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小学信息中的应用
2014-04-29徐思昀
徐思昀
摘 要: 有效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文章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出发,探究情境创设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关键词: 情境创设 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应用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状态,有利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有效的情境创设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钻研教材,扩充知识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是钻研教材,从突破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三方面构思和优选途径,进行整体设计[2]。任何教学都不能脱离书本中包含的知识点,在创设情境前,必须先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充分了解,把握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讲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8课《下载图片》时,通过研读教材,发现本节课主要包括搜索图片、新建文件夹、保存图片、浏览图片。重点是: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图片并保存图片和学会新建文件夹并给新建的文件夹命名;难点是:给文件夹重命名及将图片保存到指定位置。针对这些知识点,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远道而来的卡通人物‘图图充当小导游,浏览苏州四大园林的美景”这一情境。首先,让学生通过搜索图片带领图图欣赏美景;其次,以图图想将这些美景保存起来,带回去给好朋友看看为出发点,引出新建文件夹及保存图片;最后,通过图图的疑惑,引出最后的任务,浏览已保存的图片,并对园林做简单介绍。
二、了解学生,贴近生活
把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入教学,其中最重要的是降低知识的抽象性,使知识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与认知生活的过程有机融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愿[3]。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所处年龄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下载图片》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这一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胜任“小导游”这一角色;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热情及乐于助人的品质还处于高涨时期,所以他们也乐于接受这一角色。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多种访问网站的方法。其次,苏州学生对于四大园林并不陌生,他们对此也有一定了解,因此他们会以一种骄傲的姿态向“图图”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而且,通过这一角色,学生对家乡的文化有更多了解。
三、重视学生参与的互动情境,培养学习共同体
在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会存在许多互动机会,通过讨论、共同操作与练习,学习者之间将产生合作与互助的行为[3]。信息技术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指导每位学生都掌握,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合作。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全班分为几个大组,以小组竞赛方式,激发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最终确保每位学生,包括操作能力差的学生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创设质疑、答疑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提出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是情境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出发点。对学生而言,主动提出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导入问题情境逐渐过渡到学生质疑,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一定的学习心向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3]。例如在《下载图片》中,我导入问题情境:“图图觉得苏州园林的风景特别漂亮,他想把这些美景的图片带回去给小伙伴一起看,同学们有什么好主意?”通过这一问题,学生都能想到解决方法,那就是把这些图片保存起来。那么如何保存图片,图片可以保存在什么位置,就可以通过自主阅读书本,尝试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此之外,情境教学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2]。在第一次实施此教学设计时,学生的表现与我预期的有很大差距。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除了要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运用情感将学生领入情境中,通过转换语气、改变音调,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自己正带领图图畅游在园林之中,自己是图图的小导游,给他介绍每个园林的特色。
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应用能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语言,让枯燥乏味的课堂练习和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时刻保持对学科的兴趣,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最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4]。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该把握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兴趣。
参考文献:
[1]庄伟琴.创设情境,建设高效课堂[J].现代教育,2011.
[2]李吉林.情境教学怎样设计情境[J].人民教育,1999.
[3]宋其安.论情境教学的有效设计[J].吉林农业,2012.
[4]周婷.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