年安居上海。顾名世见多识广,艺术修养较高,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他的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丹青书法,精于女红,尤其擅长刺绣。她们从事刺绣的目的不仅在于实用,而且视作上层妇女的修养和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在盛行于世的松江画派画风熏陶下,她们研究继承宋代“闺阁绣”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技巧,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她们选择高雅脱俗的名画作为蓝本,对表现对象深刻观察、细心揣摩,技法上创造出散针、套针、滚针等针法,用以极力模仿绘画的表达技巧。她们将丝线劈为36丝,“其劈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配色则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不特翎毛花卉巧夺天工,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顾绣考》)
顾氏女眷中较早从事画绣的,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缪氏长于丝绣,手艺了得,极有口碑,故有“上海顾绣始于缪氏”之说。
晚年顾名世曾在上海县城西北隅修筑一处露香园。在这个江南园林里,顾名世与所有的士大夫一样,邀一些同好来饮酒射壶、吟诗作画,顾氏的女眷们则拿出绣品请大家欣赏。那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她们临摹的是境界很高的、被文人视作正统的宋元名画原作。有些精品还送到京城请皇帝“御览”。所以顾绣也称画绣。
顾名世去世后顾家家道中落,顾家不得不靠女眷们的刺绣维持生计。也就是从那时起,顾绣被迫走向市场。顾绣从闺阁走向民间,针法外传,不少民间艺人学会了独门秘技后,大大丰富了中国刺绣的表现手法,提升了艺术品位。
源自明代的顾绣,其秘笈主要在于作者较高的文化艺术涵养、题材高雅、画绣合一、用材精细、针法灵活创新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
在历史上的顾绣名手中,造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韩希孟丝绣工艺精妙绝伦,摹绣宋元院本画稿登峰造极,气韵生动,呼之欲出。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实物,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
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的顾绣,对后世影响很深,中国的苏、粤、湘、蜀四大名绣都从顾绣借鉴了技法。
顾绣独到的刺绣技法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即半绣半绘,画绣结合;针法多变,时创新意;间色晕色,补色套色。顾绣专绣书画作品,成为独特艺术。它把宋绣中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浑然一体,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增添了异彩。现代顾绣产品形式除传统画绣挂幅外,还有睡衣、浴衣、台布、枕套、被面、围巾等品种。顾绣针法多样,色彩丰富,丝缕分明,质地大都用软缎、绸料等。
当今公认的顾绣第一代传人是家住上海松江区岳阳街道的戴明教老人。她现年87岁,13岁开始学绣,16岁进入上海松江“松筠女子职业学校”刺绣班学习。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她收徒十余人,她们被称为第二代传人,其中代表者为钱月芳。5月21日面向中外贵宾的展示活动,钱月芳和苏惠萍作为顾绣的传人一起参加了。
目前戴明教自己有一个顾绣工作室,并且带了8个姑娘,她们将是顾绣的第三代传人。
顾绣留给后世的其实是绣者的学识和赋予刺绣作品的艺术内涵。显而易见,顾绣要求后继者必须得有文史、鉴赏、书画、绣技、热爱本行等综合素质,这些才是最关键的。
顾绣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相结合的产物,从业人员须具备传统的书画修养,且制作费时耗工,所以专家称顾绣为“丝上的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