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红学新意深挖西溪文化

2014-04-29魏水华

文化交流 2014年7期
关键词:红学西溪曹雪芹

魏水华

最近,杭州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会,市政协主席叶明、“土默热红学”创始人土默热、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主任黄亚洲等到场。

他们交流的内容,是一个在学术界火热了上百年的话题—《红楼梦》。

他们交流的核心,则是一个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学说—土默热红学。

叶明说,土默热红学与西溪文化、西湖文化、杭州文化的相互融合,为“三西”文化和杭州文化注入了更深厚的内涵。

红学新意:源自研究所得

鉴于土默热红学和杭州、西溪的深厚联系,很多人以为,土默热是一心想宣传家乡的杭州学者。但其实,他与杭州毫无关系,用土默热自己的话说—“与杭州八竿子也打不着”。

现居长春的土默热是蒙古族人,曾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任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兼职教授。研究《红楼梦》,一开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曾有一次全民读“红”的政治风潮,别人按照阶级斗争的眼光读《红楼梦》,土默热却认真地扎了进去,他说:“我很喜欢历史和古典文学,而且有一定积累,所以更关注《红楼梦》的思想与文化,越读越觉得不对路,发现很多传统的解释有问题。”

自从胡适考证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之后,百年来,不少学者都沿着这个方向继续研究,但土默热在《红楼梦》中读到的泛情思想与曹雪芹生活的乾隆时期完全背离,当时程朱理学大行其道,不可能如此近乎崇拜地描写人之情感。细读内容,土默热愈发困惑。《红楼梦》所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北京吗?大观园是北方的园林吗?书中出现的桂花飘香、白雪红梅能在北方找到吗?

“或许是专业原因,学理科的更为严谨,而且我有一个脾气,要研究就想把它研究透彻。”不过连土默热自己也没想到,这一研究就是整整35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土默热发现《长生殿》与《红楼梦》在思想、内容、人物性格、故事发展乃至很多细微之处都非常相像,他大胆推测,《长生殿》与《红楼梦》出自同一人之手。

于是,他开始研究《长生殿》作者洪昇及其家族,待把历史背景和周遭人物一一挖掘出来后,不由得大吃一惊。出生于钱塘(杭州)世宦之家的洪昇,无论身世、经历还是才情,都与《红楼梦》的作者身份相符,洪家家难、蕉园诗社,高士奇接驾……这一切和《红楼梦》里的情节太吻合了。

那么《红楼梦》如何到了曹雪芹手中,又被传抄出去的呢?土默热考证,洪昇与曹雪芹的祖父、江南织造曹寅私交甚笃,60岁那年带着《红楼梦》手稿“行卷”去拜访曹寅,曹寅看了后大受感动,答应为其出版,并作了《赠洪昉思》诗。不料洪昇在归途中酒醉落水而死,手稿从此就留在了曹家。土默热推测,一个甲子后,曹雪芹翻阅洪昇手稿,感到与自己家世相仿,由此产生共鸣,于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使其传抄问世。

大胆假设之后,还需小心考证。1975年,土默热初次来到洪昇的家乡杭州,从松木场乘船进入西溪考察。虽然当时的西溪已经破败,但幸运的是,土默热后来找到了高庄,以及尚在人们口中流传的秋雪庵、杏花村、九间楼、梅花泉等遗址。

“秋雪庵虽然已经一片荒凉,但是对照《红楼梦》中的芦雪庵,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这是最让我激动的一个发现。”土默热说。此后,出于兴趣,他又7次趁节假日来杭州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古迹遗存、大街小巷,心心念念都是杭州、西溪,因此还被家人称为“身在长春,心在杭州”。

潜心的研究终于出了成果—积淀30载后,从2005年起,土默热先后推出了《土默热红学》、《土默热红学续》等100余万字的研究专著,建立起别样的“土默热红学”,引起了海内外红学界的关注。

西溪别裁:深挖文化价值

杭州著名作家黄亚洲说,西溪其实成名很早,历史已有千年,自唐代始,西溪就以赏芦、赏花、赏竹闻名,文人隐居成风,甚至有不少“文人庵”出现,之后历朝历代,尤其是当代,拥挤的农家村落便渐次散布于河塘沼泽之间,人口繁衍,移水造田,甚至有了工厂,早先的清雅之趣一步步褪色,几乎不复存在。“西溪湿地公园的前身,就是那样的一片河塘遍布的村庄,那时的位置也算不上在市中心,而是处于杭州西北城郊的位置,但是,当时的杭州政府并没有拿这块宝地来做寻常意义的经济开发,在迁移安置了大量村民后,请了十二花神与蜻蜓蜂蝶来做这里的主人,为杭州添了一页洁净的肺叶,为历史添了一处不可逆转的景观。”

如今的西溪,这处被南宋的赵构皇帝裁定为“西溪且留下”的备选皇宫之地,吸引人的已经不仅在于她的充满野趣的花草蜂蝶与桨声水影,而在于她的地理位置竟然稳坐闹市中心,活脱脱演绎了一个“大隐隐于市”,令人啧啧称奇。而随着专家们对土默热红学的深入考证,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里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地;康熙游览时所题“竹窗”,竟然就是林妹妹的潇湘馆。清初作家洪昇笔下的“洪园”,那就是宝哥哥的“怡红院”;而用文言文写作了《长生殿》的洪昇,后来竟然就用白话文写作了《红楼梦》;洪昇的一干善吟诗文的闺阁姐妹,也就是那些活跃于西溪的“蕉园诗社”众女子,竟然就是“金陵十二钗”的原型!

红学界百家林立,鼓号齐鸣,但不可否认的是,独辟蹊径的蒙古族汉子土默热先生确实慧眼独具,为许多“死结”解不开的传统红学开辟了另一条突兀而神奇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恰好与我们今天兴致勃勃游赏西溪的路径重叠在一起,这当然是叫人兴奋的事。

2012年,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成立。一年多来,这里已经成了红学研究专家和爱好者交流探讨的重要平台。成立以来,创办了《土默热红学研究》杂志,开办了“土默热红学网”,开发出了西溪红楼菜谱宴,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25万字的《土默热红学研究辑刊》第一辑也已于去年问世。

面对杭州人的热情和学界的关注,土默热说:“杭州文化、西湖文化、西溪文化博大精深,根植于此,红楼文化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我希望,杭州充分挖掘利用红楼文化,打造红楼品牌,在丰富弘扬杭州文化、西湖文化、西溪文化上取得更大成就。”

而事实上,杭州政府,也一如学界期望的那样,在土默热红学的助力下,深挖起西溪一系列的文化别裁:

在这里,花朝节、火柿节、龙舟节无一不与文创产业形成了有机结合,“文化+旅游”的黄金组合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循着“文化”的足迹来到西溪、来到杭州。

在这里,集聚了华策影视、长城影视等28家影视企业,形成了从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到后期制作、发行、院线放映的完整产业链,产出的电视剧占全省的55%以上,在全国打响了“影视西溪港”的品牌。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的地方,正以一个新的文化产出之地的形象,向我们走来。

猜你喜欢

红学西溪曹雪芹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杭州西溪湿地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Force-Based Quadrilateral Plate Bending Element for Plate Using Large Increment Method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红学研究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