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4-04-29吴艳玲
吴艳玲
摘 要: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现实问题。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必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数感 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从中可以看出,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数和计算不仅是学习数学事实,而且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现实问题。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感受生活问题,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的体会。
一、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加深对数的认识,更好地感知数的存在。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通过出示书上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主题图,给学生带来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由于有幼儿园里的学习基础,学生会兴致盎然地数数: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这些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之后,还可让学生再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并数出来。如,1本书、1棵树、1根小棒、1捆小棒、1粒葡萄、1串葡萄、1个国家……随后引导学生数数看,几根小棒是1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1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因为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在加深对数的意义理解的同时,也体会到它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认识11—20的数”时,教材在学生认识了1捆小棒有10根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摆出12根小棒,怎样摆就能看得很清楚,摆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可能有的学生是1根1根地数,直到数出12根;有的是2根2根地数,直到数出12根;有的把10根捆成一捆,再摆2根。通过交流,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的优越性,对“10个一是1个十”有了深刻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培养初步的数感。
二、游戏活动,发展数感
(一)动手操作,发展数感。
孩子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关注知识的形成,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所以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动手操作。
例如:学习“倍”的概念,要求学生摆两行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倍数。教学“秒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在1秒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可摸自己的脉搏,数数跳动多少次;可画一幅画(简笔画);能写多少个字等体验1秒有多长。
(二)游戏活动,发展数感。
学生在头脑中一旦形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它们理解和认识有关的问题,逐步发展数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这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更容易主动地获取知识。“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加入游戏的成分,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例如一年级学习“7的认识”,可组织学生玩这样一个游戏:4个人一组,桌面上用绳子围一圈,把7个石子同时扔到桌面上看圆圈内有几个,圆圈外有几个。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很好地理解了7的组成。虽然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游戏,但引入游戏之后,学生的兴趣陡增,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个例子说明,简单的游戏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玩”中体验数的分与合,加强了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发展了数感。
(三)多写日记,发展数感。
写数学日记,就是鼓励学生学会数学地生活,让他们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教学完“元、角、分”之后,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还很模糊,因此,我要求他们星期天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购物。可以上超市,可以去菜场,要求把当天的支出、结余记录清楚,并帮爸爸妈妈算算账。这就是一篇数学日记。通过写数学日记,学生充分体验到元、角、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并且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效发展数感。
三、重视估算,提升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知道20比21少一些,比18大一些;70比20大得多;知道18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估计、大约、略小于、远大于、接近于某某之间等术语,促进学生形成对数的感觉。学生一旦有意识地将一些抽象的数通过某些术语和其他的数产生联系,就可以在各种问题中将数有机地与现实内容结合起来,强化自己的数感。
四、回归应用,增强数感
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重复地练习没有实际意义的题目,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方法计算。要培养起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解决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强化。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教师可创设一个购物情境:我们班在新年时要举行联欢会,给每个同学10元钱购买食品,可以怎样买?
食品 香肠 果冻 面包 蛋糕 牛奶 水果
单价 2元 4元 1元 3元 3元 5元
联欢会是一件足以使学生快乐的事情,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运用刚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数感。
总之,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我们要认识到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和感受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的数感,提高数学素养。